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歲前孩子身上這些“毛病”,到底怨爸爸,還是怨媽媽?

中國有句老話:“3歲看大,7歲看老”,其實這是有依據的,3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是以不少育兒專家提出,想要養出“聰明”的娃,3歲前一定要注重家庭早教。那麼問題來了,3歲前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毛病”,到底是怨爸爸還是怪媽媽呢?真相來了。

一、手機成瘾的娃——怪爸爸

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孩子沉迷手機、電視等電子産品。但總歸原因,其實是缺乏陪伴的表現。父母忙于工作,孩子找不到樂趣,于是隻能與電子産品為伴,從這些電子産品中找到“低級”的快樂,久而久之,孩子越玩越上瘾。而在陪伴中,爸爸這個角色至關重要,如果爸爸一回家就喊累,一屁股坐沙發上手機遊戲玩不停,那麼孩子隻會照葫蘆畫瓢。

3歲前孩子身上這些“毛病”,到底怨爸爸,還是怨媽媽?

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曾做過一項研究,被父親帶孩子的孩子,智商更高,在學校成績也更優秀,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所在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角色至關重要,每天認真陪伴孩子玩遊戲,哪怕是15分鐘,都能讓孩子享受到快樂。想改掉“手機成瘾”從陪伴開始吧。

3歲前孩子身上這些“毛病”,到底怨爸爸,還是怨媽媽?

二、表達能力差的娃——怪媽媽

現在經常遇到3、4歲了,說話還不太清晰的娃。大多數父母都會将此歸于“遺傳”,但實際上這跟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如果從小缺乏聆聽,缺乏模仿對象,且說話總是被打斷,那這個孩子就很容易出現說話晚的現象。

3歲前孩子身上這些“毛病”,到底怨爸爸,還是怨媽媽?

想要開發孩子的語言天賦,媽媽這個角色非常關鍵,從孩子出生起,就要多跟他多說話,且語速不能過快,口齒清晰,見物說物,不管是在家裡、超市、戶外等場景,盡可能地幫助寶寶擴充詞彙,他能從我們的口型中進行模仿,進而刺激他的語言天性。

這個階段,繪本也要安排上,既可以從繪本中做早教啟蒙,還能從小養成閱讀習慣,讓孩子受益終身。

3歲前孩子身上這些“毛病”,到底怨爸爸,還是怨媽媽?

三、拖延症的娃——怪爸爸

拖延症的娃,總讓家長頭疼。這樣的孩子,大都沒有什麼時間觀念。而造成這個原因,主要還是缺榜樣,如果孩子對爸爸的呼喚總是等一會,久而久之,孩子就有效仿爸爸的行為,做事變得越來越拖延。拖延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更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是以父母要從小為孩子樹立榜樣,從小做好時間規劃。

3歲前孩子身上這些“毛病”,到底怨爸爸,還是怨媽媽?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跟孩子做時間預估,例如吃飯、運動、做作業,都制定一個時間,并按計劃完成。如果孩子能按時或提前完成,家長首也要做出積極的回應,先要讓孩子意識到提前完成的好處,其實要懂得表揚和鼓勵孩子。

3歲前孩子身上這些“毛病”,到底怨爸爸,還是怨媽媽?

四、愛哭的娃——怪父母

愛哭的娃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在三歲之前的娃,哭是因為有需求,想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到4歲之後,如果娃還愛哭,家長們就要考慮是不是自己給孩子帶來什麼負面影響了。例如,夫妻兩個有話不好好說,當着孩子的面總是吵架,并總是吼罵孩子,這不但會給孩子負面影響,還會讓孩子自信心受損。

每個孩子都是敏感的,父母有負面情緒,他都能敏銳地察覺,父母應該做到正面引導,做到不吼不叫,多關注孩子的内心。

3歲前孩子身上這些“毛病”,到底怨爸爸,還是怨媽媽?

五、坐不住的娃——怪爸爸

坐不住的娃是缺乏專注力的表現,這個事情爸爸也有很大的責任。在家庭中,爸爸如果經常陪伴孩子玩遊戲,沒玩一會就覺得累了,沒勁,走開了。那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受到影響。

3歲前孩子身上這些“毛病”,到底怨爸爸,還是怨媽媽?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要從小做起,父母也不能太“雞娃“,當孩子在認真做一件事的時候,父母盡量做到不打擾,不要愛之名,一會叫他吃東西,一會讓他喝水。如果已經形成專注力差了,那家長就應該重視,陪孩子玩專注力遊戲,例如華容道、舒爾特方格等。

3歲前孩子身上這些“毛病”,到底怨爸爸,還是怨媽媽?

六、叛逆的孩子——怪爸爸

叛逆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是缺贊美,嚴厲的批評并不能孩子變得積極主動,反而适當地贊美才會讓孩子更聽話。

生活中,常遇到孩子不聽話,與家長對着幹的案件。很大的原因來自家長,強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例如,我曾聽過,有一個因為孩子起床後沒有馬上穿衣服而是在專注地玩魔方,而生氣。她沒有看到孩子的專注力,而是關注到孩子在磨蹭拖拉,是以導緻孩子越來越不想跟爸爸溝通。家長,最有效的做法是,與孩子一起制定時間約定,若孩子能在規定的時間内,完成這件事情,家長需要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

3歲前孩子身上這些“毛病”,到底怨爸爸,還是怨媽媽?

不要把孩子當成大人的附屬品,而是一個平等的人,多看看孩子的閃光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