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舫書寫《大春秋》:從詩詞中探尋文化景觀

李舫書寫《大春秋》:從詩詞中探尋文化景觀

春天是一個适合讀書的季節,尤其是詩詞。以古詩詞為創作源泉,知名學者李舫的曆史文化散文新作《大春秋》,在23首詩詞間,描述了一幅磅礴的曆史文化景觀。“文學是曆史的智者,曆史是文學的富礦。”蘊藏在字句之間的文化積澱形成詩詞,它在我們腦海中展現出了一股神秘的力量。

李舫書寫《大春秋》:從詩詞中探尋文化景觀

《大春秋》:

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李舫的曆史文化散文集。《大春秋》分“士”“脈”“道”3輯共23篇,不僅收錄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如《江春入舊年》《飄泊中的永恒》《春秋時代的春與秋》等,還收錄了其最新寫作的散文佳篇,如《千秋一揚雄》《霓虹》《覺醒》《跫音》《山河血》等。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一個曆史人物或者一個曆史故事展開的,是以,選擇的詩詞也都和與之對應的内容相關聯,由此作為給讀者的閱讀提示。在作者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展現中國文化的縱橫捭阖、博大精深。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早春二月的楊柳已經可以為人觀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年之中最美的早春景色,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引人領略節氣雨水的溫潤。

在作家李舫的新書《大春秋》中,篇目《成都的七張面孔》便是以杜甫的這首《春夜喜雨》作為開篇,她寫道:“土耳其詩人納齊姆·希克梅特(1902—1963年)說,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是不會忘懷的,一個是母親的臉龐,一個是城市的面孔。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伴随着我們成長的記憶在漸次遠去。隔過浩蕩的時光,回望疾馳的歲月,能夠留在我們記憶深處的城市面孔還有多少?毋庸置疑,其中一定有成都。”在這一章節中,李舫為讀者深度講述了成都的過去和現在,傳統和發展。

李舫書寫《大春秋》:從詩詞中探尋文化景觀

李舫:

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協文藝理論評論委員會委員。數十年來,筆耕不辍,作品數百萬字,散見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人 民 文 學》《鐘 山》《十 月》《作家》《大家》等報刊。已出版作品《不安的缪斯》《在響雷中炸響》《紙上乾坤》《魔鬼的契約》《風笛中的城堡——愛丁堡紀行》等 ;常年在《國家人文曆史》雜志開設專欄 ;2017年主編大型文學書系“絲綢之路名家精選文庫”。

以詩為媒,展現廣闊世界。在本書中,作者選取了23首詩詞,每一篇都以一首詩詞作為開篇。從春秋戰國到唐宋明清,從千古名士到悠悠古城,從人文勝迹到山川天地,在這些恢弘浩蕩而又沉郁厚重的曆史與文化場域中,作者漂泊、尋覓、思索、叩問,眷念、批判、熱愛、憂契,酣暢淋漓地書寫了一幅幅磅礴豐沛、蘊思深刻、充滿傳奇與智慧的大曆史大文化景觀。

在這本曆史散文筆記中,李舫不僅分享了自己遠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刻思想,也不乏自己近年來的鄉間紀實随筆。那些在山區扶貧過程中見聞的平凡家生活和普通家庭彙聚成如今我們共同生活的美好時代。走訪了雪域高原的西昌、懸崖峭壁的涼山、苦瘠天下的固原、武陵河畔的湘西、七省通衢的襄陽..在李舫筆下,藏着一個越來越好的中國。

對李舫而言,文風的改變和她的閱讀興趣變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近幾年她的閱讀興趣從西方現代性、現代派藝術轉向中國傳統文化和曆史哲學,在工作間隙,更是利用碎片時間讀完了《點校本二十四史》中的大半。在閱讀之外,她開始思考很多從未曾深入思考過的大問題,李舫說:“大春秋,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吸引着我去攀登,我希望用這三個字來緻敬偉大的時間。

李舫書寫《大春秋》:從詩詞中探尋文化景觀

Q-北京青年周刊

A-李舫

春秋是一種人生态度

Q 這次新書的書名為什麼叫“大春秋”?有什麼特别的寓意嗎?

A春秋,有很多種内涵,我們常說:春秋筆法、春秋積序、春秋鼎盛、春秋責備賢者……春秋,指的是時間,更是一種人生的态度,是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更是方法論。

春秋者,時也,史也。古代先人春、秋兩季的祭祀,讓這個詞具有了農耕文明的鮮明氣質,春種秋收、春華秋實、春韭秋菘、春露秋霜、春花秋月..典籍裡的美好詞彙,負載着先人的美好期待,也收獲着先人的美好祈福。春去秋來,四季輪回,成就了中華五千年的浩浩湯湯。

春秋之時,人道亦是天道。正是在這個時代,古代中國與古代希臘、古代印度、古代以色列一道,開始了“終極關懷的覺醒”,還處于童年時期的人類文明,已經完成了思想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在四個文明的起源地,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用理智和道德的方式來面對世界,進而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軸心時代”。與此同時,那些沒有實作突破的古代文明,如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雖然規模宏大,最終難以擺脫滅絕的命運,成為文化的化石。

在我看來,春秋,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覺醒。大春秋,這三個字裡包含了太多太多,我希望用這三個字來緻敬偉大的時間。

Q 這本散文集中每一篇的開篇非常獨特,都是以詩詞開場,一共 23 首詩詞,請問您是如何選中這 23 首詩詞作為開場的?

A因為每篇文章都是一個曆史人物或者一個曆史故事,是以,我選擇用一段與這個人物或者故事有關的詩詞,來作為閱讀提示。

Q 您在這本書的序言《歲月留白處》一文中寫道,文學家如司馬遷,其筆下的曆史是獨特的,文學的書寫在曆史的深處,更在歲月的留白處,您是如何看待文學書寫與曆史的關系的?

A文學是曆史的智者,曆史是文學的富礦。

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曆史的本意其實是記事者,也就是記錄曆史的史官。在西方,多種語言的曆史概念源自希臘語historia,亦即調查、探究,出自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曆史》(Historia)一書。

曆史包括一切過往,以及關于過往的記錄和思考、研究和诠釋。這樣說來,曆史具有三個特性,一是時間的意識性,二是思想的在場性,三是向未來的開放性。時間是流動的,今天的明天是明天的昨天,未來的曆史又是過去的未來,曆史的意義在于不斷發現真實的過去,不斷用新的發現修正以往的謬見與誤讀,這恰是曆史研究的價值,而在曆史學家不能及、無所及之處,讓曆史的細節變得更加豐盈豐富豐美,恰是文學家存在的意義。

Q 書中有一篇《春秋時代的春與秋》講述了孔子和老子這兩位中國文化巨人的對話,您覺得他們的思想碰撞,對于現在的讀者而言,有着怎樣的啟發意義?

A我在這本書的序中也寫了我的期待——人類經曆了一個又一個變故,一次又一次遷徙,大航海時代、大動蕩時代、大颠覆時代、大變革時代..正是有了這些波瀾壯闊的曆史,以及對于這些曆史的不斷探究,才有了人類思考的無限豐富,人類進步的無限可能。

曆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什麼時候都不能離開理想和信念;也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何才能夠葆有理想和信念。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繼承不僵化、創新不異化,這是學術之法,也是創作之法,其實是很難的。

Q 您在創作作品當中有沒有瓶頸期?會用什麼方式來度過這段時間?

A沒有瓶頸,隻有沖突。其中最難的是時間的配置設定,因為工作關系,每天可以讓我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太少,時間不夠用,這是最讓我痛苦的地方,是以我很珍惜那些寂靜而了無幹擾的夜晚,珍惜那些思如泉湧的瞬間。

我很想說,在這本用曆史來串聯的書中,我很想提示讀者的是——忘卻曆史的悲劇和重複悲劇的教訓。

Q 您今後還有寫作計劃嗎?若有的話,可以透露一下大概是什麼主題嗎?

A有很多計劃。我剛剛寫完一本《中國十二時辰》。馬上着手的是一本抗美援朝烈士遺骸回家的書,現在在做案頭工作,很多細節令人震撼。

文 王雅靜

編輯 韓哈哈

資料提供 長江文藝出版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