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讓你的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孩子天生就是積極的,喜歡嘗試的:孩子出生不久,就睜着好奇地眼睛四處看;當他能控制自己的動作時,就要到處摸、到處爬、到處鑽……當然,因為是第一次,就會有危險、有錯誤發生。

這個時候,如果大人嚴厲喝斥“弄壞了!”或大驚小怪的驚呼“危險,不要!你不會!别弄! ……”他就會好像被電擊了一樣,把手縮回來。

别讓你的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久而久之,他對自己要做的事情變得不自信了,因為他不知道做完之後大人,是不是又該大聲說不了。結果,他也許會如你所願變成一個乖孩子,哪兒也不輕易碰,什麼也不敢摸,但可能已經把無助的種子種在了幼小的心田裡。

孩子的這種心理發展過程,很契合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實驗者把狗關在籠子裡,裝上了蜂鳴器,隻要蜂鳴器異響,就給予難受的電擊,關在籠子裡的狗就會被擊中。多次這樣的實驗後,狗聰明了,隻要蜂鳴器一下,狗就趴下。實驗人員改變實驗過程,他們在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可是,等蜂鳴器一想,狗不但不跑,而是不等電擊出擊就先倒在地上開始聲音和顫抖。

後來,人們把這種本來可以主動的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來臨的現象,叫作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的個體經曆了某種學習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會表現出消極的心理狀态。

别讓你的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的學生會形成自我無能的政策,最終導緻他們在學習中不能努力去,避免失敗。

當孩子有了無助感的時候,作為家長,我們是有責任的。因為無助感是習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經過無數次的重複、無數次的打擊以後慢慢形成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說不定,可能是我們的哪一句話、哪一個表情對孩子有了消極的暗示,使得孩子缺少自信,甘于落後、甘于失敗。

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裡,要想有一個好的生命曆程,就要不斷地吸納正能量,使得自己欣賞自己的性格成分更多。可是,當個體把控制力缺失歸于:永久性而不是暫時性的困難;自己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遇到的情境因素;這是無法改變的失敗,自己的命就這樣了,自己注定永遠是個失敗者。在這樣消極的自我暗示下,就會出現一系列消極的結果。不管多麼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生命,就會變得懈怠和落魄。

别讓你的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在孩子成長中,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給孩子不恰當的評價方式、不要讓孩子長期沉浸在失落、失敗的消極情緒中,還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樂,這種滿足感,能夠激勵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判斷。即使不成功,也能積極歸因,歸結到自己不夠努力,而不是自己能力差。每一個孩子都有長處,家長也要多幫助他們發現自身的優點,有助于克服習得性無助帶來的絕望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