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一幕在很多家庭裡都會上演:
孩子寫字又丢了一筆,媽媽急忙指出來:“都說多少回了,又把這一橫丢了!”
“寫作業擡頭、擡頭,你怎麼就是記不住呢?”
“上完廁所沖馬桶,你怎麼就不能長點記性?”
“告訴過你多少回了别跟某某玩,看,又被欺負了吧。”
這些事例有兩個共同的特點:1.為了孩子好。2.同樣的話重複過很多次。
這就是過度提醒,過度提醒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1
家長為什麼會過度提醒
“過度提醒”是很多家長都會“掉的坑”,家長們之是以會中招,不外乎這兩個原因:
1.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
2.害怕孩子走彎路。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出于對孩子的愛。
父母因為愛孩子,是以希望能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怕孩子做得不好、受到傷害、走冤枉路,是以,不停地提醒孩子,卻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語重心長”,在孩子那裡已經變成了“唠叨”和“耳旁風”。
2
過度提醒的“惡果”
美國知名教育工作者,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朱莉.禮斯科特在書中提到:對于子女的生活,太多的父母表現出過度指導、過度保護、過度介入的傾向。導緻孩子成年卻未成人,既缺乏基本生活能力,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1.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在火車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幕:我的斜前方坐着一家三口,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跟他的父母。
為了打發火車上漫長的時間,孩子開始畫畫,父母在邊上看着。可不一會,父母就開始對孩子的畫指指點點。
“花兒怎麼會比房子還大?應該畫小一些。”“爸爸是男人,怎麼能把衣服畫成粉色?”
孩子畫了還沒一會兒,父母已經提了很多的意見,甚至還拿過孩子手裡的畫筆示範了起來。
這時候,孩子看起來已經完全沒有了畫畫的興趣,隻是無精打采地按父母的訓示修改着。
當孩子專心玩耍的時候,父母過來喂孩子吃東西東西,孩子正吃着飯,又讓孩子喝口水……
雖然家長是出于對孩子的愛,切總是在孩子專注時打擾孩子,使孩子的注意力總是分散的,是孩子無法形成專注力。
2.讓孩子失去自主性
一次去表姐家做客,吃飯的時候,她已經上了中學的兒子在隔壁的房間打遊戲。
表姐和表姐夫輪番喊兒子吃飯,孩子要麼充耳不聞,要麼應上一聲“等會兒”。
我們邊吃邊聊,一直到我們擱下了碗筷孩子都沒過來。表姐夫默默地給飯菜保上了溫。
後來表姐跟我聊起孩子在學校狀态很差:上課走神、作業不寫不交、甚至還會逃學去玩遊戲,這學期已經休學了。
說到這兒,表姐抹起了眼淚。
其實孩子的問題就出在自主性差上,表姐每天都提醒孩子該吃飯了、該睡覺了、該做作業了、上學要遲到了。
有了家長的提醒,孩子幾乎不用操一點兒心,還會敏銳地察覺到,“我沒做好,媽媽會比我更着急”,這樣孩子就更加不用操心、着急了。
時間久了,孩子就在學習和生活中失去了自主性,甚至會有“按時作息、好好學習都是在給父母完成任務”的想法。
3.使孩子無法獲得直接經驗
有一種學習方法叫體驗式學習,它可以讓孩子多感官的、更加具體和形象的認識事物,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
比如:孩子都喜歡玩水,在玩兒的過程中,孩子能看到水的顔色、形态,知道水會流動變化,還會知道人在水裡會無法呼吸。
如果父母總是提醒孩子,玩兒水會弄髒衣服、遇到危險,而這些話又産生了效果,孩子從此後聽話的遠離水、不玩水,那麼孩子就永遠不能體會到玩兒水的樂趣。
4.讓孩子産生逆反心理
甜甜下樓梯總喜歡摸着扶手,每次都把手弄得很髒,媽媽告訴她那樣會弄髒手、弄髒衣服,不衛生。
甜甜并不喜歡聽,下次下樓的時候又摸着扶手。就這樣,媽媽由一開始的提醒,逐漸演變成了不停的唠叨。
可甜甜就是記不住,媽媽說的時候她要麼拌上一個鬼臉,要麼無所謂的說:“哦,我又忘了。”
實際上,有時候可以看得出,甜甜是故意的,她是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媽媽唠叨的反抗。
過度的提醒就會成為唠叨,它像唐僧的緊箍咒給孩子帶來壓力和束縛;又像一把小刀子,在父母不知不覺中,傷害着孩子。
3
怎樣避免過度提醒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可是孩子不改變,家長的過度提醒也無法停止。
1.孩子不要求,家長不行動
我們不妨試試這種辦法:孩子不要求,家長不行動。可以試着不那麼“勤快”,學做一個“懶家長”。
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起床、吃飯、穿衣……隻要孩子自己能做的,沒有詢問我們該怎麼做,即使孩子做的不是很好,家長也不要幹涉、提醒。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自己會思考,會積極行動,會逐漸擺脫依賴,具有自己的主動性。
2.事不過三
尹建莉老師在女兒圓圓上國小的時候,每次孩子考試出錯,總是說:“錯在什麼地方,現在知道了吧?”
這句話很有效果,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會的問題上,養成了及時彌補不足、踏實學習的好習慣。
從國小到高中,在無數次考試後,媽媽都會說這句話。直到一次女兒發火了,“這句話都說多少次了,最煩你這句話了!”
如果父母的話孩子能接受、能産生效果,那麼說一次、兩次就夠了,如果沒效果,說多少次都沒用,隻會讓孩子反感和抵觸。
3.吃一塹,長一智
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和摔打,對孩子的成長也會有一定的好處。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總喜歡在椅子上跳舞,我們制止了她幾次,怕她摔下來。
那時候她快三歲了,可能正處于第一個“叛逆期”,她就像被我們的“刺激”到了,格外堅持,你一個稍不留神她就爬上去了。
那天,隻有我和她在家,我正忙着做飯,身後“撲通”一聲,接着,傳來孩子的哭聲,她從椅子上摔下來了,不過好在沒有碰着,隻是吓了一跳。
後來,她跟所有到我家的人碎碎念過“她從椅子上摔下來的故事”,以後再上椅子,也會非常小心。
是以,家長不必害怕孩子走彎路。偶爾讓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和摔打,對孩子的成長也會有積極的意義。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過度提醒這種現象非常普遍,而很多家長卻處于不自知的狀态,我們一定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