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喜歡讀這8本書的人,都被治愈了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3月30日,敬全世界的醫者。

180年前的3月30日,美國醫生Crawford Long成功實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麻醉手術,1993年,美國将這個科學戰勝疼痛的日子定為國家醫生節。

随後,出于對全球醫者的緻敬,從歐美國家開始響應至全球,3月30日成為了國際醫生節。

而在中國,曆史上古人曾定農曆四月二十八日的孫思邈紀念日為“醫生節”,到了現代,則定8月19日為國家醫生節。

醫者受如此尊重,因為他們的職業服務于一個更加高尚的存在——

對生命的關懷

。醫者所在,是與生命互動的第一線。

喜歡讀這8本書的人,都被治愈了

本期的書單,與大家一起共同緻敬醫生,也從故事中尋味生命意義。

01

喜歡讀這8本書的人,都被治愈了

生命滋味:實習醫師手記

王溢嘉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4個生命遭遇難題的故事,是作者棄醫從文之後,應媒體之邀,經由追憶與檢討而寫成的文章。

他用文筆寫下在醫院實習期間的所見所聞及由此引發的關于生命、人倫、情感的思考,是由醫學觀人生的力作。

來自豆瓣網友盧番番灰常帥的書評:

在找尋工作、做網申的閑暇,慢慢地看完了《實習醫生手記》。

我看過藝術家思考人生、也看過史學家思考人生,我自己也曾嘗試在過去的21歲的年華中描摹出人生的輪廓……

可是,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醫生眼中的生命、人生,仿佛緊緊貼在它的皮膚,真實的感受着美與醜,人力與無奈的交織。

當生命不再是抽象的思考,确實真實得近乎殘酷的筋、血、肉,變不再是無關痛癢的消遣。

醫生擁有探窺生命的特權,卻也承受着天意難敵的痛苦。

如果不能讓自己冷漠,那他們将會是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然而,我最愛的那段字,卻并不是關于生與死的思考。

“其亦人夫,其亦人子,其亦人父”

每個人的職業、榮譽、故事、成就,都是旁人眼中的沒有生命的距離;唯有人夫人子人父,才是一個人真實的世界。

那麼,無論怎樣的人都會痛苦,都會難過,也都會很容易滿足吧?

衆生平等,從此刻來說,仿佛也是确實是的了。

02

喜歡讀這8本書的人,都被治愈了

你的苦痛,與我有關

陳妙玲 著

本書是一本充滿溫度的醫患故事案例集。作者是一位有多年臨床經驗的全科醫生,承擔着社群居民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工作的主要部分。

無論是居民慢性病管理,還是應對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者都處在工作的第一線。通過從醫的親身經曆,作者從叙事醫學的角度出發,用“平行病曆”的方式,書寫醫患之間的故事。

來自豆瓣網友江海一蓑翁的書評:

身為南京一名普通全科醫生的陳妙玲老師根據自己親身經曆撰寫的醫患案例故事集,盡管其文筆相當平白質樸、少有叙事與文學表達方面的技法訓練,但這樣富于生動細節與真情實感的文字記錄,在作者所謂叙事醫學的意義之外,至少具備文學、曆史學和社會學這三方面的不俗價值。

就文學而言,它細緻展現自身與各位病人以病痛和醫治為中心的生命困境,富于人文溫情,直覺呈現了“文學就是人學”的終極意義;就曆史學而言,其呈現的普通人的生老病死故事,是南京這座城市以及當代中國難得而珍貴的社會生活史文本,史料價值豐厚;就社會學而言,它以“工作與生活就是田野調查現場”的學術自覺,生動呈現了基層醫院、基層醫生和普通病人在當代中國社會語境中的位置、角色,以及醫患關系緊張的困境來源。綜上所述,非常值得關注和參考。

03

喜歡讀這8本書的人,都被治愈了

思考中醫: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解讀

劉力紅 著

本書是對中醫疑難病症論述巨著《傷寒論》的解讀,涉及“傷寒之意義”、“治病法要”,及“太陽、少陽、太陰”之病症綱要等。

來自豆瓣網友說劍生的書評:

作者以對古代文化的博學和深厚了解,行文之中處處展現了對這種文化的景仰。我同樣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充實一些過去所未見聞,思辯的東西,醫道之外的學習,對作者的博學十分佩服。就書論書而言,對仲景的傷寒論作了細緻的分析,中間有許多個人的心得和體會,讓我沒有上學堂,同樣也有機會傾聽老師的講解。細緻,明析,幾乎是傾囊相授,激起我閱讀《内經》和《傷寒論》的無限興趣,同時也讓我對六經辨證治病有了初步認識。與以往不同的是,以前總是聽說脾虛,上火之類的話,現在居然可以從陰陽,六經辯證來解決問題,無比新鮮好奇也專業。

04

喜歡讀這8本書的人,都被治愈了

生命的單行道:程浩日記

程浩 著

從2009年一次瀕死後,程浩開始留下一部日記,記下他從十六歲到二十歲間的生命光影,十餘萬字,大多是對生命、對人世的反刍與思考,無數讓他内心激蕩的段落和時光。

日記中有少年維特般的煩惱,有對人性的感慨,對命運的嘲諷,對自己的嚴苛的鞭策……見證一個生命在幾年間迅速成熟。

來自豆瓣網友海上湖南的書評:

此刻我想記住我對這本書的喜愛,與其說喜愛這本書,這本日記,不如說我喜愛程浩這個人,喜愛他對人生的透徹的看法,喜愛他的人生态度。

“說一萬句話,不如做一件事;做過一萬件事,不如做到一件事“他告訴我們行動的重要性,行動比說要難得多,做事專一比做事繁雜要難得多,一個人天天說他努力勤奮卻一直毫無收獲,這是虛假之言,真正努力者不會成天用言語來彰顯而是行動,同時闡明專注于一件事物付諸的毅力及堅韌比會多樣事物來的更偉大!

05

喜歡讀這8本書的人,都被治愈了

醫生的修煉:

在不完美中探索行醫的真相

[美]阿圖·葛文德 著

歐治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在醫生“成功是常态,失敗就是一條人命”的職業生涯中,每一個或溫暖或驚悚的病例故事背後都是生與死的殊死較量。

本書精選14個主題,從不同側面展現了醫生所面對的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做抉擇時需要考慮的複雜因素,一個醫學現象背後是外科醫生群體的自我審視與修煉。

來自豆瓣網友diduanyan的書評:

本書記錄的是葛文德八年的外科訓練生涯中遇到的各種案例,從中你可以清晰地發現一個醫生的成長軌迹,原來赫赫有名的葛文德并非與生俱來、天賦異禀的大神,他經曆過菜鳥醫生的青澀:由于手忙腳亂而沮喪自責,由于意外成功而興高采烈。

他幽默坦誠地講述自己和同行的故事,将自己對醫療的種種困惑、疑問與思考一一道出。

對照本書與《最好的告别》也會發現,葛文德的想法在十幾年中有所變化,從努力探索醫學中的不确定性、破解難題、力求完美到懷疑并承認醫學的有限性、給予病人精神關懷、幫助他們面對衰老和死亡。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從初入行業的毛頭小子成長為天命之年的行業中堅,葛文德同時站在醫生與病人角度考慮的同理心、對自身與行業的持續追問與反思,使得他真正完成了“一個醫生最完美的精神發育”。

06

喜歡讀這8本書的人,都被治愈了

因死而生:

一位安甯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

謝婉婷 著

《因死而生》不是小說,不是電影,而是一個個血淚交織的寫實生命故事,一部臨終關懷醫生的工作手記。

作者用醫生的專業與溫柔,如同大海般包容一切的醫療和應對給予了面對死亡掙紮拉扯的靈魂們以前進的力量。

她以無比的勇氣诠釋着安甯緩和醫療的真谛,她堅定地接下病人傳遞到她肩上的擔子,更堅毅地扛起與病人共同做生死決定的責任。

她教會我們死亡永遠都不是最壞的,因為死亡無可避免,人更應活得精彩。

來自豆瓣網友自有我在的書評:

生老病死人生四大事,但最讓人們諱莫如深的就是“死”字。

但是人就終難逃一死,一定會面對人生這一終極的過程。

怎樣更有尊嚴的離去,怎樣讓人生的最後這一段路可以安然平順,是現代社會必須要關心并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社會在進步,相關的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安甯緩和照護或者叫做臨終關懷已經出現在醫療系統之中。

讓病人更好的更有尊嚴的走完自己人生最後一段路,是他們的職責和義務,當然這也少不了病人和家屬的配合。

這注定是一段不平凡的旅途,一定有着各種各樣的讓人斷腸的故事!就有了這本《因死而生》。

07

醫學的無奈與生命的尊嚴

——透過醫學難題看生命的底色

盧嶽華 著

基因學、免疫學、藥物學、心理學、毒品、癌症、安樂死……

《醫學的無奈與生命的尊嚴》對醫學的諸多方面和具體病症進行深入探讨,從人類的尊嚴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決之道。

“醫學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它不是萬能的,難免有缺陷的。”

在醫學顯得無奈的地方,如何維護生命的尊嚴?這是一個嚴肅的課題。

而作者告訴我們,人類對生命要有一個清醒而高貴的認識,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活要活得有尊嚴,死也要死得有尊嚴。

來自豆瓣網友江岸的書評:

簡單的科普了近在咫尺的醫學,醫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繼續向前走的道路中,我們應該把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哲學觀念等引入到醫學中,因為醫學也許在未來也不可能是萬能的,我們能夠做的也就隻有和那句名言一樣: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08

喜歡讀這8本書的人,都被治愈了

此生未完成

于娟 著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這是一位母親、女兒和妻子的生活日記,在這一年多的病中日記裡,她反思生活細節,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完全放下生死和名利權情,赤裸裸地反思和寫作。

讓一切浮躁沉澱,讓一切僞裝剝離,讓一切喧嚣遠去,隻留下一位普通女子、女兒、妻子和母親對生命最單純的感悟。

來自豆瓣網友彼方有榮光的書評:

後半段關于人生的思考還是很到位的,看完此書之後不知為何我的拖延症好了很多。

當時沒發覺,後來再遇到考試的時候,我很少拖到最後一個月才看書了,工作也是在月初抓緊,完成任務後可以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有的時候覺得人生很長,長到可以重新開始建立新的夢想,有的時候看到同齡人的離去又覺得生命無常,今天的我們可以選擇努力奮鬥也可以選擇享受生活,但如果沒有明天,請别在今天留下遺憾。

編輯丨廖茹畫、陳泓玮(實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