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一個視訊:
河南商丘,一對夫妻在高鐵站台候車。
孩子在媽媽身邊本來玩的好好的,卻突然撒開手往高鐵站鐵軌處跑去,意外掉進高鐵站台縫隙。
媽媽第一時間跳下去救孩子,爸爸走過去看着縫隙裡的妻子和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
“你不看好孩子,你在幹嘛呢你”。

這位媽媽一邊用盡全身力氣向上托舉孩子,一邊嘴裡說着:“對不起。”
随後,爸爸從媽媽手裡抱回孩子,轉身離開。
媽媽則自己從高鐵縫隙裡爬了上來。
整個過程中,這位爸爸開頭沒有跳下縫隙救孩子的意思,最後也沒有拉妻子一把的意思。
這個視訊炸出了幾萬網友,我也忍不住來說幾句。
為母則剛,不是說說而已
當時的情況,高鐵即将發車,是高鐵站從業人員發現情況後,及時叫停了高鐵,才沒有進一步發生危險。
而視訊中的母親,在看到孩子身處危險的那一刻,她的本能就是跳下去救孩子,絲毫沒顧及自己的安危。她的行為正好印證了那句話:
孩子就是母親的命,TA是母親拿命換來,也是母親拼了命也要保護的人。
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為母則剛”,有科學研究證明,這句話不僅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生命本能。
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最新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能産生更多抗體來實作自我保護。
究其原因,母親需要在孕期通過胎盤、在哺乳期通過乳汁把自己身體裡曾經産生過的抗體轉移給孩子,為了做到這些,她的身體自發産生了強大的抗體免疫應答能力。
孕育胎兒、哺育後代的責任讓母親變得堅強。
杭州第19屆亞運會即将在今年9月份舉行,有一個人我特别關注,她就是體操運動員奧克薩娜·丘索維金娜。
鳳凰網曾評價她:
作為一個白血病兒子的母親,為了給兒子治病籌款,丘索維金娜以如此高齡在跳馬上不停的翻轉确實讓世人為之動容。
1996年,丘索維金娜參加了亞特蘭大奧運會,獲得個人全能第十名,随後功成退役。
很快,不幸發生了,她兩歲的兒子患上了白血病,為了救自己的孩子,為了償還高達12萬歐元的治療費,她逼着自己朝體操全能型發展。
一枚世錦賽的金牌就意味着3000歐元的獎金,為給兒子治病她忍着傷痛堅持參加所有比賽,隻為拿到更多獎金。
2002年,她在釜山亞運會以27歲的高齡複出參賽,一舉奪得跳馬和自由體操的金牌。
之後德國體育部門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同意幫她的兒子治病,于是,她背井離鄉舉家去了德國科隆。
孩子的病終于得到了最好的醫治,而她這一跳就是20多年。
在一衆”00後”中間,1975年出生的她以比所有選手大了2~3倍的年紀一次次出征、出征……
從一臉青澀到皺紋橫生,從跨越年齡界限到重新整理高難體操動作,她讓全世界相信一位母親的愛可以産生奇迹。
很多人說:這就是媽媽和爸爸!不論爸爸怎麼樣,在孩子面前,媽媽永遠扛得住。
男人的不擔當,是女人永遠的意難平
視訊後面,大部分評論是媽媽們的意難平:
是的,丈夫關鍵時刻還在抱怨:“你是怎麼看孩子的”。
很多時候,女人的付出,除了招緻一堆抱怨外,很可能換不來一句“辛苦”,更換不來更多的體貼。
問題是,為什麼孩子出事了,就要怪罪媽媽看管不到位呢?爸爸去哪兒了呢?爸爸是幹啥吃的呢?媽媽們所有的委屈和憤怒的根源在于,他人因為我們10%的失誤,就否定了我們90%的努力;因為表面上的失敗, 否定了我們背後的艱辛。是以,當别人說“你帶個娃就把家搞得這麼亂”的時候,我們真正氣的是:
他們沒看到我們趁娃吃飯的瞬間,迅速洗上衣服時的慌亂;
沒看到前腳收拾完餐桌,娃後腳就把奶撒滿桌子,不等你收拾,她又喊着要尿尿,還沒來得及回去擦桌子,她又打翻了洗手間的水盆,而你隻能顧此失彼時的欲哭無淚;
沒看到我們哄睡累到自己怎麼睡着的都不知道時的疲憊,是以否定我們操持家務+帶孩子一天的辛勞和努力。
是以,當别人說“不就是喂個夜奶嗎,就賴床”的時候,我們真正恨的是:
他們看不見孩子一宿醒N遍,我們滿床追着的狼狽樣子,甚至否定了我們,為了怕孩子哭鬧吵醒家人,默默抱着孩子在床下溜達N圈哄睡的那些犧牲和成全。
是以,當别人說“你怎麼又把孩子磕了”的時候,我們真正委屈的是:
他們沒看見為了怕孩子受傷,我們已經盡力寸步不離的看護,甚至連憋尿這種技能都翻倍提升的無奈。
是以,當别人指責“為什麼要對孩子發火”的時候,我們真正難過的是:誰又看見了發火的背後,我們早已忍無可忍,卻又已經一忍再忍?
一葉障目,最是冷落人心。
是以最美的情話,才不是輕飄飄的說一句“我懂你的不容易”,而是真真正正的看我做過了什麼,如果你真的看過了、做過了,你自然會懂。是以我真的号召廣大姐妹,少抱怨、少指責,就是抓着爸爸們參與!讓他們參與到帶娃中就完了!豬隊友不配合?你可以這樣幹!
越遠離,越冷漠。越參與,越積極
“指望他爸爸,還不夠生氣的,我還不如自己什麼都幹了,省事省心!”閨蜜每次抱怨丈夫時,都是這種口氣。殊不知,這種态度隻會讓丈夫愈發的逃離。
心理學上有一個“富蘭克林效應”,指的是:讓别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搬家後,想跟鄰居打好關系,一般人的做法是拿個小禮物送鄰居,可遇到防禦心理重的鄰居,就不會很讨喜。倒不如,向鄰居尋求幫助:“能借用一下螺絲刀嗎?”這樣的開場白更容易赢得鄰居的喜愛。
同樣道理,我們想讓丈夫承擔責任,想讓他參與到孩子的養育過程中,不要指望他會主動,更不要放任他躲得幹淨,最好的辦法就是想盡辦法尋求他的幫助。最好的時間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讓他承擔起喂奶、哄睡等任務。
退而求其次,就從當下開始。DD小時候哄睡,基本C爸一己承擔,有天我抱着哄,DD一直在我懷裡邊擰巴邊哭。
我跟C爸抱怨,不行诶,我抱他不睡。
然後他接過去,說,DD現在喜歡豎抱趴在肩膀睡。
果然,在C爸肩頭拱了倆下就睡着了。
CC的學習也是,新學期開始學除法,總是反應太慢,我就跟C爸求助,“這可咋辦?我這暴脾氣可太不擅長教她了, 不一會兒我就急的跳腳,太影響親子關系,你試試呗?”
他也就接過去,說,應該是乘法基礎沒打牢,先從鞏固乘法開始,每天抽查CC乘法。
我知道寫到這,許多人可能又要說,那是你嫁了一個靠譜的男人。
其實并不全是。
老公也是啊,你希望他成為什麼樣的老公、父親,定位、裝為、變為的方法,一樣好用。
姐妹們,養孩子也是一件有成就的事兒,承認不?
「娃誰哄都不好使,一到咱手裡就聽話」,這些時刻,雖然累,但,成就感有不?自豪感有不?
老父親也是啊!
多讓他體驗一些“娃找媽媽也不行,非得我這老父親出馬才好使”的經曆,爸爸會更習慣承擔責任,會更樂意參與進孩子的養育中,也會更深入的體會到另一半的辛苦。
三觀不同,正好互補
“他哪會照顧孩子啊,做什麼,我都看不上!”
還有人因為另一半做的不好,就幹脆不讓他插手孩子養育的事兒。
夫妻之間的個性和成長環境本就不可能完全相同,這就導緻兩個人的性格、三觀都不會一模一樣。
這點前幾天其實我也寫過。
有個紮心的事實是,我們找伴侶都是互補型。因為人基本上都會被對方身上優勢、而自己不足的地方吸引。
想改變對方,其實是不太可能的。但父母的意義不就在于互補嘛?
媽媽帶娃太細緻,孩子缺乏勇敢堅強的品質,正好爸爸帶孩子夠野蠻,他可以帶孩子泥裡爬、水裡滾,媽媽身上不足的那部分,這不就補回來了!
世界之是以參差百态,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價值觀是不一樣的。我們真的沒有理由要求别人和我們一樣。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也是如此,隻要大的原則一緻,就讓對方試一試,又有什麼關系呢?
良好的家庭教育其實是父母之間愛的“合謀”,需要夫妻齊心協力,彼此體諒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