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密不可分,王翚绘《晓风残月》

宋代词人柳永填词《雨霖铃·寒蝉凄切》,留下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后人遇到送别的情景,往往会联想到这句惜别之言。清代著名画家王翚画过一帧册页,就是以此为题,描绘月夜送别时的景色。不过,王翚画了一轮圆月,并且画中空无一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残月变成圆月,难道王翚没文化画错了?当然不是,王翚纵然出生普通家庭,但他聪明好学,长大后结识诸多江南名士,提升文化修养。他这样画,暗藏深意。柳永吟诵送别流露哀叹悲凉,他画送别期待团圆。心情不同,当然要在细节表露出来。

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密不可分,王翚绘《晓风残月》

王翚 晓风残月

至于画送别景色却没有人物,这是为了提升作品意境。画中无人,突出平淡天然之意。抛开时间空间的困扰,留下永恒的意念,让作品充满理性光彩。王翚临古仿古,他特别重视作品的意境,他希望展示前辈画家的优秀成果,更希望画出古意韵致。

王翚借用名人名句,表达他对文人审美情趣的关注。孤独、寂寞、愁苦、埋怨,未免过于消极,他用绘画作品扭转人们对送别的理解。送别,也可以是平淡深情,期待再次见面的时候。王翚把晓风残月,化成了熏风圆月,他把经典诗词变成了自己的创作养分。

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密不可分,王翚绘《晓风残月》

王翚 晓风残月 局部

王翚创作的时候十分认真,他对笔、墨、纸张、颜料的要求很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晓风残月》墨色乌中透亮,苇草枝叶在月光下泛出微略光泽。用笔变化极其丰富,聚散错落,需要笔锋锐利,笔肚饱满,才能让皴染、点簇、苔点自然随意。

岸边苇草有穿插,有虚实,有律动,画起来难度很大。这些细节画好了,才能赋予作品雅俗共赏的美感。山水含清晖,王翚技法高超,和他对画材的高要求也有关系。

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密不可分,王翚绘《晓风残月》

画家要和前辈对话,要和自然山水对话,更要和时代审美情趣对话。王翚作为画坛领袖,他的作品有示范性。王翚以宋词名句为题,融入他的理解,用氤氲水墨,画出了人们送别时的细腻情绪。

这就是王翚,他强调笔笔有古意,他也努力做到“万法归宗”。如果只看他摹古仿古,对他而言太不公平了。《晓风残月》从立意,从技法,从表现形式等方面,都说明他是个有思想的画家。

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密不可分,王翚绘《晓风残月》

艺术创作需要积累,王翚抱着虔诚之心,画《晓风残月》,表达他的心境,展现他的艺术修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