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中國家長最缺的,是和孩子說“廢話”的能力。
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句話,讓孩子感受到愛和關心,他會更加快樂和幸福。
作者 | 番茄媽
前幾天吃飯時,同僚玲姐跟我們吐槽,因為自己5歲的“話唠”兒子,她這個月已經遲到7次了!
每天早上隻要一起床,兒子小嘴就像機關槍突突突,根本停不下來。
讓他穿衣服,他說“媽媽我昨晚夢見怪獸把咱家踏平了,嗚嗚嗚……”
讓他快點吃早飯,他說“媽媽你相信光嗎?隻要有光我不吃飯也能活下來……”
但凡你随口回了句:“真的嗎?”
他立馬來勁,能從奧特曼的起源給你講到整個家族,而且你走到哪兒,他都要跟着講到哪兒。
玲姐說每天早上,自己的腦瓜子都是嗡嗡的,隻想趕緊從這個家逃離。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同款“話唠”小孩,真的不在少數。
看到一個小男孩,以為動物園的獅子要吃掉爸爸,就不停地追着獅子唠叨:不要吃我爸爸!
最後把獅子煩得不行,幹脆躲到了爸爸身後,眼不見為淨。
我家兒子小的時候,也是一枚超級話唠。
有次開車帶他回老家,他一路上說個不停。
我說:“你能不能讓我安靜5秒鐘!”
他說:“好的媽媽,時間到了,我現在可以說了麼……”
真是分分鐘想崩潰。
其實,如果你家也有一個話唠的孩子,每天叽叽喳喳,嘴巴一直不停,請千萬不要嫌他煩。
因為,這恰恰是他們一個難得的優勢。
話唠的孩子,往往很聰明
你有沒有發現?
那些話唠的孩子,往往好奇心強,走到哪裡問到哪裡,想象力特别的豐富。
記得參加《爸爸去哪兒》的時候,大家坐車上山,“小話唠”貝兒看什麼都新奇,問題一個接一個:
“山裡為什麼會有動物?”
“為什麼隻有森林裡有動物呢?”
“土地是怎麼出來的?”
簡直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
不僅如此,話唠的孩子邏輯思考能力、表達能力也是一流的。
電視劇《親愛的檸檬精先生》中,6歲小男孩蘇寒被爸爸的仇家綁架。
從上車開始,他的小嘴就噼裡啪啦,沒停下來過:
“這都5點了,我6點是要吃飯的,我媽媽說隻有按時吃飯,才能快快長大...”
劫匪忍不住插話:“你能把嘴閉上嗎?”
他回答:
可以啊,我們可以去吃炸雞嗎?媽媽不在我終于能吃炸雞了!
到了劫匪的地盤,他依舊在喋喋不休:
你怎麼點的辣翅啊,我說了不能吃辣了,你怎麼連這點事都做不好?
雖然我是小孩子,但你們大人能不能尊重我一下。
還不忘順便嘲諷劫匪:
“我早就告訴過你,打電話沒用,你還是送我回家吧……”
差點沒把劫匪逼瘋。
不得不承認,這個小男孩真是口齒伶俐,條理清晰,惹人喜愛。
其實,當一個孩子沒完沒了和你表達他的所見所聞時,大腦也在“高速運轉”,思考接下來要說什麼、如何組織語言表達出來。
這在無形間提高了大腦的活躍程度,提升了邏輯思考能力。
哈佛醫學博士丹尼爾曾經總結過7種最适合大腦發育的日常心智活動,其中溝通就占了兩項:内省(與自己交流)和聯結(與他人交流)。
當一個孩子在與外界交流的時候,大腦神經網絡快速發育,神經突觸會成倍增加,而大腦的神經突觸越發達,孩子就會越聰明。
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也說過:
“孩子的能力是在跟人溝通中提高的,包括語言表達、邏輯思維、溝通交流以及情商的培養和發展,都是基于此而逐漸發展。”
是以,一個想象力豐富、邏輯思維能力優秀、情商高的“小話唠”,一定非常的聰明優秀。
話唠的孩子,一定很幸福、快樂
《家有兒女》裡的劉星,就是個典型的小話唠,每天叽叽喳喳,金句不斷。
劉梅讓劉星回屋去寫作業,劉星手舞足蹈地說:
“學了忘,忘了學,學了還得忘;
忘了學,學了忘,學了還得忘......”
氣得劉梅伸手想打他。
劉梅想出2萬塊讓劉星轉校,劉星忍不住哀嚎:
“爸呀,管管你的梅梅吧,她居然拿兩萬塊錢給一個後進生啊,你說她不是敗家子她是什麼啊!”
還有那幕經典的分肉餅:
“老媽一個我一個,老爸一個我一個,小雪一個我一個,小雨一個我一個……”
讓人啼笑皆非。
他總是活力滿滿,每天都很快樂,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也給身邊的人帶來了不少笑容。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
“如果你的孩子小嘴叭叭、是個小話唠,說明他從小身邊聲音非常豐富,家人至少有2個以上,是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的;
這樣從小情感得到了親人的及時回應和滿足的孩子,不僅更樂于表達,情商也更高。”
劉星這樣樂觀、活潑的性格,正是因為他成長于一個和睦、有愛的大家庭。
就像這個為爸爸上班“操碎了心”的小女孩:
你注意安全,别摔倒啊;
拿着茶葉了嗎?你手機放錢包了嗎?
你啥也沒忘啊?行了你快下去吧....再見拜拜....
一句句萌萌的小奶音裡,飽含了對爸爸的濃濃的關心和愛;
有這樣可愛、暖心的小棉襖,想必這位爸爸,一定下了班就想飛奔回家吧。
我想,這個小女孩也一定是從小被滿滿的愛和幸福滋養長大的。
是以,珍惜那個話唠的孩子吧,這說明你們家裡氛圍溫暖有愛,而他感受到了發自肺腑的快樂和幸福。
話唠的孩子,往往更受歡迎
家有小話唠是什麼體驗,大概就是每次跟他們出門,都會成為這條街上的“焦點”。
就像這個小女孩,每次下樓騎車溜個彎,所過之處,仿佛社會是我家,人人都是我爸媽。
看到一個大叔在賣橘子,就上前自動打招呼:
“叔叔,你在賣橘子啊?祝你生意好!”
“拜拜,我先走了~”
喝到一杯好喝的奶茶,就忍不住拿着奶茶去櫃台前問:
“阿姨,這個奶茶是誰做的呀,好好喝呀!”
“我做的,怎麼啦?”
“我感覺也太好喝了!”
看到兩個賣花的小哥哥,也毫不膽怯地問道:
“小哥哥,你在這裡花裡胡哨的幹什麼?”
“我在這裡賣花呀!”
“那你害不害怕城管叔叔?”
“我不怕呀,我又沒幹壞事。”
奶聲奶氣的軟萌模樣,讓其中一個小哥哥忍不住拿出發夾想送給她;
不得不說,話唠的孩子,多少是有億點社交牛逼症在身上的。
這樣嘴甜又可愛的孩子,真的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不管走到哪裡都能吃得開。
記得劉星的老爸夏東海曾認真地說過:
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劉星,他身上極強的溝通能力和為達到目的的變通能力,是現在孩子都很缺乏的。
是啊,雖然劉星成績總是不及格,也沒什麼特長,但是人緣特别好,在同學評議一欄裡,劉星拿的總是優秀。
有一次,劉梅帶劉星去樓下美發廳就理了一次發,老闆就免費送了他一個頭套,還讓他當形象代言人。
話多的孩子,一般性格更外向、更自信,即使是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也能很好的融入,在人際交往方面往往更勝一籌。
這樣的孩子,未來在職場上更容易成功,在家庭中也更容易獲得幸福。
網上有位媽媽,記錄下了自己每天和2歲話唠寶寶睡前的日常:
“媽媽!媽媽!”
小男孩在黑暗中奶聲奶氣的喊。
“怎麼了?”
“我突然想爸爸了~”
“過幾天我們就回去了”
“爸爸不在,你保護我吧?”
“我當然會保護你啊!”
“親親抱抱我好嗎?”
“可以啊,mua~好了嗎?”
“好了”
“睡覺吧,晚安!”
“媽媽,晚安~”
這位媽媽始終耐心地回複孩子的每句話,兩人的日常溫馨又充滿愛意。
其實,如果一個孩子喜歡跟你“廢話連篇”,那恰恰說明你是他最信任、最親密的人。
他願意跟你分享他的感受,讓你參與他内心的小世界。
是以,一定要珍惜你身邊那個“話唠”的孩子,你的回應就是架設他心中信任與安全感的一道橋梁。
而且,0-6歲是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也是最佳的語言輸入期。
家有話唠孩子,父母正确的引導,可以幫助塑造他的大腦和未來性格養成。
1. 接納包容
滿足語言敏感期孩子的表達欲望,當孩子說個不停時,千萬不要粗暴地打斷他,這樣不僅會挫敗他的自尊心,也會打斷他的表達欲望。
但是要和孩子約定好,不能在公衆場合随意說話,并嚴格執行。
2. 積極關注
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用心陪伴,多傾聽孩子的内心。
3. 正面引導
不打壓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需要時多配合他,引導他去思考,也可以和他一起讨論一些有趣的話題。
這會更加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激活思維能力。
希望我們都能用一顆真誠的心去關注孩子,認真傾聽他的每一句話。
點個“贊吧”吧,相信那段孩子和你“廢話連篇”的時光,也會成為獨屬于你們的,最珍貴的回憶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