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罰抄100遍也杜絕不了錯别字?沒掌握識字方法,這就是必然的!

居家網課一開啟,一夜回到解放前!要說本次“被”居家上課的最大“福利”,那就是減負之後,老父母親們終于有機會一窺娃上學與做作業的真實狀态,那真是……

比如,讓娃做個聽寫吧,要不聽音亂寫,要不随心所欲想當然:

罰抄100遍也杜絕不了錯别字?沒掌握識字方法,這就是必然的!
罰抄100遍也杜絕不了錯别字?沒掌握識字方法,這就是必然的!

要麼大筆一揮,反正對錯之間也就差了那麼一“點”吧……

罰抄100遍也杜絕不了錯别字?沒掌握識字方法,這就是必然的!

默寫個古詩吧,“人”和“入”不分先放一邊,寫個“似”字,能把單人旁和以字直接二合一,就問你服!不!服!

罰抄100遍也杜絕不了錯别字?沒掌握識字方法,這就是必然的!
罰抄100遍也杜絕不了錯别字?沒掌握識字方法,這就是必然的!

錯别字可以說是國小生的“常見病”“疑難病”,很多爸爸媽媽将原因直接歸結為孩子馬虎和不用心,解決的辦法也十分簡單粗暴:抄!最少抄十遍起步……

但效果如何,大家心裡都有數,一句話總結就是——歌照唱舞照跳,該錯的一個都不會少!

其實,錯别字這個病,病因還真沒那麼簡單!

罰抄100遍也杜絕不了錯别字?沒掌握識字方法,這就是必然的!

首先,漢字本身結構複雜,而且确實存在字形個體差異小的特點,多一筆、少一筆、長一點、短一點,都可能成為完全不同的字,這對于處于識字啟蒙期的孩子來說,想記清楚确實不容易!比如人和入,已、己和巳,心和必,看和着、撥和拔,這些易混字,在他們眼裡可能長得都一樣……

第二,漢字的發音複雜,同字不同音、同音不同字的現象很多。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多音字和多義字,會讓處在識字啟蒙期的孩子特别頭大,比如:“進來”和“近來”,“詞性”和“磁性”,“文字”和“蚊子”,又或者:“大喝(he四聲)一聲”與“喝(he一聲)一大碗”,“他腿折(she二聲)了”和“打折(zhe二聲)”……

除了漢字本身難學以外,孩子自身的認知能力也尚處于發展當中,比如很多低年級孩子寫字時容易出現鏡像問題(比如b寫成d),這對于他們識字寫字都會造成一定的偏差,是以這個時候,他們寫錯字是正常現象,比如:

罰抄100遍也杜絕不了錯别字?沒掌握識字方法,這就是必然的!
罰抄100遍也杜絕不了錯别字?沒掌握識字方法,這就是必然的!

另外,孩子的注意力時間比較短,又本能地不喜歡枯燥死闆的東西,是以在初學期,孩子對于字的觀察是籠統而不精确的,橫要多長、是點還是捺、哪裡多一橫、哪裡少一點,他們可能根本關注不到。

罰抄100遍也杜絕不了錯别字?沒掌握識字方法,這就是必然的!

第三,現在社會上流行很多的諧音梗也是幹擾。比如治咳嗽的廣告叫作“咳不容緩”,眼鏡的廣告叫作“一明驚人”,胃藥廣告叫作“一步到胃”……這樣看似有趣的梗,但對于正處在識字期的孩子來說,很容易對他們正确識字造成幹擾。

罰抄100遍也杜絕不了錯别字?沒掌握識字方法,這就是必然的!

最後,關于孩子愛寫錯别字,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就是漢字學習方式的問題。

其實即便到了今時今日,我們教孩子認字的方式還是主要停留在“認與寫”的層面,會發音、知道筆順筆畫、會組詞造句是識字的主要考量目标。

但是常爸認為,孩子寫錯字的根本原因,是并沒有通過适合的學習方式、全面地掌握字的音、形和義:

比如,“祈禱”二字将“礻字旁”寫成“衤字旁“,是因為沒有厘清這兩個偏旁各自代表了什麼意義;

比如,将重蹈覆轍寫成重蹈複轍,是對”覆“的字義缺乏了解;

比如,将滔滔不絕寫成濤濤不絕,是想當然地忽視了音同字不同的問題;

而把“剔除”寫成“踢除”,則是對于辨音不清;

……

那,到底要怎麼教孩子識字,才能糾正或者是減少孩子的錯别字呢?找到病根是關鍵!

在漢字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會讀會寫,更要注重漢字的由來與演變,了解漢字在今時與往日的意義與應用,才能夠真正認識漢字、了解漢字,以及準确應用漢字!

追溯漢字成因 減少錯别字

比如,比如為什麼“祈禱”二字是“礻字旁”而不是“衤字旁”?估計這一點爸爸媽媽已經強調過無數次了,但是如果能給孩子講故事一樣,講講這兩個偏旁的由來,那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樣了!

礻由“示”字演變而來,“示”最早代表的是祖先的神主牌位,引申出天所呈現出來的某種征象,向人展示禍福吉兇的意思:

而衤字旁”由“衣"字演變而來,代表的是衣服;

祈禱時向神靈祈求保佑,當然應該是“礻字旁“,有了對字源的了解,以後碰到神、福、祝等和神靈與祭祀相關的字,自然就不會寫錯了吧!

通過字源辨字型 區分易混字

比如,“看”,這個“ ”,是從手演化而來的,将手放在眼睛上遮擋陽光,能夠看得更遠,就是“看”,這就是看字的字源!了解了這層意思,再去對比“看“和”着“,差别可就太明顯了對不對?

而“鳥”和“烏”字,就差一點!我們知道這一點是鳥的眼睛,那沒有這一點是說烏鴉瞎嗎?哈哈,真!的!不!是!

是說烏鴉全身都是黑色的羽毛,讓人看不清眼睛,是以去掉了這一點來和别的鳥類做區分!!是不是也解開了不少爸爸媽媽對“烏”這個字為什麼沒有一點的千年疑惑了?!

通過字源辨字義 正确了解與應用

如果孩子從小就了解“本”和“末”字的由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不但不會混淆“末”與“未”,當接觸到“舍本逐末”這個成語的時候,不但了解起來更容易,在寫作中碰到适合的應用場合,也會特别得心應手!

“本”來源于“木”,最早的意思就是樹根,是以本的最早字形是在木下有一點。樹木的成長要靠樹根來吸收養分,可以說樹根是樹木生長最重要的部分,是以“本"後來也被引申為根源、事情的主要部分。

這樣,當孩子看到根本、本質這樣的詞語,是不是非常容易了解了?

樹下一點是本,那麼樹上一點呢?它的字形是“末”,本意是指樹的頂端或者樹梢。從意思上來講,由于樹梢是樹木較晚長出來的部分,是以“末”也被引申為事物的尾部或者盡頭。

此外,和樹根相比,樹梢的作用非常小,是以“末”也被用來形容次要的、不重要的東西。是以“舍本逐末”這個成語,就是指放棄根本、主要的部分,而追求次要的、枝節的。比喻做事情不抓根本,卻在枝節上下功夫。

以上就是通過字源識字法來幫助孩子識别易混字,可以最大限地減少錯别字。其實通過字源識字法,還有其它很多好處,比如:

了解構字部件 迅速提升識字量

通過字源,了解了部首、構字部件,即便是不認識的字,孩子也可以推測出它的讀音或者意思,迅速擴大識字量:

比如“火”這個字,就可以衍生出:

表示大火的“炎”;

表示火焰顔色的“赤”;

表示烤肉的“炙”;

表示光亮的“光”……

而“炙”這個字,日常并不常見,孩子即便在閱讀中不知道它的發音,也可以通過字形,火和肉猜出它的字意了,對不對?!

火還可以演變為火字旁和四點底,字意也都是和火有關,比如:

正可謂一通百通,孩子學習了字源,很多字自然而然就了解、記住、掌握了!

通過字源識字法,除了可以有效幫助孩子辨析易混易錯字之外,還能夠讓孩子知曉這個字背後的許多曆史故事、人物以及相關文化知識。

于是這個字在孩子的頭腦中立即就豐富生動起來了!不但對字型記得牢,在語言表達以及書面用字表達上,也會更加準确、生動!

罰抄100遍也杜絕不了錯别字?沒掌握識字方法,這就是必然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