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修養與文化修養密不可分,王翚繪《曉風殘月》

宋代詞人柳永填詞《雨霖鈴·寒蟬凄切》,留下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後人遇到送别的情景,往往會聯想到這句惜别之言。清代著名畫家王翚畫過一幀冊頁,就是以此為題,描繪月夜送别時的景色。不過,王翚畫了一輪圓月,并且畫中空無一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殘月變成圓月,難道王翚沒文化畫錯了?當然不是,王翚縱然出生普通家庭,但他聰明好學,長大後結識諸多江南名士,提升文化修養。他這樣畫,暗藏深意。柳永吟誦送别流露哀歎悲涼,他畫送别期待團圓。心情不同,當然要在細節表露出來。

藝術修養與文化修養密不可分,王翚繪《曉風殘月》

王翚 曉風殘月

至于畫送别景色卻沒有人物,這是為了提升作品意境。畫中無人,突出平淡天然之意。抛開時間空間的困擾,留下永恒的意念,讓作品充滿理性光彩。王翚臨古仿古,他特别重視作品的意境,他希望展示前輩畫家的優秀成果,更希望畫出古意韻緻。

王翚借用名人名句,表達他對文人審美情趣的關注。孤獨、寂寞、愁苦、埋怨,未免過于消極,他用繪畫作品扭轉人們對送别的了解。送别,也可以是平淡深情,期待再次見面的時候。王翚把曉風殘月,化成了熏風圓月,他把經典詩詞變成了自己的創作養分。

藝術修養與文化修養密不可分,王翚繪《曉風殘月》

王翚 曉風殘月 局部

王翚創作的時候十分認真,他對筆、墨、紙張、顔料的要求很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曉風殘月》墨色烏中透亮,葦草枝葉在月光下泛出微略光澤。用筆變化極其豐富,聚散錯落,需要筆鋒銳利,筆肚飽滿,才能讓皴染、點簇、苔點自然随意。

岸邊葦草有穿插,有虛實,有律動,畫起來難度很大。這些細節畫好了,才能賦予作品雅俗共賞的美感。山水含清晖,王翚技法高超,和他對畫材的高要求也有關系。

藝術修養與文化修養密不可分,王翚繪《曉風殘月》

畫家要和前輩對話,要和自然山水對話,更要和時代審美情趣對話。王翚作為畫壇領袖,他的作品有示範性。王翚以宋詞名句為題,融入他的了解,用氤氲水墨,畫出了人們送别時的細膩情緒。

這就是王翚,他強調筆筆有古意,他也努力做到“萬法歸宗”。如果隻看他摹古仿古,對他而言太不公平了。《曉風殘月》從立意,從技法,從表現形式等方面,都說明他是個有思想的畫家。

藝術修養與文化修養密不可分,王翚繪《曉風殘月》

藝術創作需要積累,王翚抱着虔誠之心,畫《曉風殘月》,表達他的心境,展現他的藝術修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