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明起源 关于城市起源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明起源 关于城市起源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明起源 关于城市起源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石器 · 玉琮(2件)

玉石质

大玉琮:通高5.3厘米,宽4.4厘米,孔径2.8厘米;

小玉琮:通高4.8厘米,宽3.8厘米,孔径2厘米。

宁夏固原张易堡征集

(大玉琮)方柱体,四边宽窄稍有不同。短射,亦不圆,表面倾斜,四角稍加琢磨,呈弧角。琮孔上下对穿,孔壁留有钻研时旋纹。通体磨光,青中泛黄,身有崩疤。

(小玉琮)方柱体,四周稍弧,短射,射面不平整,有切割痕迹,射圈与柱体角呈弧形。琮孔为上下对钻穿,一端有钻研旋纹。俯视四面宽度基本一致。通体呈乳白色,身有崩疤。

《关于城市起源问题的几点思考》

许宏,《中国文物报》1997年1月26日第3版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城市起源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有关聚落、城、城市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作者提出,聚落是指人类居住方式的一个大的范畴,聚落包含有城市和村落两种大的居住形态,其中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文明时代〉而产生的一种区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形态。城,则是人们在聚落上构筑的防御性设施及拥有这种设施的聚落,它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在现代汉语中,城又常常用来借指城市,从语源上可显见中国古代的城市与防御设施的城的密切联系。不过,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城市是一种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的、作为邦国权力中心的聚落形态。中国初期的城市既可以无城,也不必一定有市,直到秦汉乃至更后的中国古代城市,都首先是作为政治中心存在的。

第二,文明、国家、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文明、国家和城市这三个在含义上有密切关联的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历史现象所做的解释。即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是阶层分化、国家产生之后的人类文化的存在方式。而国家,是文明时代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则是文明时代特有的、与国家相应的高级聚落形态,是国家的物化形式。第三,城市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位置。作者认为,在探索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几个主要线索中,城市是国家出现、文明时代到来的惟一的标志,而金属器、文字、礼仪性建筑等具体的现象,都应是作为论证城市产生的考古依据,它们总体构成城市的内涵,并充分肯定了柴尔德以“城市革命”来界定文明出现的观点。通过对文明要素出现时间的分析,作者进一步认为,城市的出现与国家和文明社会的出现是同步的,因此对早期城市的探索就成为文明起源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明起源 关于城市起源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明起源 关于城市起源问题的几点思考

《城址、文字及文明起源》

蔡凤书,《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第15~24页

本文是从文明起源标志中的城址和文字的产生来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关于大陆城市产生的时代问题,在近代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基础的考古学产生之前,历史学家常常引用一些古文献作为论据。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最早在“三皇五帝”时代便有了城。无论是文献史料或者是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都说明城在夏王朝确实存在过。这里所说的城,有两个意思:一是用以“盛民”或“自守”的城堡,也包含有政治中心的意思;二是文明出现之后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其职能不再单一。从考古资料来看,黄河下游的山东省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邹平丁公、临淄田旺、薛城龙山城址以及河南省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冈和辉县孟庄,这些龙山时代的城,不单纯是为了防御的设施,而是向文明过渡的基础。作者还对这十个龙山时代的城址分别做了介绍,并总结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即:首先,从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上证实,这些城址的年代大都在公元前2600年到前2100年之间。其次,这十个城址占了目前大陆已发现早期城址的绝大多数。第三,这些城址皆靠近河流,地处高岗之上。第四,这些城址的面积都比较小,不宜称作城市,而只能称为城堡。山东省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遗址发现的龙山时代的陶文,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专家学者就文字出现的时代、文字和符号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见解。但在国内,绝大多数学者对龙山文化陶文持肯定意见。最后,作者总结全文认为在黄河中下游发现的早期城址不仅时代早,而且数量也比其他地区多,尤其以黄河下游即山东省境内的城址面积大、分布集中;在黄河下游的丁公龙山城址中还发现了相当于龙山时期的文字,这一事实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首肯。而这两点正是文明三要素中最基本的两项。

文明起源 关于城市起源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明起源 关于城市起源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图片及说明来源自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