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了大寶的學習,狠心把不滿3歲的二寶扔給老人帶,太不明智了

文|凝媽悟語

不期然的,孩子們迎來了第二次居家學習。

婆婆說:我把二寶帶走吧,别影響大寶學習。

我馬上拒絕了,想起兩年前不堪回首的經曆,我不想再重蹈覆轍。

為了大寶的學習,狠心把不滿3歲的二寶扔給老人帶,太不明智了

餘生很短,别讓遺憾太長。

兩年前,二寶2歲多,平時白天到爺爺奶奶家玩,白天回來。可是,忽然之間,小區封控,為了安全,就讓二寶留在爺爺奶奶家。

沒想到,以為短暫的分離,卻持續了2個多月之久。

等二寶能回家的時候,大寶還在上網課,沒有複課。大寶當時14歲,正處于叛逆階段,學習上需要督促。 二寶又特别黏人,喜歡哭鬧。

我們想到,如果二寶哭哭啼啼,很影響大寶學習。如果我照顧二寶,就顧不上大寶的學習。權衡利弊之後,忍痛,讓二寶繼續留在爺爺奶奶家,我會晚上去看他,給他讀書,陪他一會兒。

願望是美好的,但是這樣的做法,卻帶來兩敗俱傷的結果。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現在回想,讓兩個孩子分開,把二寶扔給老人帶,是我做出的最不明智的決定。

是以,我現在要記住以前的教訓,珍惜當下,再難也要和孩子們在一起。

為了大寶的學習,狠心把不滿3歲的二寶扔給老人帶,太不明智了

短時間的親情缺失,卻要花更長時間和更多精力去彌補缺憾。

二寶安全感極度缺乏

二寶2歲多,正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是我讓他有了一段空白期。

白天沒時間見面,晚上去看他,他舍不得我走,我就哄他睡着再走。

但是他有時候興奮得睡不着,時間太晚,我又必須要走,他就會大哭不止。無奈之下,爺爺奶奶帶他去玩玩具,轉移注意力,我偷偷溜走,他發現上當受騙,哭得更是撕心裂肺。

次數多了,他總是害怕媽媽離開,對媽媽充滿了不信任。回來之後,總是黏着我。

陪他玩的時候,我隻要起身,他就會問“媽媽,你去哪?你還回來嗎?”即使我明确告訴他去哪裡,馬上回來,他也不相信,隻是用哭鬧發洩情緒。

為了大寶的學習,狠心把不滿3歲的二寶扔給老人帶,太不明智了

很長時間不喜歡我陪着睡覺,總要奶奶。好不容易讓我陪他睡,他又很容易驚醒。半夜裡,我起來喝水,他都會很清醒地問我“媽媽,你去哪裡,還回來嗎?”早上,不管我幾點醒,他都會醒。為了他有充足的睡眠,我隻好努力陪他多睡一會兒。

這種狀況持續了半年,才慢慢好轉。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撫養》一書中提到,當時不明白,馬斯洛為什麼要把安全感放在生理需要之後、合群需要之前,研究多年才發現,安全感是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本保障,有安全感才有信任,有信任才有融合,他才會願意與人親近。

二寶因為缺少陪伴就沒有安全感,就不信任我,專家們研究的結果很有道理。

為了大寶的學習,狠心把不滿3歲的二寶扔給老人帶,太不明智了

大寶心态崩了

大寶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每天的網課、作業、題海戰術,讓他應接不暇,分外煩惱。他喜歡在實踐中學習,喜歡和同學交流讨論。但是,沒有解決辦法。

他屬于觀察型孩子,行動總是慢一些,交作業的速度常常落後于人。老師忍不住催他,再不行就讓我催他。兩面夾擊,讓他更是忍無可忍。他本來是主動學習的孩子,最後被整得讨厭學習。

學習有壓力,卻不外出,開門看到的就是隻關注學習的媽媽,不想說一句話。

長着嘴是要說話的,人是需要表達的。他的壓力無處釋放,慢慢變得敏感、多疑、愛發脾氣。學習上不賣力,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複課後,也常常違反紀律,和同學鬧沖突,經常被老師投訴。

大寶本來特别愛笑,網課之後,很少見到他的笑容。隻有見到二寶的時候,大寶才會發自内心的開心,仿佛找回童年。

這樣的狀況持續了1年半,直到上高中後一個月,才慢慢恢複。

現在想想,如果當初二寶在家,他每天都能和二寶玩一小會兒,心理壓力得到釋放,我忙着照顧二寶,不關注他的學習,他當時的心态就不至于崩掉。

為了大寶的學習,狠心把不滿3歲的二寶扔給老人帶,太不明智了

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有限,要倍加珍惜

掐指一算,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很有限,不珍惜, 再也沒有機會。

再有2年多,大寶就要到另外的城市求學,以後隻能半年一見,甚至一年多年一見,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少,想親近都來不及了。

是以要趁有限的時間,多和大寶相處,讓兩個孩子培養感情。

當初要二胎,就是因為要給大寶找個伴,如果二寶為大寶的學習讓路,不能見面,那無疑違背了我們的初衷。

大寶上高中後走讀,每天早出晚歸。他早上走的時候二寶還沒醒,他回來的時候二寶已經睡了,兩個人見面的機會很有限。

現在居家學習,兩個孩子都在家,倒是相處的好時機。他們能一起吃飯,空下來的時候能一起玩一會兒,彼此建立親情連結,感情更濃厚。

為了大寶的學習,狠心把不滿3歲的二寶扔給老人帶,太不明智了

二寶4歲多,也處于教育的關鍵期,不能錯過好時機。

二寶要學着體諒哥哥,哥哥上網課,需要安靜,他就要學習克制自己的情緒,減少任性哭鬧的次數。

有了媽媽的陪伴,他出現的一些問題會得到合理的解決,不管是情緒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會更妥帖一些。

李玫瑾教授也一直強調孩子6歲前,父母要親自養育,隻有6歲前的親情合理養育,才可奠定一代人的平和性情與性格教養,進而提升全民素養。

提高情商的同時,也要提高智商,這些老人都做不到。

像閱讀、英語啟蒙、數學啟蒙、思維訓練,都是很複雜、系統的工作,隻有父母親力親為,才能讓孩子有很好的基礎。

為了大寶的學習,狠心把不滿3歲的二寶扔給老人帶,太不明智了

結語

家有兩個孩子,又遇到居家學習,我們可能有很多無奈。既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又要讓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強烈建議,再難也不要把兩個孩子分開,是挑戰,但是也會有更豐滿的收獲。

我是@凝媽悟語

兩男孩媽媽,10多年育兒經驗

陪孩子閱讀、英語啟蒙、科學啟蒙

分享育兒感悟、落地育兒幹貨

歡迎關注,育兒路上一起前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