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記者 劉薇
“他才14歲,怎麼會停止長個?不是應該長到20歲嗎?”望着身高僅153cm的兒子,泉州的王女士無法相信,問題到底出在哪呢?春天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孩子也迎來了長高的“黃金期”。如何讓孩子長個子,成為家長們的關注點。

各種進補 孩子卻不長個
昨日,14歲的泉州初二學生小健(化名)和媽媽王女士一起來到泉州市第一醫院,接診的是該院兒科副主任醫師楊綠綠。
這對母子個子都不高,媽媽約150cm,孩子153cm,孩子的爸爸聽說也不高,才160cm。
“我們夫妻都矮,孩子應該也不會高,希望他能長到165cm、170cm吧。”王女士告訴楊醫生,孩子打小瘦小、偏矮,想着多吃點能長得好點,于是,家裡常用雞、鴨、海馬等炖湯,給孩子補身體;平日裡,隻要聽說有助長高、開胃的偏方,也會買來給孩子嘗試。長到國小五年級,孩子有點變聲,她沒太重視;到了六年級,感覺孩子開始發育了,聽老人家講孩子發育更要補,是以,他們給孩子吃得更補了,公雞、牛鞭等合着一些藥草炖……
“奇怪的是,上國中後,這孩子個頭就長得特别慢。我想可能是學習壓力大,想着放假時再給他好好調理。可沒想到,最近半年,他竟一點都沒長高!”王女士坐不住了,拉着小健上了醫院。
“男孩一般在14歲到16歲變聲。國小五年級就開始變聲,身體發育确實有點偏早。”楊醫生為小健測骨齡時,發現其骨骺線已經閉合,已經沒有長高的機會,這讓王女士無法接受。
這些長高誤區 你家孩子可能也遇到
類似小健的父母,在孩子長高這件事上,一些家長容易陷入各種誤區。根據多年來接診的情況,楊綠綠醫生總結了幾個常見誤區。
誤區一:沒必要做身高監測
很多家長認為,父母矮,孩子也會矮;父母高,孩子自然就高,沒必要再去監測孩子的身高。其實不一定。
影響身高的因素分先天性基因和後天因素兩部分,遺傳因素确實占了大頭,但後天因素,包括營養、睡眠、運動、情緒,同樣很重要。
“孩子長個是一個動态的持續過程,建議家長定期監測孩子的身高。除此之外,還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第二性征是否提前發育。如果身高不理想或增速過慢,或出現性早熟迹象,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楊醫生提醒。
誤區二:每天大補長得快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長不高,是因為營養跟不上。為了給孩子增強營養,便每天大魚大肉地補,甚至喂食各種營養品、補品。殊不知這樣會導緻攝入過多的蛋白質與熱量,不僅不利于生長,還可能引發性早熟。
楊醫生提醒家長,一旦孩子出現生長遲緩、身高較矮或身高不理想的情況,首先要排查是否存在生長發育疾病,然後再從營養、睡眠、運動、情緒等角度綜合考量。
誤區三:單憑第二性征判斷發育程度
有不少家長認為,還沒出現第二性征,就是還沒發育,還可以繼續長個。
這也是一個常見誤區,不能單憑第二性征的出現來判斷孩子的發育程度。楊醫生常碰到這樣一類患兒,他們在出現初潮或者遺精時,一般已經到發育的中晚期狀态。如果這時才發現孩子偏矮,再追趕就來不及了。
還有一些情況特殊的孩子。比如,有的藝術生平時嚴格管理體重,嚴控飲食,直到骨齡基本閉合都沒來初潮;或糖尿病患兒,血糖控制不好,骨齡已很大,也沒來初潮。
誤區四:長得慢沒關系,大了總會長
不少家長在早期發現孩子個矮時,并不着急,覺得等年齡大點自然就會長了。
楊醫生表示,從出生至青春期結束前,孩子長個子是一個持續增長的過程,隻是不同年齡段增長的速度不同。就好像跑馬拉松時,如果你一直落後在最後十名,等到最後1000米,想再來個加速沖進前50名,是非常困難的。兒童長個子也是同樣道理。是以,建議在孩子的年幼階段,就要關注他們的身高。
小貼士
想長得高 可這樣做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加快,呼吸消化功能加強,内分泌激素尤其是生長激素分泌增多,為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創造了“黃金條件”。那麼,家長該怎麼做,助力孩子長個呢?楊醫生提出4點建議。
第一,應保持均衡營養,可每天喝250~500毫升牛奶,吃1~2個雞蛋,适量的各種肉類、谷類及水果蔬菜。
第二,每天堅持戶外運動,并選擇合适的運動方式,可做一些對長高有利的中等強度的縱向跳躍類運動,比如跳繩、打籃球、摸高等。應保證每天半小時左右的日照時間。
第三,保證睡眠。生長激素是在睡眠時分泌的,其中有兩個時間段對長高至關重要,一是晚9點至第二天淩晨1點,特别是晚上10點前後,生長激素的分泌量達到最高;一是早上6點前後的一兩個小時,生長激素也有一個分泌小高峰。在此期間,越是進入深度睡眠,生長激素分泌得越多,就越有助于生長。
第四,管理情緒。情緒好,有利于生長激素的分泌,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特别是睡眠之前,不要老批評孩子。
編輯: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