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0分老母成長記-媽媽對孩子的“抱持”與“涵容”

60分老母成長記-媽媽對孩子的“抱持”與“涵容”

全文約1787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這是一篇學習、工作、生活的三合一感悟。

我家昔日的小豆包終于也到了青春期前期這個充滿張力的階段,老母内心頗感壓力。

那段時間,我發現中豆包同學總是怼我,有的時候簡直就是為了怼而怼,不可理喻。我就反思啊,老母哪做錯了嗎?沒有啊?反思未果我就很生氣,也曾經試圖和中豆包同學理論。但發現越和他理論,母子沖突就越更新,不得不暫時作罷,但心有不甘呐!老母我沒做錯什麼,每天辛辛苦苦養育他憑啥要受此等委屈?還有天理嗎?

後來在學習精神分析的過程中,老母豁然開朗,突然悟出了其中的奧妙。我跟你們說說。

文章标題中有兩個詞,“抱持” “涵容”,這是精神分析動力學取向的咨詢師常挂在口頭的術語。最早是形容母嬰關系的。如果乍一看這倆詞你不了解的話,就想象一下母親與嬰兒的互動就好了解了。

你去觀察一下,或回想一下自己或别人抱孩子時的動作。母親把小baby放在自己的臂彎裡托住護住寶寶的動作就是“抱持”。這個動作給人的感覺是安全的、溫暖的、支撐性的。

“涵容”呢,我自己看到這個詞聯想到的是,我家小豆包在我肚子裡吃喝拉撒的景象。媽媽的子宮,曾經全然保護過那個小胚胎,允許他在那個溫暖安全的空間裡為所欲為,包括盡情地排洩。

60分老母成長記-媽媽對孩子的“抱持”與“涵容”

後來,孩子在媽媽子宮裡的日子已滿,離開母體成為形式上獨立的個體,但他在心理上還并沒有脫離母親的 “抱持與涵容”。孩子們從出生以後的很多年裡,仍然是需要父母親,尤其是母親的“抱持與涵容”。

這也是我在母子關系問題中曾經遇到的一個卡點。

一個十幾歲的即将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還需要母親給予怎樣的抱持與涵容呢?他确實不需要母親再抱着他哄着他、給予他生命之初所需的最基本的照顧了,但他仍然非常需要母體給他提供一個情緒容器的功能。

情緒容器是個什麼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的?其實通俗點說,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仍然需要母親提供穩定的情緒支撐,也就是當孩子情緒不穩的時候,母親能夠依然穩定地托住孩子,就好比當初孩子在母親子宮裡瞎折騰,母親也都能包容一樣。

但現實中,越來越少的母親能在孩子出生後還持續為孩子提供這種優質的“涵容和抱持”功能。我們看到的更多是焦慮的母親,失控的母親,嚴苛的母親,病态的母親......媽媽本身都還需要被療愈的話,她拿什麼給孩子需要的心理支撐呢?可能有的孩子還被迫成為母親的情緒容器......

當看明白了這一點,再面對怼天怼地的中豆包時,老母我就不生氣了。他不講理,因為他到了不講理的階段了,而且似乎也沒有啥原則性問題,那老母我繼續承載吧。自己生的,不怼我怼誰呢?于是後來,他再怼我,我就不急着分辨和反駁了,我該吃飯吃飯,該幹嘛幹嘛,反而他一會就好了。然後就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中豆包好像也不怎麼怼我了。他的負面情緒好像洩了氣的皮球,發作的少多了。

60分老母成長記-媽媽對孩子的“抱持”與“涵容”

我前段時間有一位高中的青少年來訪者,因為情緒障礙影響了學習前來求助。在咨詢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倒是很快平穩下來了,可是我卻發現媽媽呈現出了高焦慮的狀态。在咨詢這段時間裡,媽媽因為瑣事和孩子吵架,導緻孩子情緒波動哭着聯系我,我們不得已臨時調整咨詢時間。後來因為媽媽很焦慮孩子的狀态,催着孩子和我多約幾次咨詢,但後來我了解到的是,孩子當時狀态還不錯,孩子自己并沒有臨時加咨詢的願望。

這位媽媽經常在咨詢之後與我交流孩子的情況,媽媽說“孩子出問題我很心痛。” 我說,“我也是媽媽,我能了解。” 她又問,“我該為孩子做些什麼?” 我告訴她,“照顧好你自己,别讓自己太焦慮。” 這位媽媽給我發了一個痛哭流淚的表情,說“謝謝你”。

其實很多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根源不一定在孩子本身,而是在父母,特别是在媽媽的狀态,在父母的婚姻關系,在整個家庭的生态環境。

有的女性可能會不服氣,憑什麼處處都要求母親先做先改變,爸爸呢?男人就不應該改變嗎?都需要改變。但我冒着被男性朋友拍磚的風險說一句,你們不覺得男性通常沒有女性那樣有靈性、有智慧、有勇氣嗎?(額,我的男性來訪者們,當然你們是例外......)你可知道中國的心理咨詢來訪者有70%以上都是女性?我目前的來訪者裡也是三分之二都是女性。

女性的壓力已經很大了,無論在社會領域還是家庭領域。我這篇文章也不是要給女性朋友們添堵,而是很想告訴大家,作為母親,你好,孩子才會真的好!就算是為了孩子好,咱們作媽媽的也要多多照護自己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

希望天下為母者,能剛柔并濟,多多照護好自己。

60分老母成長記-媽媽對孩子的“抱持”與“涵容”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