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這4個部位很脆弱,再生氣也不能打,家長要牢記省得後悔!

您是家長嗎?是!就點标題下方藍色的 家長慧 三字,然後點關注,您就可以享受到我們為您提供的最新教育和健康等資訊。

作者:朗讀君

“哎,親的時候是真親,打的時候也是真打,這脾氣一上來,我也是控制不住,打完又後悔。”

多少父母,打的時候恨不得“眼不見心不煩”,打完又追悔莫及。

深圳龍崗一母親懷疑女兒偷了自己28元便動手打女兒,導緻女兒死亡。

網友們紛紛炸開了鍋:

孩子這4個部位很脆弱,再生氣也不能打,家長要牢記省得後悔!

就像網友們說的:教育方式不對,打孩子是錯誤的,再生氣也不能動手。

“孩子才是最可憐的,她來這世上還沒享過福,她的一切就被扼殺在親生母親的情緒中。”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不首先教育自己的父母,就談不上對孩子的正确教育。”

很多時候,在大人眼中,孩子怎麼都不對,但細細想來,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是自己的縮影。

有的家長脾氣上來,就對孩子“拳打腳踢”,有的家長為了唬住孩子,這打一下,那敲一下。

其實,看似不重要的部位,卻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尤其是這4個部位,家長再生氣也不能打!

太陽穴

街頭巷口算是家長們的“帶娃情報局”,一大早,巷子口就“三五成群”的炸開了鍋。

“哎,你聽說沒?那誰家小孩今天去醫院了,據說是因為他媽指着他的太陽穴敲了幾下,這孩子一下子頭昏腦漲的,給暈倒了,可給家長吓壞了,急忙送醫院了。”

“是嗎?醫生怎麼說的呀,就因為家長敲打了太陽穴啊?”

“是啊,醫生說因為孩子的眶内壁比較薄,在外力沖擊下,會産生一定的震蕩,可能出現骨折,對視神經發育不良。”

“不僅這樣,孩子可能會因為你的“輕輕”一敲打,引發失明都有可能呢!”

“哎呀,我都沒在意過這些,有時候脾氣一大,就指哪兒打哪兒了,這我以後可不敢了。”

其實,人體的太陽穴的厚度是整個顱骨中最薄弱,才短短一兩毫米,孩子更是如此。

各位家長要多加注意,堅決不能碰孩子的“神氣”聚集之地,以防引發危險。

後腦勺

順手變送命,全因後腦勺?

看着沒做完作業的孩子,淩媽媽很是生氣,順手打了女兒後腦勺一下,去把孩子送上死亡之路。

孩子這4個部位很脆弱,再生氣也不能打,家長要牢記省得後悔!

像淩媽一樣,很多家長都會随手拍打孩子,無論是後腦勺還是頭部,都是家長最“順手”的部位。

但其實,頭部是孩子比較脆弱的部位,一巴掌打過去,很可能會使孩子的神經系統受損,輕微的會腦震蕩,嚴重的可能會導緻癫痫等疾病。

尤其是後腦勺,後腦勺内有小腦、腦幹等重要部位,下方是顱頸交界處。

擊打後腦勺可以導緻頭痛、頭暈、惡心、嘔吐、高位截癱、意識不清等嚴重後果。

此外,呼吸中樞也在那裡,打這個部位,很容易引起呼吸中樞的震蕩,會影響呼吸、心跳、體溫等神經中樞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家長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稍有不順,便在孩子後腦勺上一拍,殊不知,家長順手一拍,卻會奪走孩子的性命。

希望各位家長,謹記“知識點”,切勿将“惡魔之手”伸向孩子的後腦勺!

後背

如果說身體上看着最“挨得住打”的部位,家長們是不是都會“瞄準”孩子的後背“出擊”。

很多孩子,躲過了家長的“腦攻擊”、“點穴手”,卻倒在了家長的“後背殺”上。

但家長們萬萬沒想到的是,人的神經系統主要分布在後背,毆打孩子後背,易使其神經受到損傷。

在打孩子後背的時候,孩子看似隻是添了幾道皮肉傷,殊不知,還會觸及神經。

而且孩子的脊髓和脊柱發育得還都不健全,如果用力打還容易脊髓損傷。

不僅如此,後背同時還緊貼着五髒和六腑,如果大人下手重的話,很可能會給孩子後背的神經系統造成傷害,甚至會使脾髒受傷。

鄰居家的木木,就是在爸爸的“後背殺"下長大的,一開始除了疼,沒别的反應,但沒想到,年紀稍長,脾髒卻出了問題。

家長和孩子也是滿頭霧水,覺得孩子年紀輕輕,怎麼會脾髒有問題?

帶着疑問和不解來到醫院的一家人,在檢查後才發現,孩子長期的挨打損傷到了内髒。

這時的爸爸,沉默不語,媽媽一旁埋怨落淚,當時隻是想讓孩子長記性,這下可怎麼辦?

“打孩子——長記性”,是很多家長“根深蒂固”的終極武器。

但打孩子,真的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嗎?

就算達到了,也會像木木一樣身體損傷不說,心裡對家長的“恨意”怎麼會少?

家長無論多麼生氣,都不可直擊孩子的後背,也是給自己留個“後背”依靠。

耳朵

家長的一巴掌,孩子的傷心處。

打巴掌是很多家長“信手拈來”的動作,在成長路上,挨過巴掌的孩子不計其數。

被打過巴掌的孩子,不僅臉火辣辣,耳根子也是同樣。

其實,耳根深處是腦幹和脊髓連接配接部位,擰耳朵、打巴掌會影響孩子的聽力發育,嚴重時會導緻孩子耳膜受損。

就像知乎網友的提問:一巴掌會把孩子的耳朵緻聾嗎?

答案是有可能的,因為“遲發性耳聾基因”既是“一巴掌打聾基因”,臨場表現為程度不等的耳聾。

家長的一巴掌,不僅會讓孩子生理受傷,更會在孩子心裡留下很深的陰影。

很多孩子,因為家長的一巴掌開始由“愛”變“恨”,和家長漸行漸遠。

家長要想讓孩子真的聽得進去,就不要用損傷孩子尊嚴的方式打孩子。

深呼吸,再溝通

很多孩子在和家長吵架時,常會說:”打啊,你不就喜歡打我嗎?你還會什麼呀?”

換句話說,孩子這樣的表達說明:在孩子心裡,他已經不再懼怕“被打”這件事了。

因為“挨打”變成常事,他們心裡早就沒了畏懼,隻有心寒。

打孩子的行為本就适得其反,完全達不到家長想要“打孩子——他反思”的效果。

其實,家長的“氣”也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因為在乎,才會失控。

但失控之後,卻沒有後悔藥可吃,打了孩子之後,傷害就切實的發生了,再難挽回。

心理學家羅納德說:“暴風雨般的情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爆發時摧毀一切,但過後卻風平浪靜,控制好這12秒,就能排解負面情緒。”

換句話說,家長在生氣時,可以先保持深呼吸,默數12下,讓自己的情緒變得穩定,之後再處理事情。

何炅曾在《朋友請聽好》裡說過:“ 事情不會壓垮一個人,但情緒會壓垮一個人,是以不要被情緒所綁架 ”。

仔細想想,你眼中孩子的那些“天塌下來”,必須用打的方式解決的事情,真的有那麼“大”嗎?

很多時候,孩子的“錯誤”就像放大鏡一樣,家長的情緒,隻是被孩子的“錯誤”放大了出來,連帶着生活中的瑣碎,一起發洩在孩子身上。

家長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作家尹建莉說:“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這份傷害,不會随着時間淡忘,不會因為懊悔消失。

家長是否現在還曾記得,自己挨過的打罵?

那種滋味,是否到現在依舊記得清晰?

你記得,孩子怎麼會忘記呢?

其實,不管是這4個部位,還是其他,打孩子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教育方法。

點個“在看”,并“分享”出去,希望各位家長,能給孩子一個溫馨健康的成長回憶,切莫用一雙手毀了一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