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身材比同齡人矮,卻盲目地認為是“晚長”,以為過兩年“長開了”就好了,進而不予重視。然而等到過了兩年孩子和同齡人的身高差距越來越大,才慌忙去醫院求醫,錯過了孩子的黃金生長期;甚至有的家長胡亂給孩子吃增高藥,孩子非但沒有長高,還導緻了很多副作用,嚴重傷害了孩子的健康!

區分晚長個和矮小症,首先要對晚長和矮小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一、晚長
晚長屬于正常生長的類型,但是其具有一定遺傳性,此情況是指孩子性成熟時期和進入青春期猛長個子會比同齡孩子較晚。通常同齡孩子在青春期生長迅速,而晚長個的孩子在同齡孩子結束快速生長發育期後,才逐漸開始進入生長期,但是最後的身高和常人并不會有異常。
二、矮小症
矮小症則是在孩子第二性征出現以後,身材還會明顯地比同齡孩子要矮許多,并且在後期也無法良好生長,成人後身材會明顯矮于常人,身高低于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别正常健康兒童身高的第3百分位數,或低于2個标準差(-2sd)以下。這就屬于典型的矮小症。
孩子正常身高的數值
孩子在生長時期,每年長身高的數值都有固定的範圍,家長可以參考孩子的身高數值表,看看是晚長還是個矮,孩子在三歲之後,每年身高增長5-7厘米,如果增長小于這個數值,說明孩子的增長速度緩慢,有可能是矮小症。
怎樣不耽誤治療時機
家長們要定期對自己孩子的身高進行檢測,和同齡孩子進行對比,然後和前一年的身高對比,這樣才能了解孩子的生長速度,兒童一般每年可以長高5-7厘米,如果說生長的速度正常,骨骼在正常的範圍内,矮小個子的孩子可以繼續觀察,并不一定要馬上治療,如果說生長速度不正常的話,家長一直認為孩子是晚長,等到檢查出來很可能就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時間,會後悔莫及。
為此建議,家長最好讓專科醫生來判斷孩子到底是“晚長”還是真正的“矮小”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才不會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期。學齡前及國小時期,是幹預矮小症”的最佳年齡。
孩子一旦疑似矮小,建議及早去正規大醫院矮小專科進行檢查,查明病因,對症治療,謹遵醫囑,切勿聽信各種廣告,盲目購買市場上的增高産品。通常來說,治療3個月後,如果身高能增長1.5厘米以上,就證明治療有效,需要繼續堅持,一年最多能生長1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