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甘當第三者的人,都是什麼心态?心理學告訴你答案

作者:心于情事錄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指出:

愛的問題不是對象的問題,而是能力的問題。

一個人沒有愛的能力,就無法得到真正的愛,擁有真正的幸福。

比如,喜歡插足他人婚姻的第三者。

而且這些第三者,往往還覺得理直氣壯,還覺得自己是弱勢的一方。

心理學上說,每一種行為的背後,都有它内在的成因。

那麼,那些甘當第三者的人,又是什麼心态呢?來聽聽心理學的注解之一。

甘當第三者的人,都是什麼心态?心理學告訴你答案

有一個姑娘,給我發來長長的一封信,訴說她知三當三的痛苦。

嚴格來說,這個姑娘不僅知三當三,而且是一個慣三,用她自己的話說是,隻有在那些比她年長的男人身上,她才能找到依戀感,才能找到心理上的滿足。

而看到男人的妻子痛苦,她雖然也會覺得有些愧疚,但内心裡更多的,卻是一種隐隐約約的快感,覺得自己戰勝了一個女人。

姑娘的童年很不幸,長相帥氣的父親雖然人很能幹,但工作在外地,常年出軌。母親收入不高,脾氣火爆,經常因為父親的事,而和父親大吵大鬧。每個父親回家的日子,就是父母吵架的日子。

更加傷害這個姑娘的是,因為長得很像父親,她也成了母親發洩憤怒的對象,可打罵完她,母親又會抱着她嚎啕大哭。

從小生活在這種撕裂的家庭當中,這個姑娘的性格變得很撕裂。

她痛恨父親的不負責任,但又極度渴望父親的關懷,尤其是當她充當母親的發洩對象時,她更希望父親立刻出現,将她袒護在羽翼之下。

從情感上,姑娘同情母親,但内心裡更多的是痛恨,恨母親不自立自強,恨母親将自己當成出氣筒。

一個女孩,如果沒有感受到任何父愛,會用餘生去填補。

一個女孩,如果從母親那裡沒有得到愛與安全感,隻得到了怨恨與憤怒,成年後,她希望自己是一個拯救者,但也會最終變成一個施害者。

甘當第三者的人,都是什麼心态?心理學告訴你答案

有一句話說: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用在這個姑娘身上,恰如其分。

在這種無比糾結和撕裂的情感中長大,成年後,這個姑娘變得和同齡姑娘非常不一樣。

她隻喜歡年齡比她大很多的男人,覺得隻有他們才能給她真正的愛。而和她年齡相當的男人,她總覺得對方很幼稚,完全提不起興趣。

這是年齡比他大很多的男人,基本都是已婚男人,但她根本不介意。她覺得人生隻要掌控在自己手中,自己想要了,就要直接争取。

當男人的家庭因為她的存在而雞飛狗跳時,她偶爾也會愧疚,但更多的是一種存在感和價值感,她覺得自己足夠優秀,才打敗了一個沒有價值的女人。

理智的時候,她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并不是出于愛,而是為了填補童年的需求,給自己刷存在感。

但更多的時候,她又有一種理直氣壯的冷漠決絕。她不想考慮以後,隻想享受當下。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所有的行為都是潛意識的表現,當一個人童年受了創傷,對愛與安全感的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成年之後,他們就會換一個馬甲,以第三者的姿态,插足他人的情感,找補自己童年的缺失。

因為小時候遭受過親人的冷落,離開,背叛,成年之後,他們就會把自己的愛恨情仇,全部扔在見不得光的三角關系裡。

甘當第三者的人,都是什麼心态?心理學告訴你答案

作家畢淑敏曾說:

有的人活得很黯淡,不是因為生活裡沒有春光,而是他暗淡的心境,早已把所有朝向春光的窗戶悄然關上。

衆生皆苦,唯有自渡。真正能拯救自己,隻有自己。

沒有人能選擇自己的父母,童年的傷害已經造成,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修煉我們的當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