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字經》裡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當一個老人抱怨兒女不團結、家庭不和睦、老了沒有人管的時候,就認真反思自己,然後就會發現自己的過錯了。
古時候,有一個強盜,被抓到了縣衙,判了死罪。縣太爺問他,還有什麼願望?
強盜說,要再見母親一面。
母子重逢,抱頭痛哭。忽然,強盜咬傷了母親的耳朵,說:“娘,以前你不教育我,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誠然,母親失去了兒子,後半生孤苦無依;兒子厭恨母親,無法改變。這樣的家庭,顯然是失敗的。
以此可見,一個家庭要消除内耗,需要從兒女還小的時候,就注重引導,否則就會留下遺憾。

02
第一,“愛心泛濫”:溺愛無用的孩子,總是費力不讨好。
戰國時的學者莊子,帶着弟子外出。
他們看到一個拿着鋸子的人,但是不理會身邊的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莊子問:“為什麼不要這棵大樹?”
拿鋸子的人說:“這棵樹,沒什麼用。”
大家認真一看,果不其然,這棵樹長得歪歪扭扭,樹心也是空的——用來做船,就會沉入水底;用來做家具,很快就會腐爛;用來做門窗,樹液總是流個不停,還會被蟲咬。
莊子感歎:“此為不材,得終其天年矣。”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作為父母,毫無疑問,會疼愛兒女。一旦遇到“無用”的兒女,就更加偏愛了,舍不得罵一句,舍不得傷害一點點,還讓其他的兒女,都讓着他。
無用的兒女,就是那棵外表枝繁葉茂、内心空洞的樹啊。
比方說,家裡人在吃飯,父母擔心無用的兒女搶不到好的飯菜,就刻意留下雞腿給他,讓他享受特别的待遇。久而久之,他就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如果誰沒有讓他,就會憤怒。
在“人民網”裡有一條資訊,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馬街一中的高豔能,小時候從自家平房摔落下來,造成右腿截肢,靠拄拐走路。
在體育考試的時候,他堅持參加一千米跑,完成了排球、引體向上等多個項目。當他跳躍着沖過終點的時候,老師給他一個滿分,所有的同學為他加油。
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大器的潛質,隻是父母的溺愛,導緻兒女弄丢了這樣的潛質。
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父母總是把某個兒女當成“弱者”,就會導緻其他的兒女不滿,也會導緻弱者更弱的結局。
父母的愛,是一股力量,但是力量用錯了地方,就是費力不讨好。應該告訴每一個兒女:“你能行。”
03
第二,“親情失衡”:一直偏心、偏愛,打破家庭的平衡。
我們總能看到這樣一句話:“兒女都是傳後人。”
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都能成為父母的依靠,能夠為家庭争光。不是兒女越多越好,而是品質要高。道理,大家都懂得,但是古人留下那句“養兒防老”的話,根深蒂固,讓很多父母有了重男輕女的想法。
也有一些父母,反其道而行,重視女兒,忽視女兒。
在農村,人們還有一種“後來者居上”的思維,總是心疼最小的孩子。認為孩子小一些,就需要更加關照,随時有可能被哥哥姐姐欺負。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出嫁的女兒,父母沒有給她留房間,怎麼想?”
提問者描述,她一個人在家裡看手機,忽然看到一條消息:八十多歲的父親,夾雞腿給兒子吃。她順勢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們都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哪怕回娘家,也就是吃頓飯,睡一睡客廳就行了。
女兒出嫁了,就不是娘家人了,真的令人痛心。
很多父母因為偏愛某一個兒女,于是把家裡的錢、房子、車子都給了他,然後拒絕幫助其他的兒女。
兒女都是“手心手背的肉”,為什麼要厚此薄彼?這樣的做法,其實是挑撥兒女的關系,也是疏離部分兒女。久而久之,心理平衡、财富平衡,都會被打破。
好的家庭,應該有商有量的,尊重兒女的發言權。
04
第三,“挑撥關系”:把仇恨留給兒女,破壞了兒女發展的環境。
古人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春秋時期,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因為被人诽謗,然後被楚平王加害。
伍子胥逃到了吳國,在公子光手下做事。後來,光成為了吳王,伍子胥成為了大臣;吳國和楚國在柏舉交戰,楚國大敗。伍子胥箭射楚國的王宮,挖掘楚平王的墳墓,用鞭子抽打屍身。
司馬遷說過:“怨毒之於人甚矣哉。”
有道是,冤家宜解不宜結。任何怨恨,如果進一步惡化,冤冤相報,那就會帶來無休止的沖突。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極少有“深仇大恨、不共戴天之仇”,隻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互相計較,誰都不願意低頭。
有的父母,把兒女小時候的争吵,當成談資,恨不得天下大亂;把兒媳婦、女婿的過錯,放在嘴上,讓人很不愉快;把家庭和鄰居的沖突說出來,讓兒女去打擊報複;把對親戚的怨恨告訴兒女,導緻親戚反目。
父母常常說:“你們要報仇啊。”這句話,就是内耗的源頭。
05
《增廣賢文》裡寫道:“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當父母的愛給錯了地方,言語不恰當,自己的德行不夠好,兒女就會“依葫蘆畫瓢”,把所有的是非,留在身上。
有的家庭,傳家寶很少,但是他們“傳家仇”很多。往後的日子,還能怎麼過?
很喜歡這樣一段話:“你走的路,第一步是父母扶着的。你說的第一句話,是父母教會的。你的第一個問題,是父母解答的......”
順理成章,兄弟姐妹的第一次沖突,是父母調解的;父母和兒女的沖突,父母起碼有一半的責任。
當然,父母不是聖人,也會犯錯,但是要知錯能改。如果家庭有内耗,父母應該這樣做:其一,尊重兒女的建議,學會和兒女溝通;其二,盡量考慮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其三,不要留下太多的财産給兒女,要逼着兒女獨立;其四,養老靠自己,不要過分依賴兒女;其五,每一代人之間的恩怨,自己處理,不要涉及到晚輩。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愛與恨總是交替出現的,當父母年邁的時候,尤為明顯。
家人不睦,早有因果,不得不知。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