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作中有遇到過很多孩子的媽媽來問我“父親究竟在家庭中該怎麼做呢?”其實,大家也清楚,正常的情況下,爸爸是否能真正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孩子,還要取決于媽媽怎麼做。有很多的原因讓爸爸很難參與到孩子的養育中。生活中,随處可見的“孩子在醒着的時間裡,爸爸幾乎不在家”,有時,“爸爸在家,媽媽也會覺得有些為難,因為她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能用得上丈夫,什麼時候又該讓他幫忙”。

說回來,如果夫妻兩個能每天分享一點育兒過程中的小細節,這樣對兩個人的婚姻也大有好處,有時這些細節在 他人看來也許傻的可笑,但是對于夫妻雙方和孩子來說,确實這段時間極其重要的事。随着孩子長大、蹒跚學步、長成一個小孩,成長中的點滴細節也越來越豐富,爸爸和媽媽之間的感情也會越來越豐富。
孩子最先了解和認識的人是媽媽,它或早或晚會識别出媽媽身上的各種特質,而其中像溫柔、甜美等特質,都會讓人聯想到媽媽,可是媽媽也有各種嚴肅的特質,但是媽媽的這些嚴肅的特質并不是它的本質特點,而他們卻會在孩子的心理漸漸聚集,聚合成種種感受,最後引導着孩子去父親身上尋找這種感受。如果我們僅僅把媽媽的這些特質組合為規則和示範、許可和禁律、死闆和不妥協,遠遠不如把這些特質投放到一個可敬可愛的強壯父親身上。
(1) 爸爸和媽媽之間性的結合也為孩子提供了一個事實,圍繞着這種穩固的事實,孩子就可以建構出一種幻想,這個堅如磐石的性結合事實,會讓孩子既可以依賴和依靠,也可以踢打和對抗;進一步講,這個事實也為孩子找到三人關系問題的個人化解答,提供了一部分自然基礎。
爸爸在家裡,媽媽會感到身體舒服,心情愉快。孩子對于父母之間的關系狀态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說如果父母之間真實關系的發展是親密的、溫暖的話,孩子是第一個知道并感激這一事實的人,孩子也會通過變得少出問題、更知足、更好養活來表達他的感激。這大概就是孩子在表示他們有了“社會性安全感”
(2)爸爸需要給予媽媽道德和精神上的支援,要為媽媽的權威撐腰,要成為媽媽在孩子生命中所植入的律法和秩序的代言人。爸爸不需要一直在那會專門做這件事,但他需要經常出現,讓孩子感覺到他也是真實而鮮活的存在。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每隔一段時間,總會需要去恨某個人,而如果爸爸不在身邊讓孩子有個人可以恨的話,孩子就隻能恨媽媽一個人了,那麼就會把孩子搞得稀裡糊塗的,因為孩子所恨的媽媽也正是孩子從心底裡最愛的那個人。
(3)孩子需要爸爸,因為自己的爸爸有許多正面和積極的品質,而且有差別于其他男人的獨特之處,人格中有他活躍的生命力。當媽媽和爸爸都樂于為孩子的存在而負責時,一個好家庭的舞台就搭建好了。孩子心中的理想典範,至少有一部分,就是從他們看到的爸爸或以為是自己看到的爸爸身上來的,當爸爸早出晚歸,漸漸展現出其工作狀态的本質時,也為孩子的世界開啟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