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不是“奧特曼”,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時比“一手包辦”更重要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01

前兩天,一則關于關于#如何看待父母放棄自我式教育#的熱搜引發了衆多父母的關注。讨論的是美國埃默裡大學剛上大一的中國留學生張一得意外去世的消息,可能對大多數網友來說張一得隻是一個素昧平生的優秀留學生,因為某些意外而遺憾離世,但是對于很多活躍在網絡上的寶媽們來說,張一得和他的父親“一得他爹”卻是神一樣的存在。

當年,張一得的父親辭職賣房單身帶娃的行為在育兒圈引起了廣泛關注,而他對兒子近乎“完美”的教育成果被無數寶媽推崇追随,還曾有不少媒體進行報道。而張一得也不負所望,高中就能拿到二十萬的獎學金,以托福考試臨近滿分的成績考入埃默裡大學,他是“老得”式教育的完美典範,是被追捧和奉上神殿的教育模式。

父母不是“奧特曼”,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時比“一手包辦”更重要

但是,主人公張一得卻選擇在成功這一刻,讓這份完美戛然而止,張一得的父親寫給兒子同學的長信中表示“兒子一生中所有的決定,我都是無條件地尊重、認同、接受,包括這一次,他最後的這個決定。”

這個世界本就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完美,窮追不舍的結局卻是徹底“滅亡”。

張一得一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張一得的父親賣掉了市中心的大房子,到偏遠的農村租下了一個小院,種菜,養雞,維持生計。與此同時,網絡育兒圈裡出現了一個單親爸爸,網友們親切地稱他“一得他爹”,或者是“老爹”,老爹喜歡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帶娃經驗,活躍度很高,人氣頗旺。

從張一得開始咿呀學語,父親就要求他在家裡隻能用英文交流,三歲會握筆以後,父親又要跟他筆談,小孩子想要什麼不能說,得畫出來。

父母不是“奧特曼”,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時比“一手包辦”更重要

父親喜歡給他拍照,17年間給張一得拍了20多萬張照片,每天都要拍。

張一得從小吃過各種花式美味,每一餐父親都能擺成一幅畫,胡蘿蔔一類的菜品雕刻成英文字母烹饪,家裡有一面牆挂滿了“老爹”做過的美味佳肴。

有同學和老師說張一得天生就不是平庸的人,也許就跟他這樣不平庸的成長有關,他的童年沒有铠甲勇士奧特曼,因為他的時間需要配合父親表演一場完美的家庭教育。

這個完美的單身父親在育兒網站上有着大量的媽媽粉,她們被這個老爹觸動,紛紛慷慨解囊,張一得從國小到高中上的都是昂貴的私立學校,而這些學費均來自這些媽媽粉的贊助,直到他取得獎學金,父親才把這些錢還上。

父母不是“奧特曼”,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時比“一手包辦”更重要

在父親的完美教育之下,張一得以近乎完美的成績考到了美國埃默裡大學,如果故事可以繼續下去,那麼“老爹”就是一個傾盡一生培養出優秀孩子的成功開模,隻可惜這個故事還是以悲劇收場。

很多人覺得是因為父親的自我放棄又或者父親刻意為孩子營造一個理想的世界,但是當孩子看到真實世界的時候,他感覺到的不是幸福或是驚喜,而是難以接受。

這些也許都是造成一得離開世界的原因,但是,我們始終有一個疑惑,就是真正的一得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他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這些我們作為外人都不知道,但是,一得的爸爸也未必知道。

02

其實,很多父母都活在自己以為對的世界裡,但是卻從未考慮過這對孩子是好是壞。

趙薇的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第一單元,楊紫飾演一個女兒,她有這樣一段獨白是說,“我知道你很愛我,但是你對我最大的愛,應該是愛你自己”。

父母不是“奧特曼”,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時比“一手包辦”更重要

母親怨恨父親,是以她不讓女兒見父親,她以為對女兒的保護就是無時無刻地看着她,監視她的所有活動範圍,她堅信女孩要富養才不會被誘惑,她要求女兒無論任何方面都要優秀拔尖,女兒也如她所願的做到了。女兒青春正當的時候,母親不讓她戀愛,後來又逼着女兒結婚生子,女兒真的遇到自己喜歡男孩,母親卻單獨找到那個男孩呵斥他配不上自己的女兒。

母親的一生都活在女兒身上,她以為把女兒牢牢地綁在身邊,她就不會受到傷害,她以為這就是對的世界,這就是她對女兒的愛,隻是這種愛讓女兒感到窒息和絕望。

可是無論是單親家庭還是完整的家庭,如果父母不能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意願催促或者操控孩子成長,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父母不是“奧特曼”,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時比“一手包辦”更重要

忽略孩子的情緒需求,會讓孩子積累大量負面情緒。

父母不能用成人的情感調節方式去要求孩子,要喜怒不形于色,不能患得患失,要寵辱不驚,要無堅不摧,别忘了他們隻是孩子。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宋倩就一直在忽略英子的情緒需求,從小到大她對英子的關心隻是身體是否健康成績是否優異,其他的都不重要。聯考誓師大會對孩子來說,是一場非常重要的儀式,宋倩卻要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女兒,而英子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最終把她逼到了抑郁的邊緣。

生而為人情緒的存在是一種必然,而情感的需求也是一種本能,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煩惱,而對孩子來說他們唯一能信任的隻有父母,如果父母長期忽略他們的情感需求,孩子又不會自己排解消化,最終隻能積累在心裡,長此以往會出現自卑、敏感等諸多負面情緒。

父母不是“奧特曼”,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時比“一手包辦”更重要

忽略孩子的理想需求,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和自我。

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會給孩子選一條最好的路,美其名曰都是為了你好,小時候孩子喜歡打球,卻非要讓他學琴,長大了孩子喜歡畫畫,又說浪費時間,文理分科孩子喜歡文科,偏要孩子學理,甚至一直到選大學選專業都要幹涉,興趣愛好不重要,好找工作最重要,更有甚者會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

家庭教師吳曉東的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講述了他遇見過的很多孩子的故事,其中一個章節叫做《一脈不相承》,母親明玉失利沒能考上台北頂尖的北一女中,是以在女兒茉莉5歲起就被灌輸以後要去北一女中。

茉莉從小在棍棒中長大,九十分的定檔少一分打一下。她沒有任何興趣愛好,唯一的目标就是成績。她如母親所願考上了北一女,之後順利升入大學讀到研究所學生,茉莉成績很好,導師建議她繼續讀博,母親卻強烈要求她結婚生子,連老公都安排好了。

父母不是“奧特曼”,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時比“一手包辦”更重要

明玉左右了女兒一生,茉莉嚴重缺乏自信,婚後依舊被老公和婆婆牽制,即便非常不自願,卻沒有反抗能力,直到她在自己的女兒葉子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才幡然醒悟,努力抗争尋找自我價值,隻是那些流逝的青春和從未遇到過的愛情再也不會有了。

忽略孩子的挫折需求,會讓孩子變得不堪一擊。

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多的保護,讓他們免于傷害和挫折,希望孩子能避開自己掉過的坑,走過的彎路,一路坦蕩一路順暢,但是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人生該遇到的磨難、失敗都是不可避免的,父母不能庇佑孩子一輩子,該走的坑窪泥濘一分一毫都不會少,前半生僥幸逃脫的,後半生會積攢成一個更大的坑,而孩子一旦獨自面對世界,就會變得不堪一擊。

03

這些年,留學生自殺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而主人公大多都是知名聯考的學霸,甚至不乏各省的聯考狀元。與此同時,面臨嚴酷的聯考,每年也有同樣的悲劇發生。

2020年大連理工大學研究所學生在實驗室用一根麻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因為實驗進展緩慢,論文無法推進,父母又極力建議他考公務員,多方壓力之下,他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和平庸,覺得自己就是個廢物,是以沒有存在的價值。

這樣的例子很多,但是歸結起來存在一個共性,他們從小就很優秀,父母教會了他們如何走向成功,但是卻忽略了他們對失敗的需要一旦遇到問題很容易變的不堪一擊。

養育一個生命是件很複雜的事情,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繼承父母意志的承載品,父母要真正看到和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給出正确的引導。

首先,父母要看見并且尊重孩子的需求,哪怕隻是一件小事

要學會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生命去看待,任何喜怒哀樂都是正常存在的,并且對于孩子來說,哪怕是少了一塊糖的悲傷,都足以轟塌掉他的全世界,是以不要總是覺得孩子小題大做、矯情,要學會站在他的世界裡體會他的悲傷,然後用成年人的方式告訴他要如何接受、排解和放下這些悲傷。

父母不是“奧特曼”,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時比“一手包辦”更重要

奇葩說知名選手傅首爾,曾經在比賽中講起自己和母親的故事,她小時候跟母親過的很苦,有一段時間睡在米倉裡,傅首爾害怕米倉裡的老鼠,母親沒有怪她膽小,也沒有嫌她麻煩而是告訴她米倉裡的老鼠會在夜晚給乖乖睡覺的小孩發糖,然後第二天她醒來的時候,枕邊真的就有一顆糖,那是母親放在那兒的。

小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需要父母悉心的呵護,長大之後同樣如此,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家長不能隻看分數,隻在吃穿睡覺上下功夫,而是應該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多花心思。《小歡喜》中,季洋洋一家起初是問題最大的一個家庭,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邊,兒子對他們的抵觸情緒很大,但是父母一直都很清楚孩子的心結在哪裡,并且努力破解,最終兒子對父目錄打開了心門,同時也順利通過聯考。

父母不是“奧特曼”,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時比“一手包辦”更重要

其次,父母要看見孩子的夢想,哪怕他是異想天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這是老人常說的一句話,看似輕薄的一句話,卻蘊含着深遠的意義,父母應該明白,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們的人生與我們并無多大關系,他們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把選擇權還給孩子,然後告訴他們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實作夢想,不要随意評價孩子的夢想,所有的未知都是可能被實作的,而未來的屬于他們的。

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裡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舉全村之力》,封面上是這樣寫的“每個父母都可以支援孩子成為自己的上司者”,瑪拉.弗雷奇給這本書配了圖,随後又出版了精裝繪本,故事很簡單,幾個孩子發現了一塊空地和一棵樹,然後異想天開地想要在這裡建造一個遊樂場,他們把想法告訴了全村的大人,每個大人都認真聽取了他們的意見,然後想竭盡全力的幫孩子們實作了這個願望。

父母不是“奧特曼”,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時比“一手包辦”更重要

被父母尊重的夢想就能變成理想,能夠獲得父母幫助的理想,就有希望能變成現實,一個孩子的未來是否能夠成功,其關鍵就在于要讓他自己的夢想照進現實,而不是把父母的夢想強加于他。

最後,父母要看見孩子的失敗,陪他一起面對

望子成龍,這是每個父母過不去的坎,是以父母恨不得自己能夠所向披靡,把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所有荊棘坎坷都一掃而光,給他一條溜光大道直奔成功,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接受自己的平庸和不完美,比隻是一味的教他成功要重要的多。

柳傳志曾經在一個節目裡談起父母對自己的教育,他回憶自己17歲的時候報考飛行員被淘汰,又錯過了報考其他大學的機會,擺在他面前的隻有兩條路要不重考,要不放棄大學去就業或者當兵,這樣的失敗對當年的柳傳志來說是極其沉重的打擊,但是父親知道之後,隻跟他說了一句話,“不管今後做什麼行業,隻要你是個正直的人,就是我的好孩子。”這句話一直鼓勵着柳傳志,讓他以後每一道一個坎,都能挺過去。

父母不是“奧特曼”,看見孩子的需要有時比“一手包辦”更重要

尊重孩子成長中的失敗,他可以不用每次都考第一名,隻要認真努力就好,他可以不是班長班幹,隻要有開心的朋友就好,他可以不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隻要善良正直就好。教會孩子接受失敗,比教他不擇手段地取得成功要重要的多。

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但畫手卻不應該是父母,而應該是孩子自己,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真正需求選擇給予他們什麼樣的支援,而不是一味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掏空自己強迫孩子接受,最後是自己感動了自己,而孩子擁有的并不是财富,而是枷鎖。要學會觀察和等待孩子,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複制粘貼,也不是公式計算,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是可以被預定的,要允許孩子失敗,犯錯,悲傷。要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适當地“搭一把手”,比毫無原則地牽制和扶助更為重要。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進階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台簽約作者,緻力于用最直白的語言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