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輕化轉型決不自嗨,上汽大衆為何能與Z世代同頻共振?

誕生自網際網路公司的造車新勢力,與在網際網路下成長起來的Z世代,因為天然的相似性,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這讓傳統車企多了幾分壓力,但實際上,傳統車企早就意識到了年輕化轉型的重要性,并在近幾年開始系統轉型,從産品到營銷再到服務,傳統車企的體系力開始發揮“老司機”的實力。

年輕化轉型決不自嗨,上汽大衆為何能與Z世代同頻共振?

這一點從目前汽車市場越來越多“出格”的産品和營銷事件就能看出來,比如坦克300這樣此前被認為小衆的越野車型的大火,比如大狗、好貓、冰激淩等越來越放飛自我的新車命名,再比如以上汽大衆為代表的合資車企嘗試的“情懷”營銷……

作為傳統車企,“大象轉身”的速度或許比不上輕裝上陣的造車新勢力,但在轉型系統性方面,傳統車企的勢能正不斷凸顯出來。

打動Z世代,從産品開始

要想打動挑剔的Z世代年輕人,産品仍然是最關鍵的,而經過幾年的探索,車企們已經意識到,想要打造年輕化的産品,絕不是換個更激進的設計、多堆點智能配置就夠的,必須充分了解年輕人的用車需求和使用場景,有的放矢。

年輕化轉型決不自嗨,上汽大衆為何能與Z世代同頻共振?

在純電動車領域,五菱宏光MINIEV的爆火,也能證明這一點。在這款車剛釋出時,很多業内人士并不看好其前景,雖說該車足夠便宜,但配置相對簡陋,與彼時“智能化配置是Z世代剛需”的判斷相背離,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年輕人的确對智能化配置要求更高,可這并不代表一款極緻成本效益,且把潮玩屬性凸顯出來的新車,就不能打動他們。

五菱宏光MINIEV和特斯拉兩頭火爆的純電動車格局,讓不少傳統車企犯了難,到底該跟風還是堅持自己的産品政策和定位?年輕人到底要什麼?潮玩、酷炫、科技和實用如何平衡?這一系列問題不好回答,好在上汽大衆ID.系列車型的入市,讓傳統車企看到了希望。

年輕化轉型決不自嗨,上汽大衆為何能與Z世代同頻共振?

2021年,上汽大衆連發三款ID.車型,跟市面上的産品相比,上汽大衆ID.系列顯然并不是“極端”型選手,走得仍是兼顧年輕、時尚、科技和實用的路線,無論是續航裡程,還是自動駕駛配置,都不是最領先的,但其卻讓電動車回歸了汽車本質,外觀造型不激進但耐看、續航裡程不“極緻”但實在、智能配置不“刺激”但夠用、安全則毫無妥協。

在被造車新勢力天花亂墜的領先科技“套路”過之後,年輕消費者正逐漸冷靜下來,“期貨”描繪的再好也不如不摻水分的“現貨”,過去一年上汽大衆ID.系列的銷量走勢也證明了年輕人的觀念已經開始轉變。

主動“減齡”,跟年輕人打成一片

這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有了好的産品,傳統車企還要過營銷這一關,而這正是造車新勢力最擅長的,故事不止要講得精彩、吸引人眼球,還要講到年輕人“心坎”裡去。

年輕化轉型決不自嗨,上汽大衆為何能與Z世代同頻共振?

由長城汽車帶起來的新車花式命名風潮着實讓年輕人嗨了一把,大狗、好貓、赤兔、螞蟻、冰激淩、海豚等等命名,把當下“土到極緻就是潮”的網際網路規律玩得得心應手,暫且不論這些命名是否跟産品定位貼切,它們的确讓年輕人眼前一亮。

不過,不得不說,這樣的玩法雖然“刺激”但也容易“審美疲勞”,而且大家都跟時下最潮流的東西“跨界”,也就很難達到獨樹一幟的效果。在這一點上,看上去動作緩慢的合資品牌陣營,倒是貢獻了不少值得探究的營銷創新案例。

年輕化轉型決不自嗨,上汽大衆為何能與Z世代同頻共振?

上汽大衆的“情懷”營銷并不是走把品牌發展曆史拿出來感動使用者的“老路”,而是跟80、90後的年少記憶建立了聯系,ID.4 X先是跟寶可夢熱門角色聯名,讓皮卡丘和ID.4 X一起收獲了80、90後第一波尖叫;第二波尖叫來自ID.4X和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牽手,聯名齊天大聖打造的“神仙”組合;邀請“神仙姐姐”劉亦菲擔當ID.4 X代言人,毫無懸念引發了80、90後第三波尖叫。

這些二次元、三次元IP或許都不是當下網際網路上最流行、熱度最高的,但卻是ID.系列目标消費者共同的記憶,而且這三大IP一出,基本上把80、90後全部覆寫了,畢竟這批人,誰能同時逃過寶可夢、齊天大聖和神仙姐姐呢,這套“情懷”組合拳看下來,誰不說一句上汽大衆太懂年輕人了呢。

年輕化轉型決不自嗨,上汽大衆為何能與Z世代同頻共振?

在傳統車企年輕化轉型中,上汽大衆高層的一句話很具有啟發性——使用者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年輕化轉型的最高境界,不是站在别處觀察年輕人,研究他們的需求,而是主動減齡,站到年輕人群體裡去,跟他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如果車企本身就是個年輕人,還會不知道年輕人要什麼、還會擔心不能跟他們同頻共振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