天天看點

文明起源 關于城市起源問題的幾點思考

文明起源 關于城市起源問題的幾點思考
文明起源 關于城市起源問題的幾點思考

新石器 · 玉琮(2件)

玉石質

大玉琮:通高5.3厘米,寬4.4厘米,孔徑2.8厘米;

小玉琮:通高4.8厘米,寬3.8厘米,孔徑2厘米。

甯夏固原張易堡征集

(大玉琮)方柱體,四邊寬窄稍有不同。短射,亦不圓,表面傾斜,四角稍加琢磨,呈弧角。琮孔上下對穿,孔壁留有鑽研時旋紋。通體磨光,青中泛黃,身有崩疤。

(小玉琮)方柱體,四周稍弧,短射,射面不平整,有切割痕迹,射圈與柱體角呈弧形。琮孔為上下對鑽穿,一端有鑽研旋紋。俯視四面寬度基本一緻。通體呈乳白色,身有崩疤。

《關于城市起源問題的幾點思考》

許宏,《中國文物報》1997年1月26日第3版

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城市起源的幾個問題進行了闡述。第一,有關聚落、城、城市三概念的聯系與差別。作者提出,聚落是指人類居住方式的一個大的範疇,聚落包含有城市和村落兩種大的居住形态,其中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進入文明時代〉而産生的一種差別于鄉村的進階聚落形态。城,則是人們在聚落上構築的防禦性設施及擁有這種設施的聚落,它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在現代漢語中,城又常常用來借指城市,從語源上可顯見中國古代的城市與防禦設施的城的密切聯系。不過,兩者還是有嚴格差別的。城市是一種以政治軍事職能為主的、作為邦國權力中心的聚落形态。中國初期的城市既可以無城,也不必一定有市,直到秦漢乃至更後的中國古代城市,都首先是作為政治中心存在的。

第二,文明、國家、城市之間的互相關系。作者認為文明、國家和城市這三個在含義上有密切關聯的概念,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曆史現象所做的解釋。即文明,是人類曆史發展的一-個進階階段,是階層分化、國家産生之後的人類文化的存在方式。而國家,是文明時代特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城市,則是文明時代特有的、與國家相應的進階聚落形态,是國家的物化形式。第三,城市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位置。作者認為,在探索文明起源與形成的幾個主要線索中,城市是國家出現、文明時代到來的惟一的标志,而金屬器、文字、禮儀性建築等具體的現象,都應是作為論證城市産生的考古依據,它們總體構成城市的内涵,并充分肯定了柴爾德以“城市革命”來界定文明出現的觀點。通過對文明要素出現時間的分析,作者進一步認為,城市的出現與國家和文明社會的出現是同步的,是以對早期城市的探索就成為文明起源研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文明起源 關于城市起源問題的幾點思考
文明起源 關于城市起源問題的幾點思考

《城址、文字及文明起源》

蔡鳳書,《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1期第15~24頁

本文是從文明起源标志中的城址和文字的産生來探讨中國文明起源的問題。關于大陸城市産生的時代問題,在近代以田野調查和發掘為基礎的考古學産生之前,曆史學家常常引用一些古文獻作為論據。從文獻記載可以看出,最早在“三皇五帝”時代便有了城。無論是文獻史料或者是考古發掘的研究成果,都說明城在夏王朝确實存在過。這裡所說的城,有兩個意思:一是用以“盛民”或“自守”的城堡,也包含有政治中心的意思;二是文明出現之後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城,其職能不再單一。從考古資料來看,黃河下遊的山東省章丘城子崖、壽光邊線王、鄒平丁公、臨淄田旺、薛城龍山城址以及河南省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郾城郝家台、安陽後岡和輝縣孟莊,這些龍山時代的城,不單純是為了防禦的設施,而是向文明過渡的基礎。作者還對這十個龍山時代的城址分别做了介紹,并總結出它們的共同之處。即:首先,從地層學和考古類型學的研究上證明,這些城址的年代大都在公元前2600年到前2100年之間。其次,這十個城址占了目前大陸已發現早期城址的絕大多數。第三,這些城址皆靠近河流,地處高崗之上。第四,這些城址的面積都比較小,不宜稱作城市,而隻能稱為城堡。山東省鄒平縣苑城鄉丁公村遺址發現的龍山時代的陶文,引起了學術界廣泛關注,專家學者就文字出現的時代、文字和符号的聯系與差別等問題各抒己見,提出了許多見解。但在國内,絕大多數學者對龍山文化陶文持肯定意見。最後,作者總結全文認為在黃河中下遊發現的早期城址不僅時代早,而且數量也比其他地區多,尤其以黃河下遊即山東省境内的城址面積大、分布集中;在黃河下遊的丁公龍山城址中還發現了相當于龍山時期的文字,這一事實已得到大多數學者的首肯。而這兩點正是文明三要素中最基本的兩項。

文明起源 關于城市起源問題的幾點思考
文明起源 關于城市起源問題的幾點思考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檔及說明來源自 甯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