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童年的你,如果沒感受過家的溫暖,長大後自己就是港灣

童年的你,如果沒感受過家的溫暖,長大後自己就是港灣

想一想這個問題:家,應該是怎樣的?

我想,每個人都覺得家應該是一個港灣。當我們累的時候,家可以給自己溫暖和擁抱;當我們孤獨的時候,家可以給自己陪伴;當我們無助或委屈時,家可以給自己了解或安慰。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一生都沒有過家的感覺。

就像電影《何以為家》中的贊恩,12歲的他就早早成為家裡的“頂梁柱”,每天不僅要照顧弟弟妹妹,還要做零工賺取貼補家用。對于他來說,家,就是一個負擔,不僅無法遮風避雨,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很難保證。因為他的父母不負責任,隻顧生孩子,不管養孩子。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叙利亞難民一家的故事。主要内容是根據男主角贊恩的真實經曆拍攝的,贊恩的飾演者是他本人,他通過這個角色改變了自己命運。

但還有很多沒有“家”的孩子,沒有贊恩那麼幸運,他們該怎麼生活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

童年的你,如果沒感受過家的溫暖,長大後自己就是港灣

01

有些人雖然有家,

但沒有過家的感覺

影片中的贊恩不能去上學,因為父親要他為房東工作;贊恩沒有好的住處,一家人擠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裡,睡覺時隻能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贊恩沒有享受過一個孩子應有的寵愛,他忍受的是父母的不斷責罵和挨打,被迫長大的贊恩成為了一個“小大人”。

可能影片中的父母比較另類,但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是比較嚴苛的,他們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比如什麼時候起床、成績一定優異等等,否則就不會好好愛孩子。

這些在有條件的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必須不停奮鬥,犯更少的錯,賺更多的錢,才能換來安全感。

他們有父母,也可以有戀人、有孩子、有房子以及朋友,但始終沒有家的感覺。

家人都在,卻感覺自己是個孤兒。

就像影片中的贊恩,本來和其中一個妹妹薩哈最親近,但當薩哈被強行賣掉後,贊恩對家産生了深深的絕望,選擇離家出走。

可見,有些人雖然有家,但沒有過家的感覺。

童年的你,如果沒感受過家的溫暖,長大後自己就是港灣

02

潛意識中的自己,

在家是沒有自由的

很多人因為沒有被父母無條件地愛過,于是潛意識中的自己,在家裡是沒有自由可言的。

就像前面說的那些按照父母的要求、規定,以及“絕對正确”的觀點行事的孩子,他們學會察言觀色,小心翼翼,總是擔心做不好,害怕被父母和他人否定。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30幾歲的她,節假日回到父母身邊,還是不能“任性”,因為她爸爸對她要求很多,比如,白天房門不能關着、早上不能睡懶覺、在家一定要做家務等等。

而這些不考慮情境的要求,都是高要求,讓孩子倍感壓力。

影片中的贊恩,雖然有他的“自由”,但這個自由隻限于他離家出走,在家時必須做家務,照顧弟弟妹妹,不能像他那個年紀的孩子一樣生活着。

贊恩一直承受着不該自己承受的一切,他離家出走後,有段短暫的平靜生活,而在那段日子裡,他被允許作為孩子,也就是他遇到埃塞俄比亞黑人女工拉希爾後,和她,以及她的兒子約納斯生活在一起。

隻是好景不長,拉希爾因護照過期被抓,贊恩不得不帶着幾個月大的約納斯艱難地生活着。

像贊恩那些被剝奪童年的孩子,内心是孤獨的,情感是缺失的,自然沒有過家的感覺。

童年的你,如果沒感受過家的溫暖,長大後自己就是港灣

03

父母營造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

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如果我們自己一生都沒有過家的感覺,也給不了别人家的感覺。

就像影片中贊恩的父親,面對贊恩對自己的控告後,自我辯護到:“我小時候也是這麼過來的,這怎麼能是我的錯呢?我要是有選擇的餘地,我比你們做得還漂亮。”

難道他真的沒有其他選擇嗎?

不是的,隻是他選擇逃避自己的責任。

童年的你,如果沒感受過家的溫暖,長大後自己就是港灣
童年的你,如果沒感受過家的溫暖,長大後自己就是港灣

在心理學上有個規律,叫“向攻擊者認同”,意思是我們會成為當年傷害自己的人。就像贊恩父親,他成為當年傷害自己的父母。這也是精神分析理論說的“輪回”。

與贊恩父親做法不同的是,贊恩選擇控告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來自己,而這則是對父母沒有好好撫養自己最強烈的控訴。

很多人選擇結束生命,就是因為離開比活着更舒服,因為他們在活着的時候無法決定自己,但起碼他們可以在是否活着這件事上做出自己的決定。

就像贊恩說的:“我天天活在地獄裡,受着煎熬。命運為什麼要折磨我?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

當一個人累了不能休息,也不能自由生活時,這個人對人生就會充滿抑郁和絕望,而這就是沒有感受過家的感覺。

作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并非是吃得好、住得好(當然,這個也很重要),而是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

童年的你,如果沒感受過家的溫暖,長大後自己就是港灣

04

寫在最後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可能會持續一生。

雖然影片中的父母比較極端,但他們對孩子忽視的做法,值得很多父母深思。

這裡有些父母可能會有疑問,他們認為如果不給孩子設定規矩,孩子就會變得嬌縱,事實并非如此,因為愛一個人的方式,就是把ta當成自己去對待。

作為父母,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做法,有沒有讓孩子失去家的感覺;另一方面要相信人性具有向上的潛能,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如果成人的你,還沒有過家的感覺,一直孤獨、抑郁、迷茫地活着,那就自己給自己一個家吧。

小時候的我們,沒有被真正溫暖過,但我們長大後可以溫暖自己,試着放過自己、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不優秀、允許自己任性,這時的自己就是自己的港灣。

-為您推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