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式家長,永遠學不會道歉?

最近,心媽家裡發生了一件“小事”。

本來周末答應娃去吃心心念念的炸雞,但是由于有事耽誤了。

回到家已經累得不行,孩子還是鬧着要去吃炸雞。

一氣之下就開始責備孩子的“不懂事”

“媽媽這麼累,你還要吵我,我還不如不生你”

本就是氣頭上的一句話,但是冷靜過後我就後悔了。

第二天想帶陪孩子“履行承諾”,結果孩子記住了我昨天的話,一定要我道歉。

思考再三,雖然很别扭,但我還是給孩子道歉了,畢竟平時也是這麼教導她的。

這時候,我也會想起自己的父母。

我們小時候被冤枉或者挨揍,父母哪會道歉啊,頂多喊你吃頓飯,這事就算過去了。

中國式家長,永遠學不會道歉?

現在想想,這種“中國式家長道歉”其實也會給很多孩子帶來傷害。

父母道歉,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你是否會思考過這個問題:

自帶光輝的“父母”角色,卻往往很難為自己的過失給孩子道歉。

心理學家 Guy Winch 說:一個人明顯做錯事卻不願道歉,是在保護内心脆弱的自我。

那些不願道歉的父母,用看似強大的外表來防禦内在的虛弱。

一旦認錯:

他們不是因為 “這件事,我做錯了” ,對行為産生适度的内疚感;

而是感覺到 “整個我,都錯了” ,對自己萌發出強烈的羞恥感。

如果自己道歉了,會不會在孩子面前丢臉;

如果承認自己錯了,那就意味着我無知且愚蠢;

……

正因為此,他們會極力避免道歉,并用 “暴怒、冷漠、疏離” 等方式讓自己重新擁有力量感。

在權力加持下的情境中就更是如此,

如,父母對孩子道歉。

中華文化講究 “孝順” 。

流傳千年的傳統告訴我們:要孝敬、順從父母,孩子就得乖巧聽話。

可是,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那豈不是有損 “權威” ?是以父母會拼命否認:

“什麼時候發生過,我怎麼不記得了?”

“都多久的事了,你還提幹嘛?”

“小孩子就是要罵才管得住,你現在好好的,就是因為我管得嚴。”

這一類父母,習慣戴上 “憤怒、疏離、冷漠” 的面具,讓自己看起來強大而穩定;

他們往往很難低頭,甚至可能會在内疚、憤怒、委屈間,加重對孩子的指責。

“爸爸/媽媽養你這麼大,還不如養條狗”

“我們對你這麼好,你還不知足”……

可作為孩子,卻免不了失望難過。

甚至在許多年後,回憶起那些“失望”的瞬間,也會濕了眼眶。

黃執中在《奇葩說》說過:

“中國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等着子女感激,而中國的子女一輩子都在等着父母道歉 。”

中國式家長,永遠學不會道歉?

或許有一部溫暖的劇集,能給父母們答案。

《請回答1988》,有人說它是親情友情愛情的烏托邦。

它诠釋的每一種感情,都美好至極。

中國式家長,永遠學不會道歉?

女主德善是家中的老二,在學霸姐姐和寶貝弟弟中間,她常常是不被重視的孩子。

炸雞的兩個雞腿,也是一隻給姐姐,一隻給弟弟。

因為生日和姐姐隻差了三天,家庭拮據,隻能和姐姐“共享”一個生日。

中國式家長,永遠學不會道歉?

像劇中第一集那個委屈到情緒有些失控的德善一樣,咆哮着大聲喊叫:為什麼隻有我是德善?為什麼要叫我德善。

而之是以出現這樣情緒的導火索,隻不過是德善多次和父母說了,不想和姐姐一起過生日,哪怕隻相差3天,也想過隻屬于自己的生日。

可是父母,從來沒有認真對待過德善這樣的請求。

在德善發洩完以後,或許她在平靜過後決定接受現實。

但是對于父母來說,孩子的委屈、失望已經刻在了心頭。

于是,爸爸端着蛋糕,給德善補過了屬于自己的生日。

中國式家長,永遠學不會道歉?
中國式家長,永遠學不會道歉?

這一刻,爸爸放下了架子,認真道地歉,安慰受了冷落的女兒說:

“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這句話感動了無數觀衆,或許是被質樸卻真誠的父愛感動,又或許是想起了自己的經曆而委屈。

簡單的道歉,遠比無止境的指責更有力量。

可是,許多父母的解決方式,隻會将孩子推得更遠。

中國式家長,永遠學不會道歉?

12月20日,15歲女孩因買手機毆打母親的視訊被傳至網絡。

一時間,所有的譴責蜂擁而至。

“現在的小孩真沒良心”

“非要買那麼貴的手機,小小年紀貪慕虛榮”

“動手打人就不對,打的還是生你養你的人,看着就生氣”

可是,有人關心過真相嗎?

辛苦打工的女孩攢了4000元,母親答應資助2000元帶她去買一部夢寐以求的手機。

臨時反悔的母親,為了讓自己顯得不那麼“可惡”。

先是出爾反爾,又衆目睽睽之下言語刺激女兒,大搞道德綁架,最後逼得孩子處在心理應激狀态,舉止反常,像個“瘋子”。

中國式家長,永遠學不會道歉?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毀掉孩子的殺手锏是當衆出孩子的醜。

當着衆人的面損他、貶低他,讓他當衆出醜,無地自容,這樣他就會自慚形穢、懼怕社會。

這場母女之間的沖突,本可以用一句真誠的道歉妥善處理,最終以女兒不孝,母親身體上受到了傷害收場,結局兩敗俱傷。

這件事鬧到網上,大家才突然發現,原來女孩的經曆并不是孤例。

有許多網友表示,自己的家長都跟視訊裡的母親一樣。

他們真的認為,教訓孩子并且讓路人圍觀,才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孩子聽話、長教訓,下次敢不敢再犯。

“用恐懼和羞恥控制孩子,完美掩飾自己的錯誤。”

人不是冰冷的木偶,再小的孩子也知冷暖。

很多家長卻因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和自己的距離越推越遠,得不償失。

在中國,父母向孩子道歉,一直是件挺難以啟齒的事。

經常知道自己錯了,明明心裡愛着孩子,表面卻一副大家長的氣勢,不願輕易低頭。

中國式家長,永遠學不會道歉?

因為說不出口,中國式父母最後往往選擇通過生活上的交集,來委婉的表達他們内心的歉意,

例如:喊孩子吃飯,或者故意找些話題和孩子搭話。

美國教育學家斯特娜夫人曾提出:“一個勇于承認錯誤、探索新的談話起點的父母,遠比固執、專橫的父母要可愛得多。”

中國式家長,永遠學不會道歉?

是以,為了幫助孩子建立歸屬感和正确的自我認同,父母需要給孩子一個正式的道歉。

1

了解孩子的感受

父母可以回想下自己,曾經那種憤恨不平的心理,和孩子受委屈的感受,是一樣的。

這種換位思考、推己及人的方式,可以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

對孩子來說,比起“對不起”,一句“媽媽(爸爸)了解你”,更能觸動他們。

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父母可以在表達對孩子情緒的認同後,再向孩子表達自己當時的情緒,或者說明犯錯的原因。

例如:

“我剛才是因為太生氣了,是以沒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我沒有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因,就向你發脾氣”

這種描述性的言語,比起簡單的“對不起”,更能讓孩子了解父母當時的感受,也能觸發孩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省。

用積極的态度,代替消極的道歉

普通父母道歉,一般就甩出個“對不起”,簡單粗暴完事。

聰明的父母,則會在道歉的同時,将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溝通:

“剛才的事是媽媽(爸爸)錯了,希望你不要放在心上。下次再遇到的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可以這樣做,互相監督,一起避免類似情況發生,你覺得怎麼樣?”

這種表達方式,既完成了一場真心實意的道歉,又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

雖然有時候父母的道歉,并不能完成治愈孩子的傷痛。

但正确的道歉行為,卻可以引導孩子:或許你以後可以做一個更好的人。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