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我們的生活》第六季開播了,作為最終季,該劇目前播放了6集,依舊穩穩地維持住了高分水準。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溫暖、感人的基調沒有變,Pearson一大家還是那個讓觀衆們在生活的酸楚中喝到香甜檸檬汁的家庭。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這部所呈現出的愛情和親情感動了很多人。尤其是在親子關系這塊,劇中無論是Jack、Rebecca、Randall、Beth等人,他們育兒的方式也許不盡相同,但都是大家公認的好父母。

不過,第六季的前幾集有一些涉及“父母VS.青春期兒女”的劇情,battle的讓我有點窒息。

Jack去世幾年後,Rebecca好不容易帶着三個兒女讓生活重回正軌,并鼓起勇氣準備接受他人的約會時,女兒卻受不了,罵媽媽是“蕩婦”。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Randall和Beth 的養女Deja對父母謊稱去好友家過夜,結果卻坐了六小時的大巴跑去見男友,并和他發生了關系。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父母意外得知後,Deja又做出了更荒唐的打算:提前結束高中學業,搬去男友的城市一起同居。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女兒才17歲,就算提前修完了高中的課,但gap year一年搬去和男友住,即使像Randall和Beth這種堅持“愛與自由”育兒理念的父母也無法同意啊。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女兒說不通,老父親就去做小男友的說服。

先是“彩虹屁”對方,然後曉之以情動之以禮和對方分析利害,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結果被對方幾句話“反殺”。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就算小男友是哈佛高材生又怎樣呢?他也就比Deja大一兩歲,還是個青春期的男孩子啊。

看來,不管多溫情感人的劇,隻要出現了青春期的孩子,也能秒變“恐怖片”。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青春期的娃有多難養?

經曆過的父母們一把辛酸淚

最近,我在一個論壇上看到一位媽媽詢問如何與讀中學的兒子聊天的求助帖,大意是:

兒子和她曾經無話不談,連喜歡哪個女孩都會告訴她。

但高一後就對她愛答不理,每天除了上學就是抱着手機、遊戲、電腦玩、和同伴聊天。

她想找兒子多聊幾句,孩子滿眼滿臉抗拒和嫌棄。

現在,她和兒子的共同話題隻剩下詢問他一日三餐吃什麼……

這位媽媽發帖原本是想尋仙問藥,沒想到後面的跟帖變成了同命人大吐苦水:

“沒法聊,一聊就會戰火紛飛。”

“我崩潰多次,看了書,調整了自己(就是隻抓大放小,多閉嘴),現在雙方都好了不少。”

“兒子除了要我接送、要錢,平時說話真是惜字如金,碰他一下就炸毛。女兒什麼都會跟我聊,但是情緒不穩定,隻能順毛撸。”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青春期孩子的爹媽們,就像皇宮裡的仆人,活得謹小慎微、滿腹委屈。

“不願和父母溝通”是青春期典型的“症狀”,尚且算可接受。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可不是“惜字如金”這麼簡單,叛逆的程度能把全家鬧得人仰馬翻。

我曾在央視紀錄片《鏡子》裡見識現實生活中青春期孩子更為恐怖的一面。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17歲的張钊,打架、逃課,從高二開始就頻頻觸及學校的“高壓線”。

到了高三,張钊因為談戀愛直接辍學了,期間他還把女友帶回家。遭到父母反對後,他甚至把父母趕出家門、還手打父親。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還有一個叫澤清的14歲男生,在外人面前,他看上去挺講文明禮貌的,沒想到卻是個暴力狂。

在家中,母親的關心在澤清的嘴裡變成了“賤”;失控時,他曾拽着母親的頭發,拼命地打、用指甲抓、甚至拿起刀……

能上演如此drama劇情的孩子,早已超出普通青春期叛逆的範疇。他們在心理和家庭教育方面肯定有着更為隐蔽、嚴重的問題。

這些問題少年“告誡”了我們:家長如果不處理好與青春期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後果有多慘烈是難以估計的。

“不堪”的青春期

連莎士比亞也希望在睡夢中度過

我們所說的“青春期”通常指年齡在13~19歲之間的孩子。

很久以來,人們一直把青春期視為一個普通的發展階段。直到20世紀中葉,科學家才認為它是一個介于兒童期和成年期之間的獨立的發展階段。

迄今為止,我們對青春期孩子的研究并不深刻。是以,長久以來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大家有兩個誤會:

誤會一:青春期需要“熬”。

青春期是一段不成熟的時期,是每個人都需要忍受的事情,孩子們隻能通過某種方式“幸存”下來并盡可能少地留下傷疤。就像有位育兒部落客說的“青春期,孩子活着就好”。

在成年人眼中,青春期孩子的行為看起來是混亂的、愚蠢的。但實際上青春期是孩子高速發展的黃金時間。處理得當的話,孩子不僅能夠安然度過青春期,還能夠獲得巨大的成長與成功。

是以,青春期絕不是人生中的“中世紀”階段,也不是隻有忍和熬。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誤會二:青春期需要邁向獨立,逐漸脫離與父母的依戀關系。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向外探索,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本質發生了改變,對他們來說朋友、同伴變得更為重要。

但這并不意味着他們不需要親子關系、面對這個世界開始“單打獨鬥”了。實際上,我們一生都需要親密關系,尚未離巢、開始組建自己家庭的青春期的孩子在此時更需要父母的親密關系做支撐。

青春期的孩子并非“難伺候”、也不是洪水猛獸,他們隻是處于一個關鍵發展階段,很多事情無法協調同步。

之是以産生這種割裂的情況,一方面與這個階段的孩子大腦發育有關。

青春期的出現是因為大腦發生了健康且自然的改變,這種改變會從大約12歲持續到24、25歲。大腦改變将引發該階段孩子的四種心理特征:

尋求新奇事物、

積極參與社會、

情緒強烈、

進行富有創造力的探索。

每一點看可以做積極的解讀,但同時也存在着負面影響。比如:

“尋求新鮮事物”會使青少年低估危險行為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傷害,他們會沖動地把一個想法付諸行動,而不是先停下來考慮考慮後果。

“積極參與社會”會使青少年加強與同伴的交往,産生了新的情誼。但他們“不屑”與知識和理性更豐富的成年人交往,隻與有較多冒險行為的同齡人交往,無疑會導緻生活風險的增加。

該階段的孩子,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系主任、波士頓兒童醫院神經學研究主任弗朗西斯·詹森所言,總是“感覺先成熟,理智後發育”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另一方面,也與父母和孩子彼此角色的錯位有關。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還是那個需要我們照顧、引領的小寶貝,我們習慣了“俯視”他們。

但在青春期孩子的視角來看,童年時被視為榜樣的父母此時已走下神壇,成為成實實在在的人——有缺點和局限;加之,青春期的孩子基本生存原則之一是更多地認同同伴而非父母。

一方習慣了諄諄教誨、想拽住不放手,一方“不屑一顧”、要極力掙脫。這種錯位讓親子關系承受了巨大壓力。

難怪莎士比亞在《冬天的故事》裡借劇中人物之口把青春期概括成:

“我希望16歲和23歲之間并沒有别的年齡,否則這整段時間裡就讓青春在睡夢中度了過去吧;因為在這中間所發生的事,不過是叫姑娘們養起孩子來,對長輩任意侮辱,偷東西,打架。”

抓大放小,父母盯好這3件事

隻可惜,我們無法讓孩子一覺把青春期睡過去,這個階段反而會耗費父母更多精力和心力。但隻要我們抓大放小,盯好這3件事,對家長來說青春期并非苦不堪言。

1. 對任何事情提前做好設限。

“設限”這件事對青春期的孩子尤為重要,高速發育的大腦很容易使他們做出出格的事情。是以,即便他們想要追求“放蕩不羁愛自由”的生活,父母也要想法子把設限安排到日程上。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就立規矩,幫他們熟悉并養成凡事有限度的習慣。比如對社交、電腦、手機等孩子熱愛的事物,要和他們很早規定好使用規則。

除此之外,青少年的頭腦雖然非常高效,但專注、自理、持之以恒以及情緒控制方面的機能發展還不成熟。

是以,父母設限時最好讓孩子“一次隻做一件事”,不要一股腦兒地給他們下達各種指令,青春期的孩子實在不精于并行處理多項任務這件事。

父母最好能夠把給孩子的建議或指令寫下來,而不隻是口述,每次的要點數量不要超過兩個。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2. 避免孩子有慢性睡眠剝奪綜合征。

青春期的孩子因為學業被迫遵從成人的睡眠模式,早起晚睡,這導緻了大部分孩子睡眠不足,可能患有慢性睡眠剝奪綜合征。

目前,科學界達成的共識是青少年每天需要9~10小時睡眠。但據統計,很多進入中學的孩子每天因為學業、使用電子産品、社交等平均要損失2.75小時睡眠。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發育對睡眠節律系統的影響

家長如何盡可能確定孩子有充足的睡眠?

· 将電視機和電腦搬離孩子的卧室

· 在孩子睡前一小時盡量避免使用電子産品。(美國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照明研究中心開展了一項研究,科學家發現,隻要觀看手機、電腦或其他電子裝置的螢幕兩小時,大腦内的褪黑素就會減少22%)

· 孩子放學後,家長先搞清楚他們要完成哪些作業、做哪些事,教他們如何對所需完成的任務進行排序、定時監督和檢查他們進行的情況。

等孩子養成習慣後便可放手。

· 和孩子明确床是用來睡覺的,不要用來吃東西、刷手機、玩遊戲。打算上床就意味着要準備進入睡眠休息狀态。

· 全家貫徹“日落之後不吵架”的原則,晚上能安然入睡。

我們都知道,睡眠好才能加強學習效果,如果無法保證9-10小時的充足睡眠,那麼不妨讓孩子增加午休、或者一天中若幹次的小憩,這兩類休息也能将孩子所學的知識轉化為長時記憶。

最低底線是,哪怕在安靜的地方讓孩子進行半小時左右的散步,對大腦也是好的。

密歇根大學曾做過一項測試,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在植物園中漫步50分鐘,另一組則在市中心車流密集的街道上步行50分鐘。休息結束後,兩組學生繼續接受測試,結果前一組的表現明顯優于後者。

一周後,研究者把兩組學生休息的地點換了換,結果還是去植物園漫步的那組學生表現更好。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3. 青春期男女大腦發育有别,家長要差別對待

在青春期初期大腦的發育階段,兩性的特定腦功能确實存在差異。

美國知名的心理治療師瑪麗·皮弗在《養育青春期女孩》裡提到,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她們受發育、社會文化(比如性别歧視、外貌主義等)等因素影響,女孩們更容易“失去自我”,開始從過去思考“我是誰”、“我想要什麼”轉變為“我該做些什麼來取悅他人”。

而青春期的男孩,因為大腦胼胝體較女孩更小,使得他們左右腦半球之間的溝通不夠好,是以與女孩相比,男孩不擅長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不願意與親人溝通、組織能力較弱。

是以,對青春期的女孩來說,家長需要在幫她們辨析自己的社會身份、正視自己的性别上更下功夫;而對青春期的男孩來說,我們則更需要教會他們如何安排時間、組織協調好自己的事物。

全球公認的神仙父母,碰到青春期的孩子,狼狽地讓人心疼!

不過,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對父母來說以下幾招對青春期的所有孩子都适用:

1. 盡量避免孩子們一犯錯自己就暴跳如雷,要平心靜氣地幫他們分析錯誤。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善于學習,是以家長要用可靠的資訊、資料和事例來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讓自己的論點變得有說服力。一味發脾氣卻無法做到有理有據把道理說透,我們和孩子的關系隻會變得更加疏離。

2. 數字時代,人們喜歡用手機進行交流,如果孩子喜歡用短信展開對話,家長不妨投其所好。

3. 盡管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一堆毛病,家長也要多看到孩子的閃光點且不吝贊美,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遇到麻煩時願意向你尋求幫助。

作為家長,我們是子女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榜樣。我們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應對各種挑戰,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是以身處青春期漩渦中心的家長們先要照顧好自己,讓孩子看到你的強大。

最重要的是,别忘記讓孩子明白我們始終和他們是一個團隊的,遇到任何問題,我們可以一起面對、解決、甚至重新開始。這才是組建家庭、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青春期的煩“腦”》[美]弗朗西斯·詹森 / [美]艾米·艾利斯·納特

《青春期大腦風暴》[美]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J.Siege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