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我越操心,孩子成績越差?媽媽們,别再PUA自己了,真的沒用

作者:主創團·哎呀媽

前陣子和朋友幾個聚會聊天,一開口就聊到自家孩子身上。

最心煩意亂的,就數兒子正處青春期的媽媽了。

“你們說說看,我平時對兒子夠上心了吧? 家裡碗不用他洗,地也不需要他拖,他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别人有的平闆、遊戲機給他買。 學習給他找來一對一的家教,作業不會寫的我也會幫忙輔導。可操心這麼多,到頭來他期末成績考得一塌糊塗,勸他寒假多寫點練習還被他怼。 怎麼越管他成績越差,性格也像變了個人似的?”

朋友抱怨連連,實在了解不了明明自己付出那麼多,兒子一點也不領情,還越變越糟糕。 在場的其他人,說不出是以然,隻能附和着吐槽現在的孩子真難搞。

是啊,當媽的誰不把整個心都撲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将來出人頭地。 可現實擺在眼前,父母心再急做再多,對不了症用錯方法,教育的效果隻會越來越差。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的身上‘開花’。”

青春期孩子越管成績越差,表面上看是學習出問題,其實,隐藏着教育孩子的誤區。

為什麼我越操心,孩子成績越差?媽媽們,别再PUA自己了,真的沒用

小心!媽媽們的“賢妻良母”人設

之前在長沙,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對夫婦,工作都很不錯,薪水也很高。但兒子一上高中,成績就不是特别理想。 為了更好地跟進兒子的學習情況,媽媽毅然決然選擇辭職,專心在兒子身邊陪讀。

本想自己的犧牲,能換來兒子的好成績。 不料,兒子繼續滑鐵盧,陪了整整三年,最終隻考到了二本

。這樣的結果,給全家人帶來巨大的打擊,媽媽更是自責不已,無法接受現實。 身為媽媽,她已經盡自己最大可能作出讓步,放棄工作,全心全意陪着兒子讀書。 當初有多堅定,結局就有多打擊。

想起熱播劇《陪讀媽媽》中,不惜放棄舒适生活,遠赴千裡去加拿大陪讀的媽媽陳莉莉。 人生地不熟,又沒有一技之長,隻能靠打黑工、做保姆艱難度日。 被兒子的同學嫌棄“卑賤”,她統統不在乎,隻求兒子能考個好成績報答自己。

為什麼我越操心,孩子成績越差?媽媽們,别再PUA自己了,真的沒用

乍一看,這兩位陪讀媽媽和朋友都是典型的“好媽媽”,她們無一例外都有這種共同點: 觀念傳統,無怨無悔為孩子、家庭付出所有; 别人總誇她們“偉大”,而她們卻覺得自己做得不夠; 當孩子的學習出現波動,或現狀達不到預期時,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認為是自己的錯。

仔細想想,她們似乎拿着一本差不多的“賢妻良母”劇本,努力維持人設,至于真實的自己是誰,想要做什麼,她們早已将其抛之腦後,也毫不在乎。

特别是面對正處在躁動不安青春期的孩子,她們更容易不自覺陷入劇中當中,認為自己隻要做得足夠好,付出足夠多,孩子一定能夠被自己感動,按着自己的期待成長起來。

然而,孩子的教育,不是光靠媽媽的犧牲、付出就能有好效果。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孩子難管,不受控,成長不如預期,問題不在他身上。 往往是父母,尤其是媽媽過度犧牲自己的“愛”悄悄埋下的雷。

為什麼我越操心,孩子成績越差?媽媽們,别再PUA自己了,真的沒用

“一切都是為了你”,正在逼孩子們逃離

作為過來人,我深知媽媽對孩子的那種愛,複雜又難以辨明。

除了愛孩子的本能之外,有時候,可能是因為自己小時候沒得到過如此事無巨細的愛,是以才會想用“不斷付出”的方式,好好愛孩子,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

這無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

隻是有些媽媽忽略了一個現實:孩子從不是任人擺布的木偶,他越長大,就越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尋求獨立。 傾注了所有的“關心”,幹涉了孩子的正常生活,隻會逼得他想要逃離和對抗。

看過一位心理咨詢師的分享,引人深思。 某天,她接診了一對母子,媽媽是名國中老師,兒子正值初三,平時小考成績很好,但一到大考,就總會考砸。 擔心兒子是“心理素質不過關”,媽媽特地約了咨詢師,想要解決兒子的問題。 可兒子一開口,就語出驚人。 原來,他是故意考差的,因為媽媽特别溺愛他,花了很多心思在他身上,不讓他做任何事,他隻需要好好學習就行了。

明知道媽媽為他做的一切犧牲,但他就是讨厭媽媽一天到晚圍着自己轉,隻在乎他的成績。

是以,他偏偏不考好,成績越糟糕,自己内心越爽,想以此來告訴媽媽:你錯了。

這是典型的“被動攻擊”,很多青春期孩子總是被管,成績卻越來越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他們不是不想學,而是意識裡“你越想讓我做什麼,我偏不做什麼”。

一邊是青春期孩子内心蓄勢待發的“獨立意識”,迫不及待想要自己做主,不願再受牽制的決絕; 一邊是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慌。

複雜的負面情緒下,隻會迫使孩子被媽媽的管轄中,隻想逃離,關系劍拔弩張。

為什麼我越操心,孩子成績越差?媽媽們,别再PUA自己了,真的沒用

告别舊劇本,做“60分媽媽”

著名的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對“媽媽”有個新定義:Good enough mother,即“60分媽媽”。不是對孩子不管不問的“差勁媽媽”,也不是事必躬親、無私奉獻的“完美媽媽”。 而是剛剛好,就夠了。

分享三個成為“60分媽媽”的方法,希望我們能順利從“賢妻良母”的劇本中脫身而出。

第一,追求自己的成長,用身教影響孩子。

前陣子,山東一位40歲職場二孩媽媽四戰考研成功,讓無數媽媽倍受鼓舞。 工作十多年,老大高一,老二六年級,她沒有覺得人生應該止步于此,而是看到自己的職業瓶頸,不斷努力提升自己。

四次考研,前後準備了11年。她的堅韌,也帶動了兒子的成長。

為什麼我越操心,孩子成績越差?媽媽們,别再PUA自己了,真的沒用

聽她的談吐,感覺到的是滿滿的自信和肯定。 我想,有這麼好的榜樣在孩子面前,孩子學習上一定能有所觸動,不比别人差。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想要孩子好好學習,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态,媽媽一定要做給他看,用身教影響他的成長。

第二,充分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真實情況。

“中國榜樣家長”劉稱蓮在女兒國中時,很少要求女兒學這學那。 在她看來,就算上課外班,也不能急功近利,隻考慮提高成績,而是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

尊重孩子的天分,确定孩子能不能學好某一方面的知識;尊重孩子的興趣,了解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尊重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把握好他在目前這個階段的學習需求。

為孩子提供切實有用的指導,教育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正是如此,劉稱蓮的女兒從平平無奇一路成長,成為擅長寫作、演講,有活躍思維和聰明才智的學霸,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大,随後出國留學繼續攻讀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是以說,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充分了解他,才能引導他掌握對的方向,學得輕松省力。

第三,關上嘴巴的拉鍊,把時間分多一點給自己。

講座上,李玫瑾教授給青春期子女的媽媽一個建議:“要把嘴閉上。”

為什麼我越操心,孩子成績越差?媽媽們,别再PUA自己了,真的沒用

來自媽媽的絮叨、操心,隻會讓青春期孩子心生厭惡和煩躁。 不如點到為止,停止唠叨和說教,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自己。

安頓好孩子後,看看書,喝喝茶,和朋友出去聚會玩耍。 媽媽唯有放松,更好地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孩子,和孩子保持親密又不緊張的關系。

為什麼我越操心,孩子成績越差?媽媽們,别再PUA自己了,真的沒用

超級育兒師蘭海有句話說得特别好:“因為孩子我們才來學習,最後獲得成長的不僅是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

為孩子付出,想要盡心盡責履行好教育者的角色,這是每一個媽媽愛的初心。 不過,育兒則育己。一路走來,我們付出過,犧牲過,生命的成長都展現在和孩子的交集裡。

既然孩子已經漸漸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規劃。 那麼及時放手,便是一次帶着愛和祝福的成全。

要知道,真正偉大的愛,是放手讓孩子飛。

最好的媽媽,成就了孩子,也成就了自己。

作者簡介:哎呀媽,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師,進階家庭教育指導師,願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