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為你好”,為什麼孩子“受不了”,會愛才是愛,不會愛變傷害

每個人在人際關系當中,我們都非常地渴望得到對方的愛,我們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我們都渴望得到對方的了解,我們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具備看到并滿足孩子内在心理和情感,咱們這些需要被愛,被認同,被看見,被肯定,被尊重,被接納等等這些需求的能力,孩子就會處于被忽略、不被愛的狀态當中,至少我們的孩子感受不到接納,感受不到愛,感受不到爸爸媽媽的認同,也感受不到那麼這樣的孩子,就會感覺非常失望,失望就會變成抱怨,抱怨就會變成指責,指責就會變成憤怒,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匮乏型的人格,孩子就會失望,進而無望。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孩子越小的時候他越離不開爸爸媽媽對他的陪伴,孩子越小的時候,他越需要自己爸爸媽媽的陪伴,越需要爸爸媽媽正确的回應積極的态度,看到并滿足孩子所有的心理和情感層面的需求,保證孩子内在的人格獨立和心理健康的成長。愛孩子不是你認為你愛他,就是愛孩子,也不是說你告訴他,爸爸媽媽愛你,他就能感受到愛,也不是回去之後天天對孩子說,寶貝,媽媽愛你。你愛孩子,孩子沒有感受到愛,一切都是白扯,是以說在關系當中你說什麼不重要,你做什麼也不太重要,孩子感受到什麼比較重要,當你不會愛孩子的時候,或者當孩子感受不到你對他愛的時候,那麼孩子就會處于一種要不被愛的匮乏狀态,就是缺愛的狀态。

父母“為你好”,為什麼孩子“受不了”,會愛才是愛,不會愛變傷害

缺愛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呢?

第一缺愛的孩子會在關系當中不斷的索取,我們渴望得到更多人的關愛,就會不斷的喪失底線的去讨好别人,對别人要求就會比較多,會表現的非常非常的敏感,這些所有的行為都是因為沒有感受到愛或者得到的愛不夠多,而不斷地向外界索取。 第二缺愛的孩子會發展出低價值和低自尊,結果就是創造了沒有意義,甚至不斷地失敗的一個人生。

第三會表現得過分依賴或者過分依戀對方,很多孩子永遠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分離不了,不是過度依賴自己的父母,就是對父母有情緒,最後的結果就是導緻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和父父母分離,于是就很難獨立生存,再比如還有很多人在感情當中容易受傷,還有分手之後要死要活,離婚之後從此走不出來,以死相逼,死纏爛打跪舔等等。這些表現在乎的不是對方,其實在乎的是自己又一次被别人不愛。是以我們要提升自己愛孩子和愛自己的能力。

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愛?

首先,用心陪伴。陪他玩,陪他唠,陪他說,陪他笑,陪他瞎扯,陪他逛逛,陪他走走,陪他旅遊等等,這都是陪伴的表現,用心地去陪着孩子一起長大,陪孩子一起享受生活,陪孩子一起經曆人生的酸甜苦辣,它本身就是一種樂趣,這也是作為家長的一種無限責任,家長不要人陪着孩子去給孩子講一大通大道理,不要人陪着,孩子自己去玩,不要人陪着孩子,自己卻隻顧自己玩着手機。用心陪伴孩子就代表着我們心裡已經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就代表着我們潛意識願意和孩子建立更親密的人。

其次,關心孩子的感受。孩子是一個有情緒有感受的人,人是感性的,是以孩子在不開心有情緒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不要去責罵孩子,更不要去批評孩子,不要給孩子講道理。在孩子生氣的時候,難受的時候,壓抑的時候,不開心的時候,我們要多問候多關心多表達愛,換句話說把對方的情緒和感受放在第一位,換句話說把對方的人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人快不快樂?開不開心?愉不愉快輕不輕松?壓力大不大?難受不難受等等,我們把這些東西放在第一位,我們首先應該關心的是人,而不是結果,通情才會達理。什麼叫通情,心情愉悅,感覺很爽,情緒快樂,這就是通情。關心他在乎他,就會讓對方很爽。什麼原因你不開心,讓看到你不開心的樣子,媽媽很心疼,同時,我們在生活當中還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爸爸媽媽的方式和語言讓你不舒服,請你勇敢的告訴我們,因為你的快樂對我們很重要,你值得被别人正确對待,當孩子在關系當中感覺到自己被重視被關注,被在乎的時候,他就會找到發自内心的自我認同,獲得價值感和存在感,歸屬感。

父母“為你好”,為什麼孩子“受不了”,會愛才是愛,不會愛變傷害

再其次, 沒有偏見的愛。不以結果做為愛的标準,不要重男輕女。女孩一樣值得被爸爸媽媽愛,家長以重男輕女這樣的思想面對孩子的時候,孩子會受傷害,被忽略的孩子會一直活在痛苦仇恨以及讨好的模式當中,之是以今天這個時候有很多女孩子變成女強人或者女女漢子,不是因為父母教育失敗,就是因為父母重男輕女導緻的惡果,要麼就是因為弟弟的出現搶走了自己在爸爸媽媽心中的分量,是以他會跟男孩子做對抗,試圖打敗男孩子,或者試圖證明自己不比男性差,是以變成女強人或者是變成女漢子,這其實罪魁禍首就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結果。

最後,不随便對孩子發脾氣。這一條很簡單,但說起來有點難過,我們都說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很多家長連這條最基本的卻都做不到,也許是你的标準太多,對孩子束縛太多,導緻孩子和你對抗,是以你把對孩子的這種怨恨情緒脾氣,全部發洩在他的身上,之是以發脾氣是因為你覺得孩子不把你當一回事,你覺得不聽你的話,就是對你人格權威的侵犯,其實這是沒有界限感。家長搞清楚一件事,你的人生失敗,你的事業不成功,你的婚姻不幸福等等,這都是你自己需要面對的事情,孩子沒有義務要承擔,看一下我們的情緒和事情,看看你自己有沒有處理好你自己的事情和情緒,請你勇敢的告訴我們的孩子爸爸媽媽發生了什麼事,同時需要他如何做去準确的向孩子表達你對他的需求,而不是說不要惹我,我很煩,去找你媽去,我很煩,找你爸去等等,比如說你們兩口子吵架了,你可以很直接的告訴孩子,爸爸和媽媽這兩天吵架了,我們的情緒比較激動,還在調整當中,當然這跟你沒有關系。這是我們在調整的過程當中,你在家的時候,你能夠安靜一點,主動的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

父母“為你好”,為什麼孩子“受不了”,會愛才是愛,不會愛變傷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