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精讀媽:從一開始父母就做到不偏心、不雙标才會有最好的結局,才能養出心智健全的孩子,才能幫助孩子孕育出相愛相依的手足情。

作者:小波(爸媽精讀作者)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

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一個女孩對自己的父親撂下如此狠話?

故事還得從一通報警說起。

女孩因為和弟弟發生了點小沖突,父親便不由分說地打了她5個巴掌,内心無比委屈的女孩于是選擇報警。

實際上,女孩報警不單是因為這5個巴掌,更多是想向平日裡總是偏心弟弟的父母讨一個公道。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同樣都是自己的孩子,憑什麼姐弟一有沖突,錯的人永遠都是她。

對此,女孩的母親堅決否認女孩的指控。

在她看來,自己對女兒很好,有什麼名牌從來隻給大女兒,小兒子根本沒有這種待遇,女兒怎麼能覺得自己偏心。

但在女孩眼裡,名牌的衣服再昂貴,父母的一次偏心就足以讓這些奢侈品價廉如土。

特别是父親每次不紅青紅皂白地偏袒弟弟,隻指責自己,雖然自己平日裡跟弟弟的關系還不錯,但父親的做法讓她尤其不舒服。

對着女兒就唱紅臉,對着小兒子唱白臉,一有沖突就讓女兒當“背鍋俠”,也難怪女兒如此記恨父親。

女孩如此大動幹戈地報警,無非是想讓父母認識到自己的偏心,把原本屬于自己的愛拿回來而已。

物質的堆砌隻是表面上的愛,真正能深入孩子内心的愛是一視同仁,是不偏不倚。

是以做父母的,千萬不能太雙标。

差別對待的教育,是瓦解家庭和諧的一大陷阱。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把原本屬于孩子的那一份愛分走了,孩子會一直無動于衷嗎?

顯然不會,他隻會認為父母不夠愛我,進而怨恨父母,同時也會仇視被偏愛的一方搶走了原本屬于自己的愛,進而疏遠對方。

有時候手足不和,看似隻是孩子之間的紛争,實際上也是孩子跟父母之間一場無聲的拉鋸戰:

孩子覺得父母不公平,而父母對自己的偏心渾然不覺甚至視若無睹。

久而久之,父母便和孩子漸行漸遠。

影視劇《都挺好》裡蘇家一家人便是如此。

蘇母是一個典型的“重男輕女”的父母,平日裡處處緊着女兒明玉,給女兒吃泡飯,給兩個兒子的卻是火腿和煎蛋。

女兒都要上大學了,是個大姑娘了,還要求她給小兒子洗内衣内褲。

更可氣的是,為了供大兒子出國留學,不打一聲招呼就把小女兒的房間賣掉,讓女兒每天都和父母蝸居在小房間裡睡覺、學習。

明知道明成不是學習的料,還是硬生生逼迫明玉放棄清華的機會去讀學費全免的師範大學,這樣就能花高價送明成去讀一個普通的二本學校。

盡管明玉多次控訴母親偏心,可蘇母始終一副理直氣壯的模樣,絲毫不為自己的偏心做出一點掩飾。

蘇母明晃晃的雙标行為,寒了明玉的心,也驕縱了明成的任性,緻使明玉與明成從小到大就如針尖對麥芒,一言不合就吵個天翻地覆。

她的偏心行為也把自己與女兒的關系推向了冰點,以至于明玉後來選擇與原生家庭“決裂”。

多胎家庭裡,父母偏心是手足關系乃至親子關系的一條高壓線。

父母的愛一旦傾斜,孩子的心也跟着開始走遠了。

父母偏心,無疑是給自己和孩子的未來埋雷。

父母今日種下的偏心的“種子”,來日定會結出手足不和、親子相疏的“惡果”。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偏心的本質就是對孩子的抛棄,是父母傷害孩子最令人痛心的方式。

他們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亦或是一個動作,都能輕而易舉地讓一個孩子的内心掀起驚濤駭浪。

父母的一刻偏心,有的孩子卻用一生在治愈。

在知乎裡,一個關于“覺得父母偏心的孩子長大後會什麼心理缺陷”的問答帖下集結了很多同病相憐的孩子。

他們對這個問題給出的答案出奇的一緻,那就是自卑而敏感的讨好型人格。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被冷落的童年,造就了他們一輩子難以擺脫的讨好型人格。

父母的偏心,不知不覺中就成了他們性格發展的分水嶺。

美國教育學家米基·法恩就曾說:讨好型人格來源于童年創傷,即父母從來沒有或極少給過孩子“無條件的愛”。

偏心的本質就是有條件的愛,隻有當孩子滿足了偏袒另一個孩子的私心時你才會認同和愛那個“懂事“的孩子。

這樣做,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讓孩子形成 “我不配,我不值得”的低自尊心态。

心理學專家張敏在談及讨好型人格時就強調,如果父母不去對孩子的“讨好型人格”的傾向進行修正,那孩子的人生可能會比較自卑,他會沒有自我,這樣的人生太辛苦了。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在父母的餘光中夾縫生長的孩子,太難了。

每一個自卑又敏感的孩子的背後,實際上都藏着一個顫抖的、無助的靈魂。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相比中途離場的父母以及姗姗來遲的夫妻,兄弟姐妹才是孩子一生中陪伴他們最長久的人。

小時候是互相陪伴,長大後是互相扶持,這樣的手足情,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我們終将會離去,能留給孩子的,除了良好的品行,或許就是珍貴的手足情了。

要想孩子們之間擁有堅不可摧的手足情,為人父母這兩件事一定要做:

1、承認偏心的客觀存在并克服它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道,孩子的出生順序會明顯影響父母的态度。

《時代》周刊進階編輯傑弗裡·克魯傑也表示:95%的父母都是偏心的,剩下的5%隻是不願意承認罷了。

由此可見,父母的偏心是普遍存在的,父母也是人,也是第一次為人父,為人母,不可能做到完全一碗水端平。

但不能因為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就把偏心合理化了。

正确的做法是承認它的存在并盡力去克服,而不是自欺欺人,用錯誤的方式去掩蓋自己的偏心,最終誤傷了孩子。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2、不比較,不站隊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獨屬于自己的閃光點,父母要做的是給予欣賞與肯定,而不是比較。

讓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賽道上奔跑,互不幹擾,才能跑得更穩更遠。

其次,不要去參與孩子之間的戰争,孩子之間的問題交由孩子自己解決,父母可以充分相信孩子具備處理沖突的能力。

心理學教授勞裡·克萊默的一項長達十多年的追蹤觀察表明,年齡在3歲~7歲的小孩平均每小時與兄弟姐妹發生3.5次的沖突。

同時他指出,雖然沖突不斷,但因為手足關系與朋友關系不同、無法選擇,是以孩子們能夠在日複一日的沖突中學會談判與妥協。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家庭問題雜志》2013年的一項研究同樣發現,幼稚園到五年級期間,有手足的孩子比獨生子女擁有的社交技能更多。

可以說,孩子們兒時的手足關系是他們成年後人際關系的風向标。

孩子們在與手足朝夕相處的過程,也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

是以,在擁有多個孩子的情況下,父母不站隊、不比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衣服破,尚可補。手足斷,難得連。

父母千萬不要妄想血緣能自動修補情誼,堅不可摧的手足情都是父母和孩子精心經營的結果。

父母的偏心對孩子的影響,不隻是一時,更是一世。

兒時被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是很難做到跟父母、跟手足、跟自己和睦相處的。

是以,千萬别等到裂痕出現才想着修補。

從一開始父母就做到不偏心、不雙标才會有最好的結局,才能養出心智健全的孩子,才能幫助孩子孕育出相愛相依的手足情。

“爸爸打我,這輩子都記在心裡”:比起挨打,這件事更傷孩子……

作者簡介: 小波 ,爸媽精讀專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