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為什麼很多老人活到70多歲左右,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到了70歲之後,身體健康狀況就會呈直線下降,過不了幾年便會與世長辭?子曰:“五十歲知天命,六十歲而順耳,七十歲而随心所欲。”那麼,為什麼現實生活與典故中說的差别如此之大呢?

導緻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随着個體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部分機能會随之下降,年齡越大招緻疾病的幾率也就越大。

另一方面,實際上,老年人也有着非常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并且這些壓力通常都是沒有人能夠了解,也沒有人能夠幫忙排解的。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5.6-1939.9.23),開創了心理學當中一個全新流派——精神分析流派,也就是人格發展理論學派。

心理學:為什麼很多老人活到70多歲左右,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弗洛伊德認為,個體的人格發展是伴随終生的,從個體一出生開始直到死亡,中間從未間斷過。而弗洛伊德又将人格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機體成熟期、自我成長期與社會關系建構期。

那麼這三個階段具體指的是什麼呢?首先,機體成熟期指的是個體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的動态變化時期。其次,自我成長期指的是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于自己有了更加明确的認知。最後,社會關系建構期指的是個體家庭地位的确立及變化。

集體成熟的必經階段:嚴重的心理衰老

在人格發展的這三個過程當中,一方面能夠促使個體人格發展逐漸健全,另一方面能夠維持個體的内心平衡。對于那些年齡超過70歲的老人來說,他們将會經曆人類機體成熟的必然階段,那就是心理衰老階段。

心理學:為什麼很多老人活到70多歲左右,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在一定程度上來講,生理的衰老并不能真正的代表肉體的衰老而心理的衰老,這個意味着個體是真的老了。心理學家甚至認為心理衰老,對于人類而言就是死亡的“催化劑”。

心理學家經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當人們進入70歲以上的年齡階段後,心理衰老将極為明顯。因為到了這個年齡階段,人們在主觀意識層面也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衰老,并産生一種真實的“衰老感”,而衰老感對于個體而言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 個體也會逐漸感覺到自己身體機能的下降,視聽功能退化,行為遲鈍。

2. 逐漸喪失對生活的追求,逐漸喪失對理想的追求,對任何事物都失去好奇心,思維能力逐漸減退,無法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學習能力明顯下降。

心理學:為什麼很多老人活到70多歲左右,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編輯搜圖圖檔模糊,建議替換或删除×

3. 情緒起伏越來越大,十分容易意氣用事,遇到困難和問題難以保持理智的态度。

4. 失去探索精神,意志力逐漸衰退,接物待人仍舊保持着過去的老舊觀念。

5. 反應能力明顯下降,動作遲鈍。

6. 性情逐漸變得暴躁、憂郁、孤僻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衰老感是一種不可逆的心理過程。像生老病死一樣,是每個人都需要經曆的。而正因為這種越來越明顯的衰老感,會給老人一種自己越來越不中用的感覺。

個體心理差異感覺被時代所抛棄

心理學:為什麼很多老人活到70多歲左右,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新事物的不斷出現,老年人心理的差異感就會被逐漸放大,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被時代抛棄。内心顯現出一種孤獨感,久而久之,便會造成過重的心理壓力,導緻患病幾率的增加。

人到暮年對于新鮮事物的學習能力和适應能力,都會明顯下降,究其根本,就是因為個體心理始終存在着差異。

個體心理特點是在不斷地社會實踐之中逐漸形成的相對于青年人來講,老年人顯得更加個性化,例如,堅定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十分固執,無法接受他人的意見或者建議。

家庭關系出現變化

人到暮年,複雜的社會角色會逐漸回歸單一。加之身體健康會不斷出現問題,導緻自我效能感不斷降低,老化心态也随之出現。

心理學:為什麼很多老人活到70多歲左右,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通常來講,人到了,70歲以後在家庭中的地位會不斷邊緣化,從被家人依賴的頂梁柱,變成需要依靠他人的角色,這種反差感會讓老年人内心承受巨大的壓力。心理學家認為,隻有個體被需要的時候,才能夠實作自我的價值。

是以你這種不斷邊緣化的感覺就會加重老人心中的焦慮感,迅速擊垮老人的心理防線,随之而來的就是死亡的降臨。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