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總是擁有一張亂書桌,作業簿和課外書東一本、西一本亂放,零食和玩具也被放得到處都是。

每回要求他們整理幹淨,他們都不樂意,大一點的孩子還會回怼說:“桌子亂說明我聰明!”
真的是這樣嗎?
愛因斯坦他老人家從不喜歡别人清理他的桌面。據說他還會對讓他收拾桌子的人說:“如果亂糟糟的桌面意味着雜亂無章的頭腦,那空桌面意味着什麼呢?”
馬克吐溫也擁有“雜亂名場面”。
喬布斯認為他的個人魅力是從淩亂的桌面開始的。(真的嗎,我不信。)
馬克·紮克伯格的辦公桌在爸媽眼裡,也是需要被批評的程度。
這些富有創造力的天才們,恰好都有很亂的桌子。但是這好像并不具有普适性,畢竟同樣桌子雜亂的小編我還沒有成為天才啊!
那麼“桌子越亂越聰明的結論”是怎麼來的呢?
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的Kathleen D. Vohs和她的同僚做了一些實驗,試圖找出環境給人的創造力和決策的影響。
他們将48名美國大學生随機配置設定到整潔或淩亂的2類房間中,并要求他們在房間内完成相同的任務。
實驗結果顯示,在雜亂房間的學生整體得分明顯優于整齊房間的學生。由此得出結論:雜亂的房間更能激發人的創造力。
讓我們來細說有什麼問題。
1.研究與孩童心理無關
該研究的目的是“環境如何影響人們的決策”,而非與兒童心理相關。實驗對象也都是成年人,他們具有成熟的思想和完整的人格,與孩童有着一定差別。
2.實驗樣本量過小
實驗隻有48名受實驗者,這在行為實驗中算是非常小的樣本量了,實驗的偶然性因素會增大。
3.未考慮長期影響
實驗設計并未考慮到時間的作用,也就是說,結論并不一定支援人在長期淩亂或者整潔環節中的行為。
4.資料分析有偏頗
整個結論隻依賴于一個最簡單的t-test來顯示兩組的均值差異,沒有控制其他任何變量,更沒有任何因果分析。
雜亂書桌能不能給孩子帶來創造力,我們暫且不清楚,但是大多數孩子都會在雜亂書桌前分心。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孩子為了找橡皮而翻遍整個桌子,耽誤寫作業的時間不說,還可能在找尋的過程中發現了上次沒有找到的玩具而忘記作業的事。
對于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還不能抑制自己分心,強迫自己專注,是以雜亂的空間會阻礙他們對物體的感覺、抑制大腦的執行控制力。
而長期處于混亂環境中的孩子,他們的專注力、記憶力、學習能力都很有可能受到負面影響。
是以,擁有亂糟糟書桌的孩子不一定有創造力,但很可能缺少專注力。爸媽一定要記得督促孩子整理書桌哦。
——END——
關注“童程童美”視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