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本書記錄了66位女性初為人母的經曆|一周新書風向标

本周的“一周新書風向标”又與讀者見面了。在這個欄目中,我們将不單單把好書列出來寫一段推薦語,我們還會盡可能地在自己閱讀效率允許的範圍内,對讀者們關注的或剛剛出版的書籍給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書的内容非常精彩,我們會不遺餘力地給出推薦,如果一本書的内容與其關注度不符,我們也将會在參考意見中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為了更直覺地看到我們對某本書的态度,我們還會增加一個“推薦指數”,類似豆瓣評分。

當然,任何閱讀的判斷都是個人的,我們的意見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見,但它們一定是真誠的。我們隻是提供一個參考意見,希望為讀者提供一份閱讀指南(畢竟,這個事情可能還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風險)。如果你有比較猶豫的、想要知道我們态度的新書,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也将盡快給出自己的看法。

這本書記錄了66位女性初為人母的經曆|一周新書風向标

本期主持|新京報書評周刊編輯部

文學

這本書記錄了66位女性初為人母的經曆|一周新書風向标

《如何帶着三文魚旅行》

作者:[意]翁貝托·埃科

譯者:陳英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2年3月

推薦指數:★★★★☆

推薦人:宮子

《如何帶着三文魚旅行》是埃科作品的新譯,之前的譯本名為《帶着鲑魚去旅行》。這本書是埃科比較經典的作品之一,其中的反諷與插科打诨的論述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埃科在書中一本正經地分析着那些壓根不會有人去想的問題,例如——如何在飛機上吃東西,或者如何閱讀産品說明書。他要讨論的大部分事情都已經成為生活的習慣。然而,正是對這些問題的那些算不上思考的思考,重新在無意識的生活中捕捉到了現代生活的特征。在論述的時候,埃科延續了一貫的幽默機智,分析現代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以及其背後的心理。當然,其中有些已經過時了,比如埃科在《如何避免使用手機》中以譏諷的口吻寫道總是看手機是暴發戶的特征,真正的大亨不會每個電話都接,他們會讓其他人幫助自己處理,另外還有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買一個假手機等等,這些都僅限于手機剛開始普及的那個年代。在今天,人們的手機依賴症已經真的和虛榮心沒有什麼關系了。

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于兩點,一個就是埃科幽默的口吻,能讓我們提高對現實生活進行觀察的敏銳度,另外一點則是,它能讓我們看到很多學者擔憂的問題,其實壓根就是一個不用去擔憂的狀況,或許用不了十幾年,很多問題就會随着社會生活的變遷而進入了新的情境。無論是哪一點,它給人帶來的啟示都會很有意思。

文化

這本書記錄了66位女性初為人母的經曆|一周新書風向标

《樂園之丘:權力誕生與被剝奪的曆史》

作者:[荷]米尼克·希珀

譯者:王晚名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推薦人:青青子

神話影響并建構了我們關于自身與世界的許多看法。在時間的程序中,神話被改寫,被重述,投射着當權者建立與鞏固秩序的渴望。神話是一部渴望的曆史,也是一部恐懼的曆史。從創世神話到人類起源,從地區文化到宗教信仰,神話所講述的從來不隻有過去,更有現在。荷蘭學者米尼克·希珀的這部《樂園之丘》就為我們追溯了對女性身體的迷思與偏見是如何在神話的世代相傳中逐漸成形并延續至今。

《樂園之丘》的書名出自一首中世紀學生創作的歌曲:“柔軟地散發光芒/她處子的胸懷/乳房舒緩地隆起/如同樂園之丘/哦,這擁有所帶來的喜悅……”正如這首歌所展現的,它在贊歎女性身體之美的同時,也在宣稱“她的裸體正被男性審視、觸摸、描述和稱贊,是男性的所有物。”也正如這本書的書名,大多數被說出或被寫下的有關女性身體的内容來源于男性提供的資料,或者被男性的視角所左右。而如果我們以女性視角對無數世代流傳、聚焦男女之别的圖像、故事、标志、儀式和評論重新考察,不難發現的是,有關女性身體,尤其是關于乳房、陰道、子宮、月經、分娩、哺乳的講述伴随着女性權力的失落,以及男權社會對于女性身體力量的不安、控制與恐懼。

值得提到的是,這本書并未止步于曆史的解讀。在書的後半部分,希珀提出了一個更為當下的問題:作為一個現代女性,在有權到無權的漫長曆史中,你現在的位置又在哪裡?從各類性别暴力事件的複盤分析到近期的#MeToo運動及其影響,希珀提醒着我們,舊的錯誤觀念仍然在散播着令人困惑的思想,并被雙方錯誤地解讀。性别權力關系雖然正在發生微妙轉換,但神話所承載的過去的重量仍然在當代現實的背後發揮着影響。也是在此意義上,為了懂得現在,我們更需要了解過去。

新知

這本書記錄了66位女性初為人母的經曆|一周新書風向标

《初為人母》

作者:[英] 安·奧克利

譯者:王瀛晨

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2年1月

推薦人:申婵

成為母親既是“經驗”,也是一種“制度”,初為人母在女人的生命軌迹中占據着重要作用,性别分工從此确立。許多産科專家、心理醫生甚至哲學家和一些育兒顧問都自以為他們比女人更懂女人在為人母時身心及生活方面産生的各種變化,提出各種建議,但實際上隻有女人最懂自己在初為人母那一刻所面臨的天翻地覆和深藏于其中的焦慮與無奈。

這本書記錄的是66位女性講述的懷孕、生産、初為人母的經曆,她們的口述是正文,作者安·奧克利的短評解說隻是搭建起了叙述的架構。這些受訪者也有初為人母的狂喜,但這種狂喜不足以抵禦預期和現實之間的落差:為何平等育兒最後隻是一句空話?為何成為母親沒有達到我們的理想圖景?

這本書初版于1979年,是安·奧克利繼《看不見的女人:家庭事務社會學》後完成的又一研究報告,上市後引起了多家媒體的關注,既有贊揚,也有批評。批評者認為這本書對于為人母親的描述過于暗淡壓抑,可是40多年後的今天,成為母親對于女性來說變成了一件更為慎重的事情。因為要怎麼做才能在成為母親之後的漫長歲月裡,不被社會所定義的“合格母親”的标準所綁架,在做母親與做自己之間找到真正的平衡,這仍是難以解答的問題。

社科

這本書記錄了66位女性初為人母的經曆|一周新書風向标

《阿富汗檔案》

作者:[美]克雷格·惠特洛克

譯者:陳小遷 張文鬥

版本:中信出版社

推薦人:申璐

2021年8月30日,随着最後一批美國撤離飛機飛離阿富汗上空,這場前後持續近二十年的阿富汗戰争在一片唏噓聲中落幕。二十年太久,久到許多人甚至模糊了這場戰争的開始,就像人們也不清楚,這場毅然決然的倉皇撤離又是從何時起蓄勢。

要回答這樣一道綿延二十年的難題,可以有許多個角度,而回歸事件本身算是其中之一。《阿富汗檔案》的作者克雷格是《華盛頓郵報》的一名記者,對美國反恐戰争和“9·11”事件之後美國的中東軍事戰略有長期觀察,新聞人的身份也讓他對阿富汗戰争期間的官方叙事和實際走向間的撕裂格外敏感。這本書基于對當時親曆戰争的一千多人的采訪實錄,它并非完整記錄戰争曆程的嘗試,更傾向于解釋事情何以至此。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沒有選擇從事件的分析羅列入手,而是以呈現細節為主——美國曆屆政府如何反複調整阿富汗戰争期間的目标訴求,以及在後期的阿富汗重建中,試圖“複刻美國”的做法又引發了哪些啼笑皆非的鬧劇……這些葉片之上的複雜紋路最終都延伸向二十年泥潭背後的一聲歎息,正如序言中所說,那些遠隔重洋的在阿士兵既說不清“與誰為敵”,也不知道“為誰而戰”,更遑論“何時結束”。

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身陷美國政府與塔利班政權撕扯下的普通群眾的刻畫。他們不知道以“援助”為名的這群外來者何時離開,卻深知他們終有一天會走,是以常常為了存活隻能在兩邊同時“下注”,不斷上演着“被統治的藝術”。而這些都不禁令人想起出生于阿富汗的詩人魯米的那句詩:“這是你的道路,你獨立前行的道路,其他人可以陪你走,但是沒人可以替你走。”

微信公衆号ID :ibookreview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