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别让你的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

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孩子出生不久,就睁着好奇地眼睛四处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要到处摸、到处爬、到处钻……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就会有危险、有错误发生。

这个时候,如果大人严厉喝斥“弄坏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你不会!别弄! ……”他就会好像被电击了一样,把手缩回来。

别让你的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

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轻易碰,什么也不敢摸,但可能已经把无助的种子种在了幼小的心田里。

孩子的这种心理发展过程,很契合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者把狗关在笼子里,装上了蜂鸣器,只要蜂鸣器异响,就给予难受的电击,关在笼子里的狗就会被击中。多次这样的实验后,狗聪明了,只要蜂鸣器一下,狗就趴下。实验人员改变实验过程,他们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可是,等蜂鸣器一想,狗不但不跑,而是不等电击出击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声音和颤抖。

后来,人们把这种本来可以主动的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的现象,叫作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个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会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

别让你的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会形成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在学习中不能努力去,避免失败。

当孩子有了无助感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是有责任的。因为无助感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形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说不定,可能是我们的哪一句话、哪一个表情对孩子有了消极的暗示,使得孩子缺少自信,甘于落后、甘于失败。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想有一个好的生命历程,就要不断地吸纳正能量,使得自己欣赏自己的性格成分更多。可是,当个体把控制力缺失归于: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的困难;自己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遇到的情境因素;这是无法改变的失败,自己的命就这样了,自己注定永远是个失败者。在这样消极的自我暗示下,就会出现一系列消极的结果。不管多么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命,就会变得懈怠和落魄。

别让你的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

在孩子成长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给孩子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不要让孩子长期沉浸在失落、失败的消极情绪中,还是要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满足感,能够激励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判断。即使不成功,也能积极归因,归结到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自己能力差。每一个孩子都有长处,家长也要多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有助于克服习得性无助带来的绝望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