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了孩子後,你還愛自己嗎?

當媽後,這些忽略自己的事情,你可曾做過?

起床後先給孩子洗臉、刷牙,準備早餐,忙活半天才想起來自己還沒洗漱。然後還自我安慰,反正已經出門了,洗不洗都一樣。

在廚房埋頭苦幹兩小時,給孩子做的飯菜精緻可口,自己卻随便吃一吃,或者撿孩子吃剩的扒拉幾下搞定。

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好幾年前的舊款,孩子衣櫃裡的衣服卻堆積如山,來不及穿都已經穿不下了。

給孩子買東西絲毫不心疼,給自己買東西猶豫再三、能省就省。

周末帶孩子出去玩兒,總是提前定好計劃,查好攻略。約朋友出門總是挑個離家近的商場,急急忙忙吃頓飯就完事了。

……

其實,除了以上這些經常做的事情,媽媽要忙的事情還有很多。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難免還要犧牲自己睡眠、生活、愛好、社交去遷就家庭和孩子。

很多人覺得理所當然,但除了媽媽這個身份,我們也應該體諒,她們也是爸爸的女兒,老公的妻子……更是她們自己。

有了孩子後,你還愛自己嗎?

媽媽身份的背後,你失去了什麼?

成為媽媽是人生的重大轉變事件,我們都會慶祝“小天使”的到來,但極少被社會提及的是媽媽自我的身份遺失。

自我身份遺失意味着時間和資源的重新配置設定、責任和勞動的增加、自我消費的降級、社交圈範圍的縮小、以及行動上的限制。

而自我身份缺失引起的焦慮抑郁、低自尊和社交恐懼,也是很大一部分媽媽産後抑郁的原因。

在網絡上,有一部分媽媽這樣說

作為一個職場媽媽,最難的恐怕就是孩子有事被随時随刻召喚,去的話工作放不下,不去的話孩子又放不下。

結婚前爸爸上班,媽媽上班;結婚後爸爸上班+媽媽上班+看孩子+做飯+洗衣服+輔導作業+接送孩子……

孩子出生到現在,細想起來最難的還應該是他們開始探索世界,并随時開啟“十萬個為什麼”模式的時候。孩子總有很奇怪的視角和興趣點,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一不小心就會戳中你的知識盲區!一方面想努力滿足他們旺盛的求知欲,一方面内心崩潰了幾萬次。

做媽媽的最大的挑戰就是:把男人不做的那些瑣碎的事情都承擔完了,然後常常還要像男人一樣堅韌不拔。

有了孩子後,你還愛自己嗎?

照顧孩子平時的日常飲食都要有講究。記得孩子小的時候,白天上一天學,一般到晚上才放學回來。我這個媽媽除了忙自己的工作外,每天的慣例是下午放學的時候,去菜場買新鮮的菜,今天魚明天肉的,總以為一天沒見到孩子了,晚上應該多燒點好菜讓孩子吃一個飽。哪知道一天一天累積,孩子給吃胖了。就這一件事,讓我覺得我這個媽還是粗心了。

最難的是想要做好一個媽媽,同時還想做一個美好的女性。你會發現有時美與好不可兼得。想要工作好,娃好,就不太可能時時維持美而溫柔的女性姿态。

當媽最難的是兼顧好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角色,在被拆分得七零八落的時間裡尋求個人成長。

平日想穿件漂亮衣服搭配個高跟鞋,看眼熊孩子估計也會放棄……可當孩子生病:當媽的就會想,隻要不生病,一切都不是事兒!

有了孩子後,你還愛自己嗎?

管得緊不行,放開手不行。孩子管得太嚴,縮手縮腳,膽小怕事,遇事就想依靠别人。放手不管,又怕成了脫缰的野馬,刹不住。左右為難啊!

下班之後沖進家門帶娃陪玩,夜深人靜的時候還要處理一堆家務。幾乎沒有任何的個人時間,沒有好好吃過一頓飯,已經忘記有多久沒做過頭發,沒有見過朋友和閨蜜,健身的衣服也已經穿不上,徹底淪為一個邋遢無形象可言的“中年大媽”。

有了孩子後,你還愛自己嗎?

犧牲個人需求

不利于孩子健康發展

王安石在《旬卿》中說過:“愛己者,仁之端也,可以推以夫妻。”說的是仁義這樣的品質,來源于愛自己。愛别人的前提,是先學會愛自己。

同樣的道理,也适用于育兒。然而現實中,很多媽媽在生了孩子以後,都一心一意撲到了孩子身上,完全忘了自己,更别提好好愛自己了。

結果就是,媽媽們不斷地付出,不斷地掏空自己,再将這樣的匮乏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僅感受不到母親的愛,親子關系也變得越來越緊張。

美國作家蘇茲·盧拉所著的《母親進化論》一書中就提出,一個内心匮乏、沒有好好關照自己的母親,就像一輛油箱已經空了的車子,無論你如何使勁踩油門,都不過是在“空轉”。

有了孩子後,你還愛自己嗎?

媽媽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其實一種實實在在的依附寄生關系,以至于當媽媽想起滿足自己的需求,也許會下意識的會有道德内疚感,甚至覺得自己是自私的。

但親子關系如果要有持續良好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母親自身的身體和情緒健康,換句話說,為孩子的需要而犧牲了媽媽的個人需求,長遠來看對雙方都是雙輸。

在不同文化群體中進行的兒童研究共同顯示,母親的抑郁傾向和孩子的健康身心發展高度相關,除了先天遺傳基因的影響,後天因素在于抑郁的母親很難在養育當中敏感地察覺和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及行為變化,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認知、情緒調控和社互動動能力的健康發展。

有了孩子後,你還愛自己嗎?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

“高品質陪伴”孩子

很多媽媽會說,孩子最需要我的也就是這短短幾年,我盡量多陪孩子,孩子長大之後想陪想抱也沒機會了。

事實上,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健康的身心成長更在于高品質的親子互動,而不在于陪伴的具體時長和某種特定的形式。

如何“高品質陪伴”孩子呢?

1

積極關注

●陪伴不是陪着,陪伴需要家長積極關注孩子學習上的優勢劣勢、興趣愛好,關注孩子生活中的人來人往,朋友圈子,關注孩子日常的喜怒哀樂,家長心中有數了,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2

平等對話

●陪伴不是“我說你聽”,在網絡普及的今天,孩子們擷取各類知識、生活技能、娛樂玩耍的管道也越來越廣,家長與之平等對話,能給孩子尊重感,陪伴也會更有品質。

3

共同學習

● 讓陪伴更有品質,需要家長在陪伴中主動學習,這既是給孩子樹立榜樣,也是家長成為合格父母并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徑。

有了孩子後,你還愛自己嗎?

除此之外,高品質的陪伴,還有這些共性特點:

流暢的肢體姿勢和接觸

高品質陪伴的過程中,親子之間的肢體碰觸是十分自然流暢的。比如,當父母坐在旁邊時,孩子會在靠近父母尋求幫助或者親近感的時候,很自然靠近父母的身體,同時把手放在父母的膝蓋上,或者是坐到父母膝蓋上,摟着父母的頸部。

同樣,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身體碰觸也是很自然而然接受,同時也會讓自己的身體自然而然朝向孩子的方向。

在不那麼高品質的互動,甚至是非常差的互動中,這種流暢的肢體語言很難看到,要麼是父母處于指責的姿勢、控制的姿勢、忽略的姿勢、排斥推開的姿勢,要麼孩子處于哭鬧發脾氣的姿勢、害怕退縮的姿勢、或者僵硬的小心翼翼的姿勢等。

有了孩子後,你還愛自己嗎?

孩子進行主導,媽媽負責跟随

很多媽媽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就下班到孩子睡覺前的幾個小時,大家都希望在這有限的時間裡和孩子盡可能多互動和遊戲。但有時反而因為這種“急切”導緻操作中的一些不恰當。

作為媽媽,我們應該明白,以大人的視角和功利心來幫助孩子決定孩子“應該”玩什麼怎麼玩是不合适的。在遊戲的過程中,我們更提倡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導,然後父母在孩子主導的遊戲中跟随、在适當的時候給予适度的引導,進而和孩子一起讓遊戲更有趣、更深入,而且很多内容其實可以在更深入的遊戲中。

這裡的“跟随”和“引導”其實有時候也需要父母了解一些小技巧:

比如孩子向父母展示某些東西的時候,父母給予及時的回應,并盡量多使用開放句式,少用封閉句式。例如,我們可以問:“咦,這個小熊在看什麼呢?”,而不是說“這個小熊看到了貓頭鷹,是不是?”

比如當在跟随過程中我們需要觀察孩子的反應,當孩子想要自己一個人玩的時候,我們可以陪伴不打擾,而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給予适度的幫助和引導。例如,“這個問題媽媽也要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呢?來,我們試一試,咦,好像不對。嗯,我們在想想其它辦法,你要不要試試這樣行不行?”

比如當孩子向我們展示自己的遊戲成果時,我們及時給予積極回應:“哇,你是怎麼做到的?”,或者“這個看起來好酷啊,你教教媽媽吧”,或者“這裡有個地方需要很難發現呢,你肯定剛才很認真觀察了!”

有了孩子後,你還愛自己嗎?

幾點建議,讓媽媽進行自我關愛

媽媽們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當中給自己留出時間和空間進行自我關愛呢?以下這幾個小建議,可以試着做一做:

1. 每天拿出15分鐘時間關注自己

不要想着做家務,不要想着工作,不要想着孩子,隻關注自己。閉上眼睛,留意自己的呼吸和身體的感覺,聽一段平靜的音樂,讀一本雜志,洗一個熱水澡。如果覺得每天15分鐘太長,那麼試試每周一次到樓下的美容院敷一個25分鐘按摩之類,一個月拿出1~2小時的時間和閨蜜喝杯奶茶聊聊八卦吐吐槽。

2. 尋求和接受家人朋友的幫助

盡管這些幫助并不能如你所願地盡善盡美。也許爸爸會給孩子吃糖果喝汽水看卡通片,也許奶奶不懂得給孩子讀唐詩和講故事,但隻要能搭把手讓媽媽喘氣休息也是有力的幫助。

3. 接受一些其他人的求助和任務

給自己繁瑣重複的帶娃生活帶來一些良性的注意力轉移。例如幫後輩朋友看一遍求職履歷,重拾自己的愛好幫閨蜜拍一套照片,做義工和志願社群服務。這種刻意的“分心”、會讓媽媽重新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和被社會需要的感覺。

有了孩子後,你還愛自己嗎?

4. 培養一個愛好

學習一門新的小手藝,瑜伽健身跑步重建立立起來,也許隻是一個月幾次,在爸爸和家人能夠照顧孩子的時候,把時間預留出來給自己,媽媽也需要身心充電和自我增值。

5. 和周圍的同齡寶媽多交流

聽聽别的媽媽的育兒經。兩媽帶兩娃遠比獨自帶娃更加省力高效,不妨多組織一些孩子間的聚會,這也是媽媽的社交小約會。

6. 有意識地忽略那些質疑和批評自己的聲音

例如其他人的“責備”和“冷嘲熱諷”。了解并接納你永遠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取悅所有的人,而為自己争取合理權利,也是養育之路必修的功課。

7. 寫一本日記記錄下自己的心情和需要

也許隻是憤怒和焦慮的情緒,也許隻是手機上随手打上幾個字,當我們能有意識地覺察和記錄下自己的需要,就不容易在日複一日的忙碌中迷失掉自我,而我們内心的緊張焦慮,在記錄的過程中也得到一部分釋放和療愈。

有了孩子後,你還愛自己嗎?

當媽不易!

作為媽媽,我們要相信那個曾經美好的自己,其實并未完全遺失,隻是淹沒在日複一日的“養娃”過程中。

希望每一位媽媽都能放下内心的壓抑和沖突,嘗試着拿出時間精力關愛和滋養自己。這樣,你的孩子會更棒!

當媽後

你是怎樣做自己的呢

歡迎媽媽們在評論區

留言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本文部分素材綜合自drpei、童行書院、怡禾心理、十分媽媽、央視新聞、果媽閱讀等。

編輯:歡無七

校對:幸何如意

稽核:漁樵書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