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春期,孩子最受不了父母什麼?”——早知道與應對

孩子“叛逆”目的:宣告自我的獨立

行為表現:

——故意做違背父母的事;

——質疑規則和期望;

——抵制或斷然拒絕父母的建議;

——抗拒溝通

溝通結果:2個極端,孩子要麼是沉默,要麼是劇烈爆發

[@案例]網絡上曾收集過1個話題:

——“青春期,你最受不了父母什麼?”

有網友整理了8條“罪狀”:

隻談學習、唠叨、說教、否定、情緒失控、窺探隐私、不信任自己、

不關心我真實的想法。

看了是不是汗顔自己經常在那樣做? ~~~:(

“青春期,孩子最受不了父母什麼?”——早知道與應對

導緻溝通沖突的主要原因:

——父母傾向于按自己的意圖解決問題,而不是傾聽!

特别是青春期孩子,正值得青少年混亂的時刻,包括身體、思想、心理等等;

除了荷爾蒙的分泌和身體快速成熟之外,青少年的大腦和思想正在經曆劇烈的、革命性的變化。

(而控制理性分析的大腦前額葉則發育滞後,跟身體整體發育不同步;二是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不夠)。

這時,孩子更願意尋求自己的身份認同,願意與同齡人、而不是與家庭融為一體。

青少年更想要自己做決定,自己選擇朋友,自己安排活動,堅持自己的想法,追求自己的夢想。

沖突的2個根本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三種有效的解決應對方案:

一、傾聽,比建議更重要

如果孩子們在不感到壓力的狀況下分享資訊的話,他們更有可能對父母敞開心扉。

1.1避免說:“讓我們談談” ,而是在孩子輕松時自然地聊一聊,

1.2工作忙碌的家長可以約定家庭會議溝通,允許表達不同意見。

要注意:在溝通時,

家長先審視自己“是不是在以苛求或威脅的方式講話?”

二、創造性的溝通,用不同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1.1多用開放性問法而不是封閉問法。

你今天在學校過得開心麼?改為:跟我說說你的一天吧

1.2多用鼓勵和建設性導向的語句,少用羅列責備,照顧孩子的尊嚴

與其說:“你還不去學習,我可以看出你根本沒有用功學習”;

而是問“你的考試準備得怎麼樣了?有需要什麼幫忙麼?”

1.3常引導孩子透過小事和現象,思考事件的因果關系

孩子碰到問題或挫折時,可以描述自己(或周圍朋友)年輕時的經驗,

給孩子作為參考[當然孩子也可以不參照];

但一定要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推理,去得出結論,

隻有孩子自己認可,孩子才會更願意去改變和執行。

引導孩子,多去關注生活或者學習的細節,觀察身邊發生的細微小事或新聞事件;

經常啟發孩子思考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并在生活中創造真實情感體驗。

1.4把握時機;時機不到,溝通經常會适得其反。

無論你多想和你的孩子談論一些事情,比如學習計劃,

或者更深層次的道德事情,或者他們的理想和未來,

明智地選擇時間創造話題,

切勿在筋疲力盡、饑腸辘辘或情緒對抗時談論。

1.5創造積極的經曆和話題

孩子不願意溝通很多時候是:父母經常反應過度。

人類對負面偏見或批評,反應是強烈的,這是人性的本性使然。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更容易關注消極行為,而忽視積極行為”的原因。

大多數青少年不跟父母溝通是因為:

——他們害怕父母的過度反應。

“青少年不會整天做可怕的事情”

——美國家庭教育專家柯斯丁說。

“試着在孩子積極表現的過程中抓住他們”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積極的交流可以導緻積極的互動和結果,

當你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越多,你就能有越多的機會進行有效的溝通。”

著名心理學家金斯伯格也持同意這一觀點;

他說:“如果你隻關注那些讓你失望的行為或他們的成績,

他們會認為你僅從他們所産生負面結果的角度來看待他們。”

“而青少年隻想知道,無論發生什麼,家長都願意支援他們”

父母可以嘗試創造一些積極的經曆:

在快樂的氛圍下,溝通的效果會更佳。

孩子們需要和他們的父母在一起,感受有趣和愉快的經曆。

和你的孩子談談關于他們的興趣,如音樂、體育、愛好、周末的計劃、

未來的目标,并對他們的談論表現出興趣。

擁抱他們的變化,對他們的好奇,盡量找出其中的優點,

并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他們一起參與。

如果你十幾歲的孩子經常登入某個社交媒體或者打遊戲,

那也請你試着去了解或者玩玩,這是青少年生活的現實,

擁抱他們,你就會變得跟孩子靠得很近。

不要總是把孩子和你自己局限在家裡的狹小空間,

或是自我的狹隘認知裡面。

外出度過一個有趣的下午茶、去個涼爽的博物館,

來一次周邊的遠足探險、爬山之旅、戈壁穿越,

和你的孩子做次深呼吸,一起體驗體力消耗完後的輕松。

我們需要通過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生活,認識生活。

有時候,我們的孩子們隻需要改變一下環境和獲得一點樂趣,

孩子就能意識到:

我們真的站在他們這一邊,你們也會有更多交流的話題。

三、一起樹立家庭規範,特别是有關性格品質的原則性話題,

家長要以身作則。

孩子有時“叛逆”的是我們家長的言行不一和消極怠慢。

比如說,培養“堅持的品質”;

在孩子2~6歲時,通過嘗試和觀察篩選,當我們發現孩子對某項技能(舞蹈、音樂、藝術、運動等)表現出興趣或天賦;就當鼓勵孩子一起制定訓練計劃,堅持下去。

而這時,家長以身作則的堅持态度就很關鍵了。

一方面,家長可以讓孩子觀察到自己在提升工作技能和效果方面的努力和堅持;

另一方面,也可選擇在孩子興趣的初始階段,一起陪伴做堅持訓練;

第三方面,家長也可挑選一項新愛好或技能,以身作則去堅持練習,帶動影響孩子。

總之,家長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适合自己的事物去堅持和堅守、以身作則;

陪着孩子度過“開始喜歡卻又堅持不下去”的過渡期和疲倦期,

養成做事堅持的良好習慣。

最不濟也不要在孩子學習時,自己不能以身作則,還在邊上搗亂,

喧嘩、刷手機刷、刷劇,去幹擾孩子的專注力的形成。

在培育孩子的路上,任何時候都不算晚,共勉。

覺得文章對您有所觸動,

可【關注、點贊、收藏、轉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