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幼小銜接怎麼做——“一玩”、“三忌”和“五多”!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幼小銜接怎麼做——“一玩”、“三忌”和“五多”!

随着幼稚園三年生活的結束,孩子們将步入一個更加獨立自主、更加複雜多元的學習生活天地——國小。家長朋友和親愛的孩子們都做好準備了嗎?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就是給孩子最珍貴的一份入學禮物。今天我們想從“一玩”“三忌”“五多”這幾方面給家長朋友談一談,如何為孩子順利适應國小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幼小銜接一個“玩”——“玩”就是遊戲,遊戲就是生命,生命就是遊戲。

大陸著名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生來就是活潑好動的,是以遊戲為生命的,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對于孩子來說,遊戲就是生命,生命就是遊戲。”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獨特的學習方式。作為家長要發現、保護和引導幼兒固有的天性,讓孩子在“玩”中,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的學習能力,養成社會交往合作能力,養成充滿好奇、敢于嘗試的科學探索能力,養成樂于想象和大膽表現的創造能力。這五種能力是孩子們的基礎力、生長力,是孩子成人成才的關鍵能力。用一個時髦的詞來說,就是孩子的核心素養。我們就是要在有趣的遊戲活動體驗中來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

幼小銜接怎麼做——“一玩”、“三忌”和“五多”!

“玩”是方式,“育人”是目的。我們希望家長要懂得尊重、接納、欣賞和鼓勵孩子,這樣才能培養出健康而自信的孩子;我們希望家長要了解幼兒的學習是一個整體,學習品質與學習能力的培養比知識的累積更重要;我們希望家長多帶孩子親近大自然,探索發現,讓孩子在“玩中學”、“做中學”、“生活中學”,培養鮮活而豐富的生命,具備适應國小的能力。

二、幼小銜接三個“忌”——“忌急”“忌多”“忌快”。

1.幼小銜接 “忌急”

到了國小,孩子将進入到人生的一個新的階段,要從直接感覺、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的直接經驗逐漸過渡到書本學習、間接經驗的正規學校階段,但這樣的過渡不能太急,拔苗助長産生的早熟的果實并不甜美,這些道理我們家長都懂。是以,家長“忌”急功近利的灌輸知識,“要”引導孩子多關注習慣、技能、交往、心理、思維等國小階段全面的素質準備,這也是幼小銜接的精髓所在。

2. 幼小銜接“忌多”

幼稚園“國小化”讓孩子上學前就積累了拼音、寫字、算術等大量知識,上學後這些知識将要重新學習,全面覆寫。造成了一入學就厭學,天天吃剩飯,毫無營養。而自控力、好奇心、專注力、責任感、勇氣和自信心等孩子需要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被大量枯燥的知識學習時間所占用。如果我們去看一看國小的國文、數學,會發現其中很多學習需要生活經驗。相當多的國小生不會做題,不是因為不識字、不會運算,而是因為生活經驗不豐富,讀不懂這個題、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如果家長能遵循孩子學習、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就不會出現網絡上家長輔導孩子作業而自己崩潰的現象。因為讀不懂、聽不懂,意味着孩子缺乏相應的感受、體驗,他們的理性缺乏感性的基礎。

3.幼小銜接“忌快”

根據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學習任務。要想人為的提前完成,往往是“欲速則不達”。科學的幼小銜接應該通過“浸潤”與“漸進”的方式,按部就班、規範過渡。

幼小銜接怎麼做——“一玩”、“三忌”和“五多”!

心理學界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即心理學家格賽爾的雙胞胎爬梯實驗。實驗中,雙胞胎中的一個,在他出生48周起,每天做十分鐘的爬梯訓練,連續六周,到52周時,他能熟練地爬5級樓梯。在此期間,雙胞胎中的另一個不做訓練,而是到他53周時才開始練習爬樓梯,結果,兩周後他也能爬到樓梯的頂端。這一實驗說明了孩子發展是有其内在“時間表”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準,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

在安陽市知名園長、校長談“幼小銜接”的微視訊系列展播中,幾位園長用“竹子生長”“吃蘋果”“小牛拉大車”等形象的比喻,也是闡明了遵循規律的道理。

三、幼小銜接五個“多”——“多陪伴成長”“多習慣養成”“多培養閱讀”“多注重品質”“多增加信心”。

1.多陪伴成長

新教育改革提出一個主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基調就是陪伴。父母再忙也應該想辦法陪孩子,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飯,在一起說話,在一起親子活動,交流和學習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研究表明,孩子的詞彙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有直接相關。父母喜歡談論政治,孩子可能今後會對政治感興趣;父母喜歡讀書,孩子可能今後喜歡閱讀;父母總是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緒。

在孩子剛入國小的時候,父母每天要拿出時間和精力和孩子來談論國小的生活,然後給予相應指導,對孩子的收獲以及困難要認真地去傾聽,去共情,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援。很多父母特别關注老師給孩子的評價,關注學習成績,而疏于和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家長的陪伴不隻是陪着孩子學習,實際上,陪伴更重要的是逐漸幫助孩子建立起他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

2.多習慣養成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教育就是要養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不斷地自主學習,不斷為自己充電的習慣。幼稚園每個月讓孩子做一件事,培養好習慣。比如,小班新生這個月學會吃飯。吃飯裡面有很多習慣要培養,飯前洗手,飯後漱口;一手扶碗一手拿勺;一口飯一口菜,細嚼慢咽;自己取放餐具,輕拿輕放;進餐時保持安靜,不挑食等等。不僅僅是禮儀還有很多和習慣相關的東西。習慣的培養,不是照着一個方法,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下子就要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因為每一個好習慣養成的過程中,需要父母花心思耐心陪伴。

3.多培養閱讀

閱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閱讀的種子是在家庭裡播下的,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最初的閱讀是親子共讀,是父母讀給孩子聽,因為孩子不認字,閱讀更多的是從圖畫入手。孩子最初是通過圖畫認識這個世界的。圖書不僅有價值熏陶的作用,還有治愈的作用,孩子要解決什麼問題,都有相應的圖書,看了之後比說一萬句教訓的話都有用。在書中他們懂得了“辦法總比困難多”。最重要的是,兒童時期一旦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今後會主動找書讀書。

4.多注重品質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什麼能夠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認多少字、做多少數學題、讀多少唐詩嗎?不是。幼兒表現出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挑戰的學習品質,也正是中國小生正在倡導的核心素養。學習品質不是兒童要學習的知識、技能本身,而是兒童面對這些知識技能時,即學習這些知識技能時的态度、傾向。比如:一位聽力非常好又特别愛說的孩子,課堂上她不會專注地聽老師講、聽同伴說,我們說這個孩子有相應的知識能力但卻沒有良好的傾聽品質;一位力氣小、動作不協調的孩子,卻常常喜歡幫媽媽搬椅子、掃地、倒垃圾,我們說這個孩子知識技能不強,卻有相應的積極主動、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知識技能沒有獲得可以日後逐漸獲得,而學習品質一旦受到傷害就很難彌補。這要求家長朋友們,不要單純追求知識技能,一定要在入學準備的過程中,關注孩子的學習興趣、态度、習慣、傾向。

5.多增加信心

孩子從幼稚園進入國小是一個重要的挑戰,因為孩子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學習特點,包括教師的要求都會有很大的不同,對于孩子們來講,這一階段的挑戰一點也不輕松。我們幼稚園帶領幼兒參觀國小後,組織了一項主題談話活動,“談談你對上國小的想法、期盼和如何當好一名國小生”。結果發現特别有趣,我們來聽聽孩子們的回答:

“馬上就要上國小了,我很幸福,我上國小了就可以學很多知識,很高興!”

“我很喜歡上國小,因為可以打籃球、可以升國旗、可以學到在幼稚園學不到的知識、上國小可以做科學小實驗、因為國小的圖書館可以看更多的書,我會看懂很多書。”

“老師帶我們去參觀國小了,我要像學校裡哥哥姐姐那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一個三好學生。”

“我上了國小要上課坐好,認真聽老師講課,認真寫作業,貼得滿牆都是獎狀。”

“我想上了國小,給好朋友好好相處,不打架,上課認真學習,放學了跟好朋友開開心心地一起回家。”

從孩子們的談話中,我們感受到孩子們對上國小充滿了信心,他們覺得國小生活是一個新的開始,充滿了期盼。即使環境不同,教師不同,學習方式不同,但是孩子們能适應,很有信心。而缺乏信心的卻是他們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擔心他們知識學的少,到國小學習跟不上。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們身上有很多非常寶貴的品質,孩子們是永遠活在當下的。恰恰是家長有很多的焦慮和擔心,是以家長們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也要對幼稚園的教育有信心,我們的幼稚園花了三年的時間,一直在為孩子做入學準備,更是為孩子的後繼學習與終身發展積澱能量。

幼小銜接怎麼做——“一玩”、“三忌”和“五多”!

家長朋友們,“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學齡前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啟蒙時期。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着一個人終身發展。做好學前教育需要家、園、社會共同為之努力,讓我們共同攜手,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理性看待“幼升小”,悉心陪伴,科學銜接,送給孩子一份最珍貴的入學禮物,還孩子們一個幸福、多彩的童年!幫助孩子開啟一段美好的學習旅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