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The Story of time

現年80歲的劉玉智,1963年開始藏報,半個多世紀以來,收集華文報紙5萬多種、70多萬份,涵蓋了清代、民國、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時間跨度100多年。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1963年,劉玉智進入原貴陽市面粉廠擔任通訊員,隻有國小三年級文化水準的他,寫作起來相當吃力,經常感覺“書到用時方恨少”。“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多學點文化是最緊要的事。每天報紙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開仔細閱讀,把實用的詞句、段落分類抄寫下來。有時在報紙上讀到喜歡的内容,還會剪下來貼在一個小本子上。”他說道。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1964年,劉玉智決定将收藏報紙這一愛好發展為一項重要的事業。他從同僚那裡得知,自己偶然間在貴陽一個老舊貨市場淘來的舊報紙——《貴州日報》創刊号,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劉玉智就這樣和報紙結緣了。他開始逐漸擴大範圍,各種類型、多個年代、具有曆史意義的報紙都成為他收藏的對象。報紙主要有三個來源:訂閱、古玩城和廢品收購站。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報紙可是個好東西,通曉天文地理,縱橫古今中外。”為了收集報紙,劉玉智跑遍了省内和貴陽市内的各個廢品收購站,到過機關、學校的資料室翻找,甚至到過北京的潘家園、琉璃廠和上海的文化街、舊物市場“撿漏”。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父親工資隻有幾十元的時候,東拼西湊也要花5000元從碎紙機下搶回1917年至1927年的《大公報》合訂本。為了節約,60多歲還從貴陽坐将近30個小時的硬座火車到北京,專程赴潘家園淘報。”劉玉智的女兒劉貴江說。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得到一份号外,劉玉智會因激動而失眠;為一張報紙的終刊,他會失落得淚流滿面。劉玉智将這些紙張與漢字視作珍寶,不斷執着收集。他始終堅信,藏報,實際是在珍藏曆史,這種财富是金錢換不來的。

50餘年的積累,讓劉玉智的藏報規模驚人。其中,既有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清朝同治年間的《申報》,清末的《政治官報》,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期《人民日報》等。還有各類試刊号、創刊号等特種報和“金報”“中國第一小報”“絲綢報”“傘報”等各類特殊報紙。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報紙數量龐大,儲存十分不易,每一張報紙的背後,都藏着一段不為人知的艱辛和家人的了解與支援。

在家人的眼裡,因為這個十足的“報癡”,讓原貴烏路僅50平方米的家裡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舍不得添置家具,拉一摞報紙就是一張凳子,妻子蔣學美記不清和劉玉智吵了多少回,但每當需要整理、晾曬、抄寫這些藏報,妻子兒女仍然默默相助,她們了解,這些泛黃的紙張,是“報癡”對知識的敬重和渴求。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從選擇收藏報紙這條艱辛之路至今,劉玉智始終懷着一顆誠懇而純粹的心:讓更多的人了解報紙的曆史價值,受益于報紙。

2006年,退休後的劉玉智在南明區永樂鄉租了一塊荒地,在家人的支援下,自己動手拉電線、架水管、拌水泥,一磚一瓦地搭建起了目前貴州最大的私人藏報館。

曆經6載寒暑,3棟磚樓終于建成,院裡的桃李、竹子也已成蔭。劉玉智将藏報館劃分為300平方米的展館、200平方米的收藏館和100平方米的倉庫。明亮的采光讓那些藏報得到更好地儲存。劉玉智又購買和制作了書櫃展架,讓藏報有更多展示空間。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在藏報館不斷完善期間,劉玉智對外無償提供資料查閱,接待全國各地的報友數不勝數。他不定期展示集報精品,迎接學校、機關的學習活動,在傳遞正能量的路上從未停歇。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藏報不僅是個人的财富,更是社會的财富,劉玉智希望,“述往事,思來者”,通過對老報紙的展示、閱讀、研究,喚起更多的人銘記曆史,不忘初心,胸懷感恩,激勵人們接續奮鬥、追夢前行。

圖文/趙松

部分資料來自/貴州日報

編輯/許婷

編校/廖迅

編審/吳遷 夏進

釋出/許婷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劉玉智:把半世紀的光陰藏進報紙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