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如果一件事情我們必須要去改變或者必須要去做,我們無需在找“最佳”方法上浪費太多的時間,隻要我們确信自己的方式不會讓事情變得更糟,那就去做吧。因為隻要你去做了就會帶來一系列的變化。

有人說“父母和孩子之間必有一戰,孩子赢了是喜劇,父母赢了是悲劇。”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這話咱們不能太較真,尤其是對“赢”的定義不要太具體化,例如非要具體到某件孩子要做父母不讓做的事情,且這件事情肯定是有害的,那麼這句話可能就不适用了。

而且所謂的“赢”往往也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

例如盡管孩子赢得了最終勝利,父母看似是輸了,但由于過程中父母引導得當,而所謂的“輸”隻不過是父母在取得階段性勝利成果之後,根據“戰局”需要做出的戰術“撤退”,那麼這樣的結果其實孩子和父母都是“赢家”。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是以“輸赢”這事兒往往不是絕對的。

當然,很多時候這句話也會用來告誡家長在孩子青春期時該注意什麼。

在這個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曆的特殊階段裡,父母如果太計較“輸赢”或者說過于追求自己的“勝利”,還是挺容易把原本很簡單的事情變得非常複雜,往往非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制造出更多新問題、新沖突。

但現實中一味要求父母妥協、順從或者用個更進階點的詞彙“尊重”孩子還是很困難的。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因為具體到很多事情的時候,尤其是在磨破嘴皮子、軟硬兼施後都無濟于事的情況下,父母已經瀕臨崩潰你還給送上一碗“雞湯”,而且還是“無視”孩子,一味指責、教育父母的心靈雞湯,一般人是喝進去的……

我就不太喜歡“雞湯”,同樣的,我也不喜歡“熬”這玩意兒。

如果作為父母你遇到了孩子問題很多,但自己無論怎麼溝通也解決不了的困擾,可以試試我今天建議的這個比較簡單的方法——相信“1”的力量。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這裡的“1”是我們要給孩子一點積極正面的引導、建議或者是啟發。

現實中作為家長很容易因為孩子的某些表現、問題而直接把這些表現和問題所能夠帶來的最糟糕影響、最壞結果作為我們迫切想要去改變孩子的“原始動機”。

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怪父母,因為有些問題确實大機率會導緻某些不好結果發生的。

例如比較常見的孩子學習太拖拉、不主動、不認真、學習沒有計劃性等等,或者是孩子愛玩遊戲、看視訊等,反正隻要不學習啥都可以。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遇到這種情況,作為家長我們最常見的解決方式就是給孩子造“如果……就……”的句子。

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讓孩子意識到如果自己不去改正,那麼他現在的行為就會導緻哪些不好的事情發生,以及這些不好的事情對自己未來的影響等等。

順着這個思路可以無限延伸,也往往是大多數父母都能夠駕馭的話題——說到底就是把如果不學習就會導緻的各種悲慘一一羅列而已。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不是不能說,但我建議盡量少說。

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說太多對他們而言沒有什麼概念的,認識本身就不足的情況下是很難是以而産生“我要學”這樣積極動機的。而孩子大的時候通常也開始叛逆了,他們眼裡的未來和我們眼裡的未來是不同的。

原本自己還有無限期待的未來,卻被我們輕易描繪成了各種糟糕、悲慘的樣子,不但不會激發他們的鬥志,還很可能使得他們對未來喪失興趣。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知恥而後勇”這種品質不是一般人能具備的,真不是因為我們沒把孩子“說”痛,而是很可能我們把孩子說“怕”、說“畏懼”了,而最終導緻孩子選擇了逃避……

是以與其從消極、負面的影響、結果、可能去找無數個“1”來激勵孩子,不如從積極、樂觀的角度告訴孩子一個“1”。

例如同樣是逃避學習。

如果我們嘗試過無數次講道理說危害都無濟于事,那麼不妨換個角度來跟孩子交流。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我們可以從孩子某些非常具體的優點給予孩子肯定,從表現、表象抽離出一些積極品質、意志力等,把這些作為“1”告訴孩子。

我們也可以問問孩子自己覺得自己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引導和鼓勵孩子自己說出來,說的過程本身其實就是思考的過程,而隻要孩子能去思考,其實就已經開始不自覺去解決問題了——哪怕與此同時他也準備了好多“理由”來應對父母習慣性地指責、否定。

但我們偏偏不去指責,而是相信這些困難确實是導緻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的關鍵,然後把“有問題總是難免的,但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解決的,你解決不了,還有我們不是嗎?”這個“1”的思想傳遞給孩子。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我們可以不必跟孩子講如果不好好學未來會如何如何,反而可以跟他講,就算是沒學好去了中職或者去從事體力工作也沒關系。然後順着這個方向去分析“平凡”不丢人,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人生一樣能夠活得不平凡。

但這一切的獲得也許不需要知識、不需要文憑,卻很需要我們的某些品質,例如善良、樂觀、積極、毅力等等。

其實這些東西本身在學習上也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不在學習上讨論它們,而是在生活中讨論它們,這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了解。

而這些品質的意義和重要性也會在孩子的學習上建立起一個“1”。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孩子愛玩遊戲怎麼說也不聽,如果我們發現既不能快刀斬亂麻地一禁了之,将各種道理甚至是軟硬兼施之後也不能帶來什麼積極改變,那麼不如換個角度來解決同樣的問題——幹脆接受孩子愛玩的事實。

我們最擔心的是什麼呢?

我們最擔心的是孩子玩遊戲荒廢學業,其實我們最希望的是孩子能夠在學習上多花點時間和精力,能夠獲得學業上的進步。而事實上如果孩子能夠在學習上不斷獲得自信、認可,他們對遊戲的免疫力也會随之增強。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多數玩遊戲的孩子學習之是以受到影響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他們玩遊戲了,而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上的體驗感或者說是在圍繞學習的諸多事情上的體驗感太差了,往往他們不但沒有能力解決,還要遭受各種否定和對未來各種危機的認識強化……

心理素質得多強的孩子才能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丢掉遊戲去學習呢?多數孩子一定會選擇一頭紮進遊戲裡繼續逃避的。

但如果我們把“玩遊戲不一定會影響學習”這個态度作為認識告訴孩子,給孩子這樣的一個“1”呢?這不但會減輕孩子沒等父母張嘴就已經開始排斥的表現,更能讓我們能靜下心來去思考一下“如何學好?”這件更重要的事情。

改變孩子從“1”開始,做個積極的父母,不但不難還很有意義

因為我們自己經常會把自己陷入一個消極思維的循環中,使得我們說的、做的事情也都是基于“消極”的角度才會成立的。

但孩子們畢竟是孩子,對他們而言,積極的往往會比消極的更容易讓他們了解、接受,賦予太多條件限制的假設,哪怕我們把結果說得再嚴重,對很多孩子來說也未必能接受,越大越是如此。

是以隻要我們多做積極、正确的事情,盡管很多事短時間内達不到我們的預期,但這一個個的“1”也會帶來很多新的變化,而誰又敢說哪個“1”不會帶來蝴蝶效應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