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小毛病”多,父母該怎麼做?

網絡上曾有一個關于媽媽與孩子互相評分的測試。

主持人問媽媽們給自己的孩子打幾分,每個媽媽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小毛病多,易怒、拖拉、挑食、不聽話……孩子最後隻能得到8分、7分,甚至5分。沒有一個媽媽給自己的孩子打滿分。

家長用什麼态度對待孩子的小“毛病”,不是一件小事,會對孩子産生深刻的影響。如何看待孩子無意中犯的一些小錯誤,對這些小錯誤家長應該以何種态度處理,這其實是家庭教育的大問題。

孩子“小毛病”多,父母該怎麼做?

要搞清楚如何解決孩子的“小毛病”,父母應該知道為什麼孩子們會這樣?

其實無非這兩種核心的原因:

第一、希望尋求自主權。

第二、求關注,希望父母給予安全感和歸屬感。

而家長往往又會犯這兩種典型的錯誤:

第一、看似在帶娃,其實沒用心,人在心不在;

第二、過于剝奪孩子的獨立性,不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孩子的問題,背後幾乎都是關系的問題。

孩子“小毛病”多,父母該怎麼做?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曾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都應該讓孩子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到的,就讓他們自己去想。”

這句話簡直是教育孩子的至理名言。

如今的家長要麼忙于工作,忽略對孩子的關心,要麼過于寵孩子,事事為孩子做好,深怕孩子做不好出錯,殊不知,這是在剝奪孩子學習生活技能、鍛煉獨立能力的機會,也讓親子關系高度緊張。孩子會通過各種形式來尋求家長的關注,或者叛逆來争取自己的獨立性。

孩子“小毛病”多,父母該怎麼做?

就像割傷了皮膚自然會感到痛一樣,孩子犯了一些小錯誤或闖了禍,不用你說,他也會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家長這時如果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再闆起面孔說一些教訓的話,說一些早已說過的提醒的話,隻會讓他覺得丢面子,覺得煩。他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為了表達對你唠叨的不滿,可能會故意頂嘴或做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如果生怕孩子有什麼考慮不周,家長就全部替他考慮了,并一點不落地盯着他做,從長遠來看,這是幫孩子的倒忙。凡事應該讓他自己去考慮、去做,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學會把事做好。

“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隻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了解“過失”的價值,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同樣具有正面的教育意義,

孩子“小毛病”多,父母該怎麼做?

面對孩子的失誤,家長可以換一種批評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解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他哪裡錯了,又不損害他的自尊心,還暗含了對他的了解,甚至隐藏着對他某種才能的褒獎。這樣的批評,孩子比較愛聽。

凡由于經驗不足或心不在焉的過錯,隻要不涉及道德問題,家長都不必指責或發火,甚至不需要提出來。孩子自己會在這種過程中感受不便和損失,他會知道以後該如何做。

家長還要給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孩子的行為往往都是在家長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是以,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小動作”或者“小毛病”,那麼家長就應當先審視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這些小毛病或小問題。如果有,家長則應當從自身做起,糾正這些小動作,克服這些小毛病。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教育孩子克服這些小毛病和小問題。

孩子“小毛病”多,父母該怎麼做?

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個著名的石匠師傅。在蘇格拉底很小的時候,有一次,他的父親正在雕刻一隻石獅子,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子,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塑師?”

“看!”父親說,“以這隻石獅子來說吧,我并不是在雕刻這隻獅子,我隻是在喚醒它!”

教育的精髓正在于此:喚醒靈魂,激發孩子的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那些所謂的“小毛病”,随着孩子的成長,自然就會消失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