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見過情商最低的行為,就是不停地講道理

我見過情商最低的行為,就是不停地講道理

01

講道理,是在做無用功

尹建莉說過一個家長的故事。

一位母親說她家住五樓,沒有電梯,走樓梯時,女兒總喜歡把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腳不用力地向下溜。

母親覺得平時樓梯扶手并沒有人清理,這樣做把衣服弄髒磨壞。

雖然母親跟女兒說過多次不能這麼做,會導緻什麼樣的後果,但女兒即便當着家長的面不敢這麼做,也會找各種機會偷偷下樓,衣服袖子經常是髒兮兮的。

母親内心很失望,認為自家孩子不如其他孩子懂事,明明自己講了很多道理,可對方一句也不聽。

尹建莉給這位母親提了個建議,讓她找兩塊抹布,跟孩子一起把樓梯扶手擦幹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孩子手腳并用下樓的樂趣。

這位母親如醍醐灌頂,在生活中,遇事講道理,是很通常的做法。但講道理的效果,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對方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衍變成一場情緒對抗。

說到底,講道理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對别人的事情指手劃腳,并沒有考慮到對方的需求,沒有形成有效的溝通,是以是在做無用功。

02

講道理,是在秀優越感

美國女作家索爾尼曾跟一位女性朋友參加文化沙龍聚會。

逗留片刻後,她發現聚會極為無聊,打算早點離開,有個男子攔住她,想跟她進行深入交流。

這位男子問起索爾尼,她是不是在寫書。索爾尼說自己的确有幾本書正在寫。

他并沒有詢問索爾尼所寫的書,而是開始自己的一番說教,告訴她有一本重要的書,勸她一定要讀,在介紹時誇誇其談,言辭帶有一股優越感。

索爾尼的同伴有些看不下去,告訴男子說這本書就是索爾尼寫的。

一開始他并沒有反應過來,直到同伴說了四次,他才反應過來,臉色變得無比尴尬。

總喜歡跟别人講道理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比别人活得明白、熱衷于為别人指點迷津。

他們好為人師,經常打着“我比你強”的名義,開口就是一副居高臨下的态度,展示自己的高明見解,以此滿足内心的優越感。

因為急于證明自己的學識和能力,迫切想要得到别人的肯定,才會在對方面前拼命灌輸那些道理,可這些并沒有多少人能聽進去。

真正的平等交流,是基于了解的情緒共鳴,而不是不顧别人的感受,一直在宣揚自己的“遠見卓識”。

03

同一個道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當雙方所處環境不對等時,對别人講道理,其實是在施以别人的生存方式,對方也會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予以回擊。

在《貓頭鷹與小飛象》這部電影中,有一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

楊老師給一群不良少年講課,為了感化他們,她講過一些讓大家振作的道理,告訴他們如何做人做事。

可底下坐着的學生劉曉莉看不過去,站起來怒怼,在座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比你豐富,一個剛畢業的老師,你見過的壞人最多就是随地吐痰,電梯抽煙,借錢不還。

可自己十五歲時,就要養七個弟妹,一個好賭的母親,以及一個整天喝醉酒的父親。

反觀老師,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不愁吃不愁穿,念書不留級,這樣并沒有罪,但每天都在講這些不切實際的話,沒有人會覺得你是苦口婆心,隻會有人認為你在說風涼話。

楊老師還在講道理,成就是自己争取回來的。

劉曉莉對此嗤之以鼻,說你當然可以争取,因為平時接觸到的是上流社會,運氣好的話可以找個好人家,可自己身邊這幫人,頂多就是過兩年找個做苦工的嫁了,生一大堆孩子,窮一輩子。

雙方的教育背景、家庭環境、資源不對等,罔顧事實就給别人講道理,就犯了“何不食肉糜”的錯誤。

一個道理如果有用,那一定隻是針對某個範圍的人群,對于範圍外的人,哪怕端着道理,對着别人傾囊相授,也是毫無用處。

隻有站在别人的視角和立場,洞察他們的需求和感受,捕捉到對方想法的無奈,才能清楚那些行為的合理性。

04

高情商的人,都不會講道理

真正的智者,并不會講道理,他們會以情動人,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面對别人的不良情緒時,光講道理是最無用的行為,不如試試這3種方式。

1、少用道理,多講故事

在蘋果公司,凡是走上副總裁崗位的員工,喬布斯都會給他們講自己的經曆。

有一次,喬布斯發現自己辦公室的垃圾筐沒有清理,于是前去詢問清潔工,清潔工告訴他辦公室昨天換鎖了,由于自己沒有拿到鑰匙,下班後她就進不去了。

他聽完後,認為這不是對方的錯,于是讓對方回去工作。

喬布斯接着說,“當你是一位清潔工時,自己的工作沒做好,可以找個理由,但是當你從清潔工晉升到副總裁,負責的項目出現問題,還想找理由,這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了。”

很多管理者都會将生硬的道理照搬在下屬身上,讓别人服從自己,其實這種思想的綁架,最讓人厭煩。

高手一般都會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自己經曆過的事情,獲得的啟發,循循善誘,再切換到當事人身上,讓别人了解自己想要傳遞的觀點。

既不會讓人心生抵觸情緒,也會讓人明白故事中的深意,達成說服别人的目的。

2、跳出自己的視角,多談感受

高情商的人,并不會幹巴巴地輸出道理,對别人的事情指指點點,更多的是換位思考,學會體察别人的情緒。

他們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對策,充分考慮别人的心情,對他們的處境加以共情,有必要時,給予對方一些幫助。

卡耐基說過:“如果成功有訣竅的話,這個訣竅就在于洞悉他人的立場,并能夠同時兼顧自己和他人的立場。”

無論是朋友、伴侶、還是父母,他們在受到負面情緒影響時,都想要得到一份設身處地的了解,緩和自己的情緒,進而跳出負面情緒的漩渦。

3、高品質的傾聽,勝過千言萬語

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說過自己的經曆。

來訪者經常向他談及自己的苦悶,他最常見的回應就是一個“嗯”。

伊爾斯的認真傾聽讓很多來訪者從困境中跳過來,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對于那些産生負面情緒的人,渴望的是身邊有一個傾聽者,能夠袒露内心的真實訴求,将情緒宣洩出來,平複自己的心情。

就如教授卡爾·羅傑斯說的:“給予一個人足夠的傾聽、積極關注、共情,他自己會療愈自己,自己找出方法來。”

控制住長篇大論的欲望,多把關注點放在别人的情緒,跳出冗長的道理,才是治愈别人的最佳良藥。

每個人的認知構造和思想觀念都大相徑庭,哪怕苦口婆心地輸出踐行過的道理,對于認知不對稱的人,也無法得到共鳴。

人随着不斷成長,認知逐漸提升,年齡閱曆漸長,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領悟那些道理。

那些愛講道理的人,總是以自己的出發點去說服、勸誡别人,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去做事,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面對不同的人,需要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跟别人幹巴巴地講道理。

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必要時把對方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加以共情和了解,這樣的關系,才令人向往。

作者:晨瑤,僞文青,眼裡有光,心底溫熱,追夢若冷,就用希望去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