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護解放西》裡那個偷姐姐買房錢的弟弟,或許永遠不會改變

《守護解放西》裡那個偷姐姐買房錢的弟弟,或許永遠不會改變

引言

在所有教育孩子的事情中,最重要的是讓他有邊界感。

守護解放西的故事

昨天在微網誌上看到這麼一條熱搜,标題為《弟弟偷親姐買房錢被姐姐報警》。視訊裡标志性的長沙國語,讓人一下子就知道這應該是《守護解放西》裡的片段。

視訊的内容大體是這樣的:一個女士來到警察局報警,稱自己被偷了2萬塊錢,這個錢是自己與男朋友買房錢。在警方了解情況以後,她告知偷她錢的是,是他弟弟。而弟弟也不是第一次做這種事情了。

而她最關心的是,雖然她報了警,但是因為這是親屬之間的事情,在處罰弟弟時,會不會有一些寬容。但警察表示,法律面前沒有例外。

随後因為知道偷盜人,是以很快弟弟就被帶回了警局。在審問的過程中,警察問弟弟,為什麼偷兩萬?弟弟回答,因為多。警察追問,三萬更多啊。弟弟回答,因為我看微信裡隻有5萬,是以我轉了2萬,留了三萬。

在警察詢問弟弟這筆錢是否還在,弟弟卻表示,已經隻剩3000了。

他是這麼花這筆錢的:從頭到腳,買了新衣服、新褲子、新鞋子;換了一部新手機,配了藍牙耳機;與朋友唱歌、喝酒、開房;最後借了朋友2000。

一天之内就用了17000。

随後,警察問弟弟對這件事,有沒有什麼想法,弟弟表示歉意,覺得很對不起姐姐。于是,警察便讓姐姐進來,與弟弟溝通。但是姐姐進入審訊室後,弟弟卻回避姐姐的眼神,一眼都沒有看姐姐。而姐姐,從一進門,就一直淚如雨下。

最後,就在姐姐與父親通話,打算把電話給弟弟時,弟弟走出了審訊室。

善意的愛,并不能驅散心中的黑暗

從報案之初,到審問室裡的無言,看得出姐姐是發自内心愛這個弟弟,很關心也很在乎。

同時,也看得出姐姐很懂情理,雖然弟弟做錯了事,但她沒有過多地責怪,反而是急切地擔心他之後會怎麼樣。

能夠養育出這樣子女的家庭,應該是一個溫柔的家庭。

但為何,同樣的家庭,兩個孩子卻長成了兩面。

是愛與保護。

很多家庭,都會寵愛第二個孩子,尤其在一些仍舊有重男輕女情節的家庭中。而這個家庭,應該是有着這樣的情節的。

寵愛其實沒有錯,但很多父母很難找到溺愛與寵愛的邊界。

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邊界感。

一個人能夠明辨是非,并不取決于事情本身是否是對與錯。而是由内而外的,是否自發地認為這件事,是黑是白。這個分辨能力,就取決于孩童時期的邊界感。

故事中,有一個細節,就是姐姐表示,這不是弟弟這樣做。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這個家庭有這樣情節的原因。一個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錯事,核心原因就是他在内心并不認為這是錯的。

可以想象,在第一次弟弟未經姐姐同意拿(偷)了姐姐的東西時,他們的父母可能隻是和顔悅色地指責弟弟這樣做是不對的,拿别人的東西,一定要經過别人的同意。事實上,大部分父母,也都隻能做到這一步。

但,一個正确的觀念,需要用很多的技巧,才能夠傳遞給孩子。就像《盜夢空間》中,給别人的大腦植入概念一樣。給孩子正确的觀念,也需要植入。

把正确的觀念,用對的溝通技巧,傳達給孩子,這個觀念就會像一粒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長成一道牆,成為他心中的邊界。

隻有一個人,他内心存在對與錯的邊界,才能限制自己,拒絕錯誤的事情。

如何正确地給孩子樹立邊界感

教導孩子,的确是一個很讓父母頭痛的事情。

太過嚴厲,很容易讓孩子懼怕自己,疏遠自己,并且随着年紀的增加,叛逆還會讓孩子的行為更加背道而馳;太過寬容,又會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小皇帝”,長成和《守護解放西》故事裡的弟弟一樣。

那麼如何,才能給孩子樹立邊界呢?

A.在日常中就與孩子保持平等

曾經,有一句話,雖然有可能會讓很多讀者不舒服,但我還是想分享出來——“在現代想體驗做皇帝的感覺其實很簡單,生個孩子就可以了”。

很多家長,總會不自覺地控制自己的孩子,将自己的位置放得比孩子高。其實,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孩童時期,就會記起,當一個人被居高臨下對待時候,心是無法打開的。

被居高臨下對待的心,會始終防禦、抵抗。

是以第一步,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地與孩子保持平等。平等的關系,會讓對方的内心更加打開,因為他潛意識中會時刻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

回憶一下那些讓自己感受到輕松、愉悅的關系,就會發現這些關系都有這樣的共性——平等。

B.不回避艱難對話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艱難對話”。

例如:向老闆要求加薪、對伴侶表達自己對對方的不滿、與朋友争論對事情的不同看法。

如果你不知道,我想告訴你,其實,任何人都會恐懼艱難對話。我們不僅僅恐懼艱難對話,還會回避艱難對話,直到這個對話無法不去面對,才會去處理它。但在無法回避時,才進行的艱難對話,對話的過場往往都很差。

你還記得,最近一次與戀人表達自己不好的感受,是什麼場景嗎?

與孩子交談的艱難對話,我們也會害怕。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會下意識地居高臨下,因為身份的壓制,會讓艱難對話變得容易。

艱難對話往往是關鍵的、重要的,它之是以會讓我們覺得艱難,是因為我們重視談話的對象,重視談話的結果。

是以正因如此,我們應該花一點時間,在艱難對話上——調節好自己的心态;根據溝通對象的接受程度,準備好一些溝通方案;根據對話内容,選擇正确的對話氣氛;在對話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要傾聽;保持内心的開放。

當做到以上幾點,你要相信無論是多小的孩子,他始終會有人類的本能,他可以感受到你的真誠,也向你打開内心,認真地傾聽你。想要讓一個人接受你的觀點,最重要的就是讓對方打開心門。

例如,如果你們也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偷盜的行為,那麼應該這樣進行對話:

1. 告訴自己生氣、發怒,隻會讓孩子感到害怕,而恐懼之下,孩子的順從,不是了解行為對錯,隻是出于恐懼。當這個恐懼不在的時候,他可能會重複行為。

2. 這是一個嚴重的事情,需要讓對話的氣氛保持在嚴肅、認真之中,但不能讓人窒息。還記得嗎,最重要的是平等。

3. 讓對方有機會說出自己當時為什麼那麼錯,以及當下的感覺。讓對話的對象表達自己,可以讓他在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行為,意識到問題所在,同時加強記憶;讓對方說出當下的感受,可以幫助你了解到,此刻他是否已經意識到行為的錯誤,會不會改正。

4. 當對方在表達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讓你意外的、驚訝的觀念,但不要着急反駁,保持内心的開放,聽完對方的表達。這有助于你更加了解你的談話對象,建立親密的溝通關系,同時更深入地傾聽,也才能夠讓你更深入地了解對方為什麼會得出錯誤的觀念,進而更好地繼續溝通,修正它。

C.時刻提醒,但不要責備

孩子總是健忘的,很多時候即便進行一次深入的艱難對話,他依舊還會重複錯誤的行為。但千萬不要是以發怒,問問自己,難道作為成年人的你,就沒有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就連自己都覺得愚蠢的行為嗎?

當孩子再犯的時候,你需要他,盡量控制語氣,如果有必要再進行一次艱難對話。但請記住,你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因為恐懼屈服于你,而是掌握正确的人生觀。**

對待他人的萬用準則

在中國文化中,有一個很簡單的與人相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話。

當出現你沒有處理經驗的情況,而又需要你立刻反應,請記得提醒自己這句話,盡可能地去做到它就可以了。

人生很多時候,都有着一種戲谑的重複。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成長成自己讨厭的人。

小時候被嚴厲教育出來的父母,也容易嚴厲地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是因為,人像水流總是流向阻力最小的地方一樣,我們也總是更願意選擇做簡單的事情。

是以當出現你不知該如何做的時候,隻需要問問自己,我不希望被怎樣對待,避免自己用那樣的行為就可以了。

這個方法,除了對待孩子,在與人的相處中的都奏效。

祝願你能夠時刻與他人保持平等,生活中充滿幸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