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閱讀的力量·一直在一起|生活如何經曆風浪而不碎裂?袁筱一、李友梅薦書

閱讀的力量·一直在一起|生活如何經曆風浪而不碎裂?袁筱一、李友梅薦書

疫情之下,出行按下“暫停鍵”,但居家閱讀、靜心思考不會停頓。

在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上海市社聯、世紀出版集團、文彙報社特别策劃“閱讀的力量·一直在一起”主題活動,已于4月1日啟動,邀請滬上學者、作家為讀者做“1+N”推薦——可以推薦一本優秀圖書,也可組合推薦一首樂曲、一部電影,甚至一篇好文章,分享閱讀觀賞經驗,彰顯讀書有力量、同心向春行的信心與希望。活動将持續至4月23日世界讀書日。

今天,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翻譯家袁筱一推薦翁貝托·埃科小說《布拉格公墓》、根據其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玫瑰之名》,上海市社聯副主席、市社會學會會長李友梅推薦學者肖瑛《公共性及其實踐——中西古今之間》。

閱讀的力量·一直在一起|生活如何經曆風浪而不碎裂?袁筱一、李友梅薦書

袁筱一推薦語:以碎片展現真實,用虛構喚回記憶

《布拉格公墓》是意大利作家翁貝托·埃科最近的一部小說。作家将作品背景置于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歐洲,借助失憶的主人公找尋“我是誰”的旅程,描述了十九世紀後半葉歐洲的政治與曆史氛圍,更是對巴黎、共濟會、戰争、精神分析這些二十世紀歐洲的經典符号乃至對大寫的曆史竭盡反諷之詞。

埃科從來不讓人失望,無論是他的小說,還是随筆。盡管埃科還是一如既往地喜歡掉書袋,挖曆史,對不熟悉西方文化的讀者略略有些不友好,但他豐富的想象在某種程度上足以彌補這一瑕疵。

在略顯煩悶的居家時節,這部帶有懸疑色彩且叙事生動的作品是不錯的閱讀選擇,也讓我們對新世紀重新冒頭的戰争威脅有所警覺。

閱讀的力量·一直在一起|生活如何經曆風浪而不碎裂?袁筱一、李友梅薦書

一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片子,也改編自埃科早期最知名的同名小說《玫瑰之名》。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導演,肖恩·康納利主演。

電影沒有小說精彩,有點重回個人英雄主義的套路,但是,高揚人性以及在與罪惡鬥争中方才彰顯出來的激情,仍不失為讓我們重回德性與美的“教化”手段。

閱讀的力量·一直在一起|生活如何經曆風浪而不碎裂?袁筱一、李友梅薦書

李友梅推薦語:

2022年的春天注定是不平凡的,北京冬奧會沖破西方世界的種種雜音成功舉辦,俄烏沖突引發的國際震蕩仍然未見終局,新一波疫情的蔓延突然打亂了生活常态。這些事情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意味,而上海乃至中國,無疑正處在風口浪尖的關鍵時刻。

在各種變局、震蕩和風險中,我們靠什麼來把握明天?生活如何能夠經曆風浪而不碎裂?一切都在當下示範着。面對疫情突襲的猝不及防,人們從各自為戰到群圈中“開團”,從固守一隅到鄰裡幫扶和互助共享,從黨委堅強上司、政府堅定落實,到黨員、志願者、社群自治組織的全方位參與……越來越多的人挺身而出守護我們的生活,我們是以在焦躁不安中日益堅強。我們的生活,正在打赢這場大仗硬仗中适應着非常态。

放眼整個現代化程序,社會生活總是在各種非常态化的實踐中尋求着其穩定運作的方式,其中展現出來的,正是人類的社會韌性。作為凝結這種社會韌性的公共性,則在人類不斷戰勝各種風險的過程中,成為促成社會團結、激發社會活力、維護社會整合的一種紐帶性力量。也正是内生于其中的協商、信任、認同,成了我們今天最為可貴的支撐。

肖瑛教授《公共性及其實踐——中西古今之間》正是從這一關乎人類社會團結和秩序的基本論題出發,在反思與辨識西方話語的基礎上,探索本土公共性的想象和實踐。書中強調,中國社會關于公共性的想象和實踐,都離不開中國傳統設定的“差序格局”這一家庭隐喻。由此,東西方理論路徑展現出了張力——“差序格局”與個人主義的沖突、調整與重塑,是現代化背景下中國公共性建設的主脈。

這本書使我們能夠感悟到公共性建設的來路與去向,更提出如何在人類文明新形态中探索中國式公共性建設的理論命題和實踐課題。

圖檔來源:出版方、劇照

編輯:許旸

責任編輯:李婷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