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叛逆、脾氣大、不好管?青春期孩子的這7份心情,家長請查收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可能是你沒找到那把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

了解過青春期孩子的這7份心情後,相信你會有新的收獲。

作者丨水色

來源|媽媽抱團原創

養育孩子,最難過的是哪一關?

答案是:青春期。

心理學研究資料顯示:

成年人患有的心理疾病,約有一半來自于青春期;

在12-16歲的青少年中,有20%的女生和10%的男生考慮過自殺。

青春期是埋在成長路上的一顆雷,稍有不慎,一觸即爆。

但同時,李玫瑾教授也指出:

“青春期是早期教育缺陷的補救期。”

青春期的孩子,如同一朵長在懸崖邊上的花,既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充滿了未知的風險。

能否安然度過“危險期”,取決于父母是否懂得孩子的7種心聲。

請不要在朋友面前批評我,因為比起你的評價,我更在乎他們的看法。

孩子叛逆、脾氣大、不好管?青春期孩子的這7份心情,家長請查收

明代學者呂坤曾提出,孩子犯錯有“七不責”,其中第一條,就是“對衆不責”。

青春期心理發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孩子對自我價值的認同來源,已經從父母、老師的肯定,慢慢轉變為同齡人的認同。

可以說,青春期的孩子,是依靠同伴的評價在成長的,他隻有憑借周圍的人,才能認識“自己是誰”。

躁動敏感、自尊心又極強的孩子,一旦在同伴面前失了“面子”,很可能會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極端行為。

還記得去年,那個在學校走廊被母親當衆扇耳光後跳樓的14歲男孩嗎?

誰也不知道,在跳下欄杆之前,那沉默的2分鐘裡,他的内心經曆了怎樣的山崩地裂。

新聞底下的一條評論,道出了所有孩子的心聲:

“這位母親有沒有想過,孩子被你随意打罵的時候,他的身邊有他的朋友,他的同學,也許還有他暗戀很久的女孩。

你踏碎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還是被母親踏碎的。”

鄭淵潔說過:“要想毀掉自己的孩子,首先應該做的是摧毀孩子的自尊。”

孩子的面子,就是他們的“裡子”。

維護孩子的自尊,是每一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該學會的功課。

請不要用指令的語氣和我說話,因為比起你說話的内容,我更在乎你說話的态度。

孩子叛逆、脾氣大、不好管?青春期孩子的這7份心情,家長請查收

很多父母深有體會,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隻能軟着說,不能硬着來。

你越是指令他、控制他,他越是跟你對着幹;你越強硬,他越排斥、越叛逆。

好比彈簧,父母施加多少壓力,孩子就反彈多少對抗。

反之,父母給予多少溫柔,孩子就回饋多少良善。

電視劇《小歡喜》中,高中生方一凡對待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

媽媽董文潔對他是“指令式教育”,凡事喜歡呼來喝去,他要麼假裝“失聰”,要麼陽奉陰違;

爸爸方圓則是把他當成大人,說話和風細雨,态度溫和,他不僅能聽進耳裡,也能裝進心裡。

說話語氣不同,溝通的效果也就不同。

父母什麼語氣,就塑造什麼樣的孩子。

多用尊重的語氣,孩子就懂得尊重他人;

多用商量的語氣,孩子就學會平等溝通;

多用信任的語氣,孩子才擁有自信自強;

多用鼓勵的語氣,孩子将無懼面對挑戰;

多用贊賞的語氣,孩子便永遠向陽而生。

良言一句,勝抵千金。

你對孩子說話的态度,藏着孩子将來要走的路。

請不要拿我和别的孩子比較,這會讓我的内心很受傷。

孩子叛逆、脾氣大、不好管?青春期孩子的這7份心情,家長請查收

幾乎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少不了一個夙敵,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某機構曾對3000多名中學生做過一份問卷調查,在“你最讨厭父母的哪種行為”下面,有超過一半孩子的回答是:

“總拿我跟别人孩子比。”

父母的初衷,也許是為了激勵孩子,但在孩子的眼裡,傳達的卻是:

“你很糟糕”,“我對你不滿意”。

這樣的否定,很可能讓正在尋求和建構自我價值的青春期孩子,陷入無盡的自我懷疑、甚至自暴自棄的深淵之中。

南京有一個13歲的男孩,因爸爸總是拿自己跟别人家成績好的孩子比較,負氣離家出走。

被民警找到時,男孩哭了:

“爸爸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還經常拿我和别人家孩子比,他不喜歡我。”

喬布斯曾說: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逆反、不聽話,也許僅僅是因為,他已經長大,有了自己内心的聲音,希望得到你的認可而已。”

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痛苦,是父母從未認可自己。

一句“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就像一個枷鎖,讓多少孩子捆縛一生。

請把我當成大人一樣尊重。

孩子叛逆、脾氣大、不好管?青春期孩子的這7份心情,家長請查收

李玫瑾說: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要改變所有的教育模式,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同僚一樣尊重對待。”

很多青春期孩子和父母關系的惡化,都是從不尊重開始的。

還記得那個寫了萬言控訴書,拉黑父母6年的北大才子王猛嗎?

他從小被父母管控,哪怕上了高中,交朋友也必須父母過目;

想學奧數,父母不讓;想去外地讀書,父母拒絕;

就連自己衣服的顔色,也要由父母決定……

擁有不懂尊重的父母,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一場災難。

《極簡父母法則》的作者理查德 泰勒普,曾在書中提到自己和青春期兒子相處的故事。

有一次,他叫兒子跟自己出門辦事,但兒子正在看電視,說什麼也不肯離開。

對此,他并沒有氣急敗壞,而是極為認真地詢問孩子原因。

了解到這個節目是兒子最喜歡的,而且他為此等了兩個星期後,泰勒普和孩子商量,把節目錄了下來,然後一起出門。

泰勒普說,之是以事情能夠順利解決,是因為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對他的尊重。

把孩子當大人一樣尊重,是和青春期孩子溝通最有力量的語言。

在你拒絕我之前,先耐心聽聽我的觀點

孩子叛逆、脾氣大、不好管?青春期孩子的這7份心情,家長請查收

曾看過一段話:

“青春期孩子的悲劇,很大原因不是父母愛得不夠多,而是溝通的方式錯了。

比起唠叨的說教,他們更需要真誠的聆聽。”

心理學家認為:

“‘傾聽’是相當有效的一種非語言資訊,讓對方感到真正地被接納。”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從什麼時候起,不再想和父母溝通?

高贊回答說:

“當我滿心歡喜和他們分享一天的趣事,被潑了一次又一次冷水時;

當我所有的想法才剛剛說出口,就被他們全盤否定時;

當我國中第一次月考國文考了92分,他們轉身就把鍋鏟往我身上砸的時候……

從那時起,我學會了閉嘴。”

教育學家帕梅拉 德魯克說:

“即使孩子有不對的地方,父母也有責任傾聽并且領會他們的動機。”

坦誠和不加批判的傾聽,是和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

别顧着說教,試着把嘴巴閉上;

别急着否定,學會把耳朵打開。

父母的傾聽,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資訊:

你允許我表達自己的感受,你尊重并且接納我所有的情緒,你是愛我的,我是值得被愛的。

傾聽,是父母給青春期孩子最好的禮物。

當我叛逆的時候,其實隻是想換來你們的了解

孩子叛逆、脾氣大、不好管?青春期孩子的這7份心情,家長請查收

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之間,注定有一場戰争——一方頻頻挑釁,一方拼命壓制。

青春期的叛逆,無異于父母眼中的洪水猛獸。

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叛逆的背後,是我們無法想象的脆弱。

他們像一隻刺猬,渾身長滿尖刺,看似張牙舞爪,隻是為了擷取關注和了解。

越是叛逆的孩子,越渴望擁抱的溫暖。

青少年問題專家喬西 西普在《解碼青春期》中寫道:

“在青春期,身體和心靈的突變就像一場劇烈的風暴。

每一個看上去叛逆、難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強有力的支援。”

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喬西,也曾因過于叛逆,多次被領養後,又多次被寄養家庭退回。

後來他遇見了羅德尼——一個無論他怎麼闖禍、怎麼惹是生非,都一如既往地包容、接納他的養父。

在一次醉駕被捕後,養父對他說了一句話:

“你視自己是一個麻煩,但我們視你為一個機會。”

這句話,改變了喬西的一生。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

作為父母,要做的不是壓制,而是放下焦慮,接納他、了解他,讓他以自己的方式積蓄力量。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接住他的試探和攻擊,讓他堅信——無論他有多麼糟糕,父母都愛他。

隻有當确認了這一點,孩子才會從青春期的“陣痛”中走出來,獲得真正的成長。

我其實沒有那麼難搞定,耐心和信任足矣。

孩子叛逆、脾氣大、不好管?青春期孩子的這7份心情,家長請查收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把鎖,耐心和信任就是開鎖的鑰匙。

南韓校長李柳南,曾是極負盛名的教育專家,卻被青春期子女視如仇敵。

在兒子和女兒的眼裡,她不是溫柔慈愛的母親,而是粗暴霸道的控制者和監視者:

兒子想跳街舞,她極力阻止;女兒喜歡漫畫,她覺得“不務正業”。

直到兒子患上社交恐懼症,女兒抑郁自殘,雙雙退學,她才痛定思痛,在檢討中做出了改變——

學會耐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學會放手,信任孩子的選擇。

結果奇迹出現了:

女兒考上了美國大學的心理學系,成為唯一一個成績拿全A的留學生,兒子也考取了哲學系研究所學生,立志成為一名作家。

有人說,其實青春期就是孩子争取做自己的過程。

他們看似詭異多變,暴躁而又危險。

但其實,他們并不是那麼難以溝通,隻要父母賦予耐心和信心,接納他,陪伴他,等待他,适應他。

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是最有力量的,因為有愛的托底,無論遭遇多大的挫折和風浪,都不會膽怯退縮。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很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努力似乎是徒勞的。

然而,我們雖不完美,卻能給孩子完整的愛:

尊重與自由,規則與底線,寬容與信任,贊美與認同。

就像麥家所說:

“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

我們作為長輩,隻有一種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個階段。”

青春期是一道坎,邁過去就是成長。

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助力,也和孩子共同蛻變。

當孩子卸下尖銳的外殼,重新展現柔軟的那一刻,便是我們身為父母,最為圓滿的時刻。

*本文系媽媽抱團原創,媽媽的辛苦和幸福,我們都懂;媽媽們的成長交流平台,歡迎關注。

【版權說明】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如涉及版權問題,請

聯系我們處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