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簡單說說田家英和董邊為何把大兒子送人了

引言

本文主要參考來自董邊晚年的回憶,其回憶的相關内容,由其兩個女兒曾自和曾立整理,後發表于2010年第二期的《黨史博覽》。

正文

1998年,董邊因為病重住進了醫院,兩個女兒曾自和曾立在病床前照顧着母親。

簡單說說田家英和董邊為何把大兒子送人了

在母親住院的那十個月的時間裡,躺在病床上的董邊,和兩個女兒談起了當年的那些往事。

田家英的第一任妻子叫劉承智,這是一個來自四川的妹子,長得面容姣好。

可惜兩人的性格,一個喜靜,一個好動,巨大的性格差距,導緻小劉姑娘提出了離婚的訴求。

這讓還陷入愛情當中的田家英,一下子就陷入了頹廢的情緒當中。

董邊當時和田家英是同僚,上司就讓她去做田家英的說服,這一來二去,兩個人也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當時的延安,風氣淳樸,結婚什麼的都不注重形式。兩個相好的人,搬進同一個窯洞裡生活,就算是正式夫妻了。

田家英和董邊宣布結婚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小趣事。

1942年12月12号的晚上,田家英和董邊約了彭達章一起吃烤紅棗。

一大缸紅棗放在火炭上,屋子裡飄滿了紅棗的香味,三個人一邊吃着烤紅棗,一邊閑聊着。

這時候,王惠德跑了進來,他一進門就問田家英和董邊,聽說你兩結婚了?

還沒得田家英回答,董邊就開口回他,說沒那回事,我們三在這談學習呢,你要不要一起。

本來就是特意跑過來八卦的王惠德,一聽三人是在聊學習,沒有八卦的問題,立馬就擺擺手,退了出去。

哪知道到了第二天,田家英和董邊就宣布結婚了。

簡單說說田家英和董邊為何把大兒子送人了

這讓王惠德大叫一聲,拍着腦門連聲說自己昨晚被騙了,惹得在場的人也是哈哈大笑。

田家英和董邊結婚後,一生共育有兩子兩女。

長女叫曾立,小名叫小英;次女叫曾自,小名叫二英;大兒子送給了别人;小兒子叫曾

翼。

那麼,為何兩夫妻要把第一個孩子送給别人呢?

其實,說來也簡單,和現在大多的都市職場女性一樣,都是為了工作。

本來兩夫妻一開始沒打算要孩子的,因為當時的女幹部如果生了孩子,就要回家帶孩子,就沒法兼顧着工作。

哪知道在1943年的下半年,董邊發現自己懷孕了。

她找來田家英商量,這第一個孩子就暫時不要了,丈夫也點頭表示尊重妻子的選擇。

于是,董邊就去到延安的醫院,找到一個蘇聯過來的醫生,表示自己不想要這個孩子。

蘇聯醫生經過一番檢查後,告知她,如果這第一胎弄掉,那後面在懷上有很大的可能會保不住。

盡管董邊還是表示想不要這個孩子,但是蘇聯醫生依舊堅持自己的觀念,不給她做手術。

我為了讓孩子掉下來,就在草坪上又蹦又跳,但那時候年輕,孩子特别結實,怎麼也掉不了。

到了1944年初夏,快要臨産了,心想,隻有生了給人吧......我提出後,家英也同意了。

到了預産期,董邊就要住進醫院裡了,這醫院在楊家嶺,離田家英他們所住的地方有點遠,約莫有個十來裡的路程。

田家英就找來一頭騾子,董邊坐在騾子上,夫妻兩人就這麼慢慢的走去了醫院。

醫院裡的住房比較簡陋,往往是幾個産婦們被安排住在一起,在住院期間,董邊結識了一個名叫吳桂花的農婦。

簡單說說田家英和董邊為何把大兒子送人了

這女人家住棗園後溝西溝村,是西溝村村長的媳婦兒。

董邊和吳桂花經常一起挺着大肚子散步,閑聊。

在聊天的過程中,董邊得知吳桂花這次懷的,已經是第三胎了,頭兩胎的孩子,都是剛生下來沒多久就夭折了。

吳桂花也是愁眉不展,她很擔心這第三胎孩子還是保不住。

我說:“你别着急,如果生下沒活,我的孩子送給你”

吳桂花一聽這話,起初也是不相信的,但董邊一臉認真的和她說,吳桂花就表示,要等丈夫來醫院看她的時候,和丈夫商量商量才行。

吳桂花的丈夫來到醫院後,得知這個消息就問董邊其中緣由。

我說像我們這樣的幹部,沒有專門人幫助帶孩子,公家也沒有事先串通的人所,延安的保育員缺人,也隻收首長和烈士子弟。

我們要上前方,要打日本,帶着孩子怎麼辦呢?

得知這個情況後,吳桂花的丈夫也心動了,不過他表示,要董邊寫個字據作為憑證,以後不能把孩子要回去。

于是,董邊就寫下了字據:

“我願意把我的孩子送給吳桂花養育,永遠不要,立此為證。”

拿到字據後,吳桂花夫妻這才安了心。

吳桂花的預産期比董邊早,她這第三胎生下來的是個死胎,沒過幾天,董邊順利産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大小子。

在生産過後的第六天,董邊去和丈夫田家英,也去看過那個大胖小子,白白胖胖,白白嫩嫩的。

簡單說說田家英和董邊為何把大兒子送人了

田家英不由得說,這孩子長得真像自己,董邊立馬打斷他的話頭,像誰也不行,已經給人家了。

大概過了個十來天,吳桂花的丈夫來接自個媳婦回家,董邊送這兩口子,一直送到醫院門口。

後來,我再也沒有去看過那個孩子,答應不要了,就堅決不去看了。

再到後來,有人傳來話頭,說那個孩子死了。

不過董邊卻沒有相信,她想這是吳家夫妻怕他們後悔,去要回孩子,就說孩子沒了,好讓他們死心。

後來也有别人傳來消息,那個孩子其實過得很好,這也驗證了董邊的猜想。

建國後的1950年,田家英也想去尋找這個孩子,想要回來,不過被董邊給攔住了。

當初和人家說好不要了,還簽了協定,現在又反悔,去打擾孩子安穩平靜的生活做什麼,隻要孩子過得好就行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