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谷愛淩的橫空出世,令很多人為之沸騰。
尤為難得的是,和以往那些偶像相比,谷愛淩完美得360度無死角。
你以為她隻會滑雪,可她跑步、攀岩、騎馬、射箭樣樣精通;
你以為她是個運動天才,可她還是個斯坦福學霸;
你以為這已經到人類天花闆了,可她還有鋼琴、芭蕾、聲樂等各種藝術加分項......
最氣人的是,她還擁有天使的容顔、超模的身材和不俗的時尚品味。

你跺了跺腳說不能吧,哪有人會沒個bug呢?
天才總是孤獨的,性格應該不太好吧?
可定睛一看,她明明性格開朗,笑容燦爛,内心強大,情商過人,年紀輕輕已經顯示出非常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好吧,如果她是人類,那我們是什麼?
這真是個紮心的問題呀!
一時間,“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谷愛淩”成為無數家長挖地三尺都想找出答案的熱門話題。
首先挖到的,當然是一手将她推上冠軍寶座的媽媽谷燕。
這位北大生化才女22歲赴美深造,後來轉換專業就讀于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畢業後進入華爾街從事風險投資工作。
1993年,她在雷曼兄弟工作期間,幫助中國成功運作了一筆2億美元的貸款,開創了“中國金融界在美國華爾街成功地進行貸款”的先例。
1994年,她與美國著名風險投資專家埃文斯·弗瑞克合夥創辦了一家科技投資公司。
目前,她的領英個人标簽是“私人投資者和中國投資專家”“北京東方偉博國際資訊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一方面,谷燕輝煌的事業軌迹為谷愛淩的成長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高昂的培養費令普通人望塵莫及。
另一方面,谷燕讀書時便是北大速滑隊一員,還曾在美國太浩湖附近做過滑雪教練,谷愛淩從母親那裡得到了強大的運動基因,和從小耳濡目染愛上了滑雪。
在谷愛淩的運動生涯中,媽媽谷燕亦師亦友,既能和她一起科學分析學習方式和技巧,又能幫她調整比賽狀态,成為谷愛淩不斷取得突破的“秘密武器”。
接着,網友發現把谷愛淩從小帶到大的外婆馮國珍,是交通運輸部的前進階工程師,曾是上海交大的女籃名将,也是谷愛淩的偶像。
其實挖到這裡已經差不多了,畢竟谷愛淩在采訪中隻提到了媽媽和外婆:
“外婆很好勝,給了我那種要赢的心态,然後媽媽教給了我敬業的态度,我覺得我盡全力做到最好,就是在向她們緻敬了。”
可這滿足不了吃瓜群衆的好奇心。
那張令人眼前一亮的混血臉龐讓人很難忽略她的另一半基因,于是關于谷愛淩父親的傳聞一時間沸沸揚揚,從谷歌五号員工到千億基金董事......
但目前所有的資訊都顯示,在谷愛淩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是一個缺席的角色。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谷愛淩需要一個父親,而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谷愛淩并不需要父親。
這個結論聽起來驚世駭俗,可是仔細想想卻又合情合理。
單親家庭也能培養出健康優秀的孩子,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新鮮事。
甚至,單親家庭還具備某些特殊優勢,你相信嗎?
關于谷愛淩父親的流言一出,我的好幾個朋友不約而同地都感覺受到了冒犯。
他們都來自于單親家庭,覺得外界對于單親的獵奇、議論和偏見,遠比單親本身帶來的傷害更大。
長期以來,無數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孩子在完整的家庭中才能健康成長,父有父職,母有母職,缺一不可。
于是很多人潛意識裡都認為:單親家庭出來的孩子總有哪裡不對,不是性格有問題就是社交有問題,要不就是婚姻觀有問題......
甚至很多夫妻為了能讓孩子“健康成長”,不惜同床異夢,互相折磨,苦苦維系家庭表面的完整。
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老實說,以前我也沒有好好思考過這個問題,總覺得“單親”兩個字離自己很遙遠,根本就沒意識到身邊幾個好朋友竟然就來自于這類家庭。
為什麼沒有意識到?因為他們跟我們沒什麼不同啊!
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名校畢業,事業有成,結婚生子,有着和我們一樣的快樂和煩惱。
女生沒有仇視男人,男生也沒有依戀母親,根本就沒有按照公認的單親劇本發展。
他們的情商和社交能力,甚至比我認識的大部分人都高。
當然,我的社交圈可能存在樣本偏差,不具有普遍說服力。
但他們至少說服了我,單親家庭完全可以培養出正常的孩子,他們身上的bug并不會比雙親家庭的孩子多。
那麼大家對單親的刻闆印象又是怎麼來的呢?
我覺得這和人們分析問題時的心理暗示有關。
比如同樣是巨嬰、媽寶,如果生長在雙親家庭,人們會很自然地認為這是教育的失敗,而如果生長在單親家庭,人們則會更傾向于認為這是家庭的悲劇。
當“單親”兩個字背下了教育所有的鍋,那麼人們就會把孩子所有的問題歸結于父母一方缺失,而不是父母的教育水準。
感謝谷愛淩,用最燦爛的笑容和最出色的成績打破了這一偏見。
她的母親谷燕,更是為廣大女性提供了一種正面示範:
你可以獨立而自由地生活,哪怕是育兒,你也可以不依靠男人。
有一說一,和雙親家庭相比,單親家庭是存在育兒難點的。
首先便是經濟問題。
家裡少了一個經濟來源,還要負擔昂貴的教育開支,這就需要有強大的事業作為支撐。
經濟的自由度,決定育兒的自由度,甚至決定下一代人人生的自由度。
對于普通女性來說,獨自撫養孩子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獨立,然後才是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孩子的培養方向。
世界冠軍遙不可及,但成才的道路有千萬條,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我們未必能夠像谷燕那樣優秀,但至少可以像她那樣獨立。
其次是精力問題。
既要工作又要帶娃,其中艱辛可想而知。
單親職場媽媽更需要面臨工作、孩子和個人空間的平衡問題。
在谷愛淩的成長過程中,外婆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果說谷燕是谷愛淩的“秘密武器”,那麼馮國珍就是谷燕的“秘密武器”。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老人無私的付出,無論是谷燕的事業還是谷愛淩的運動生涯,恐怕都會受到很大限制。
分身乏術的時候有個人“搭把手”有多重要,相信每個海外華人都深有體會。
如果沒有這麼一個角色存在,那麼單親職場媽媽大機率需要放棄一些職場的機會和孩子課外活動的機會,甚至需要被迫對育兒目标進行調整。
如果很幸運有這麼一個角色存在,那麼如何與之磨合又是一個新的課題(後面會寫到)。
最後是心理問題。
一對夫妻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分開,都會給當事人帶來難以磨滅的創傷。
如何消化這種創傷,以及如何和孩子談論另一方,都非常考驗人的心胸和見識。
如果時時表現出内心的委屈和怨恨,甚至刻意引導孩子仇恨另一方,都有可能令孩子陷入巨大的痛苦和自責中,乃至對婚姻産生恐懼。
因為孩子無法了解大人的恩怨,他們的本能就是既愛爸爸又愛媽媽,不能愛任何一方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背叛。
還有些父母會因為單親的孤獨感而對孩子産生超出正常範圍的依戀,通過時刻控制孩子來擷取某種安全感,令孩子感到窒息又無處可逃。
更有些父母會因為單親這種人生的“不完美”而變得特别要強,希望通過孩子的優秀來讓自己揚眉吐氣,反擊那些曾經非議過自己的人。
這些問題,我們在谷燕和谷愛淩身上都沒有看到。
雖然很少提到父親,但看得出父親在谷愛淩心目中的形象是正面的,她一心想報考斯坦福,是因為爺爺也是斯坦福畢業的。
谷燕有自己的事業,陪伴女兒滑雪也有自己的興趣在裡面,并不是那種全身心奉獻給孩子失去自我的悲情母親。
從很多采訪中都能看出,谷燕對女兒能否成為世界冠軍、能否考上斯坦福并沒有多少執念,從沒有逼迫過女兒去拿第一,對教育盡心盡力卻又有種“但行其路,莫問前程”的灑脫。
是以我們看到的谷愛淩陽光、自信,心理健康程度超出普通人一大截。
有人說她一看就是從小不缺愛的樣子,我覺得這是對單親家庭的孩子最好的稱贊。
我們普通人又有幾個看上去就是從小不缺愛的樣子呢?
隻要解決了上面三個問題,單親家庭就可以發揮其特有的優勢了。
這個優勢就是:一人說了算,沒有“豬隊友”。
有網友開玩笑說,除了谷愛淩,還有奧巴馬、克林頓、馬斯克,這些人的共同點都是沒有父親,可見父親是娃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玩笑歸玩笑,不過倒是和我的一個觀點不謀而合,那就是:在家庭教育中,一個人發揮主導作用、沉浸式育兒就足夠了。
這個人是爹還是媽并不重要,一言九鼎最重要。
如果你是谷燕,發現孩子有滑雪天賦,那麼隻管培養就完事了。
沒有隊友在旁邊說“這得多燒錢啊”“容易受傷”“影響學習”“練不出來咋辦啊”......
不用跟隊友解釋、商量、掰扯,不用因為花錢看人臉色,也不用因為耽誤了家務事而感到抱歉。
相反,如果一個家庭中經常對教育問題産生沖突,總有人要提意見、拖後腿,效率就會非常低下。
沒完沒了的内耗,不僅會令教育失去方向,令孩子無所适從,還會傷害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甚至健康。
前陣子,有個朋友說自己身體出現了問題,讓我推薦幾款保健品。
再一問,竟然是被隊友氣的。
孩子學習不給力本來就讓人頭疼,結果隊友隻會說風涼話、幫倒忙,頻繁的争吵和長期的負面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身體就扛不住了。
而且我完全可以想象,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中,孩子有多煩躁和無助。
請注意,“豬隊友”不是專指爸爸,也有可能是媽媽。
我從來不認為媽媽理所當然就是承擔教育責任的那個,事實上很多爸爸在教育上的理念和能力都非常優秀,也對教育充滿熱情。
有很多知名育兒部落客都是爸爸,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其實在中國古代,父親才是負責教育的一方,因為我們有“子不教,父之過”這麼一說。
古代女性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男性在文化、見識、格局上都更有優勢,是以通常都是母親負責照顧生活,父親主導教育,從讀經識字到琴棋書畫,都是老父親一手操辦。
現代社會中,之是以教育的重任更多落到母親頭上,一方面是由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母親照顧幼小的孩子長大,在親密程度上有着天然優勢。
還有一點,那就是現代男性有了更多逃避教育責任的借口。
逃避就逃避吧,偏偏他們還要評頭論足,發号施令。
你對孩子嚴厲,他說應該耐心;
你對孩子溫柔,他說這是溺愛;
你在努力雞娃,他說差不多行了;
你終于打算佛系,他說你怎麼不管孩子;
孩子成績不行,他說你沒教好;
孩子成績不錯,他說看吧,都是我基因好......
圖檔來源:日劇《坡道上的家》
這樣的女性雖不多見,但也有。
我的一位朋友是公司高管,平時工作很忙,育兒的任務就交給了工作相對清閑且收入較少的老公。
我們常常聽她抱怨老公不會教育孩子,不懂先進的育兒理念。
本來她在家和孩子的相處時間有限,對孩子的成長不甚了解,卻又喜歡外行指導内行,無視真正陪伴孩子的人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後果可想而知。
在她的強勢批評和指揮下,原本盡心盡力的男人開始消極怠工,熊孩子見有空子可鑽也開始自我放飛,家庭教育變得一團糟。
比起單親家庭一個人說了算,親力親為将教育目标推行到底的幹淨利索、簡單高效,這種内讧不斷的雙親家庭才更讓人感到可惜。
我不是鼓吹單親家庭更好,更不是慫恿大家離婚,幹掉“豬隊友”。
畢竟前面說過,單親家庭會帶來三個很難解決的問題,需要家長以極高的能力和素質去面對。
但是無論在哪種家庭中,有一人主導教育就足夠了,誰也不需要“豬隊友”。
那麼,現存的“豬隊友”怎麼辦呢?
建議搶救一下,變廢為寶。
第一個關鍵詞是“分工”。
婚姻關系中有條鐵律,就是分工越細、越明确,争吵與糾紛越少。
要是都想靠對方自覺,多半最後沒有好結局。
誰來主導教育?誰來打配合?雙方如何合作?這些問題最好都經過雙方探讨,根據家庭實際情況來決定。
比如在我家,隊友工作忙、出差頻繁,而且是一個大直男,常常對着孩子撓頭,是以主導育兒的任務很自然就落在了我身上。
我喜歡讀書,對教育很感興趣,可以說是正中下懷。
這就很好辦了,孩子的事聽我的就行,隊友隻需要出錢,以及盡量和我共同陪伴孩子。
“一媽專政”和“金主爸爸”的組合實踐下來沖突很少,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
我有個閨蜜情況恰好相反,她工作忙碌且脾氣耿直,常常在教育孩子時一開口就踩坑,容易幫倒忙。
而她的隊友在教育系統工作,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基礎深厚,對孩子的教育很有自己的一套。
那麼他們家就是“一爸專政”和“打雜媽媽”的組合,效果也相當不錯。
也有更複雜的家庭情況。
我有位朋友,夫妻雙方工作都很忙,孩子學齡前基本是老人在帶,一直到孩子上學,媽媽才接過了主導教育的工作。
我猜測谷愛淩家也是類似,小時候主要由外婆照顧,随着年齡增長媽媽谷燕的參與度越來越高,最後媽媽成為教育主力,外婆退居二線。
第二個關鍵詞是“磨合”。
即使有了明确的分工,磨合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欲,而育兒這件事本身就沒有标準答案。
即使父母雙方都是育兒專家,在同一個問題上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不信你看看市面上的育兒書,觀點對立的很多。
是以雙方一定要達成共識,誰主導,誰說話,誰配合,誰閉嘴。
作為主導的一方,既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以行動服人,也需要及時和隊友溝通,交流自己的目标和方法。
在我們家,大麥和小米從小到大的生活起居都由我負責,從身體到心理,我都是最了解她們的人,隻要她們出現任何問題,我都能立刻找到解決方案。
平時我和隊友每天睡前都會聊孩子,聊她們最近的表現以及我的育兒思路。
是以隊友對我很了解也很放心,配合得也很積極。
孩子有時候想鑽空子,纏着爸爸想要買這買那,或者忽悠爸爸打開手機權限,隊友一律回答“去問媽媽,媽媽說可以就可以”。
當雙方配合得滴水不漏時,孩子的好習慣就很容易培養,學習和生活也會更有規律。
比起隊友之間的配合,與老人配合難度更大。
經常有朋友跟我抱怨老人帶孩子的種種問題,生活習慣不好、看太多電視、過于嬌慣等等。
有時候,我們和自己的父母也沖突重重,更别說和公婆了。
對此我通常隻有一句話:你行你上。
如果你想成為教育的主導者,那就要有與之相應的辛勤付出,最多隻能把簡單的家務和接送工作交給老人,而且要知道老人幫忙不是理所當然的,要記得感恩。
如果你忙于工作或者樂得清閑,将教育主導權拱手相讓,那就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你要做的是全力配合,而不是批判。
谷愛淩的身後是媽媽和外婆,如果沒有這兩個人的完美合作,她也很難獲得今天的成就。
馮國珍的育兒理念,讓如今很多高學曆父母都汗顔。
在視訊采訪中外婆說起了一個小插曲。
谷愛淩小時候學鋼琴學到一半不想學了,覺得沒意思,外婆就手把手教她彈一句唱一句,重新激發了她對鋼琴的興趣。
毫無疑問,馮國珍和谷燕在理念上是高度一緻的:不逼迫孩子,溫柔地堅持。
但是要說這麼多年母女倆毫無分歧和沖突,也是不可能的。
谷愛淩從小由外婆帶大,随着年齡的增長,教育的主導權轉移到媽媽手裡,這個過渡也絕不簡單。
退居二線的外婆要控制住自己的表達欲,很難;取得主導權的媽媽一邊要學習老人的經驗,一邊要推行自己的計劃,同時還要平衡孩子的感受,更難。
谷燕的好友Yolanda接受采訪時說:
我很少全心全意佩服一個人,但我真的非常欽佩谷燕。
周圍的朋友都知道,她第一眼就會找你的優點,讓他人感覺到自己很好。這是她對待他人的方式,也是她對待女兒的方式——純粹的愛、關心和尊重,沒有任何挑剔。
我想,這應該也是她對待外婆的方式,或許也是外婆對待她的方式。
這對超高情商的母女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内耗,成為了最親密的戰友,合力把下一代推上了人生巅峰。
第三個關鍵詞是“尊重”。
在家庭教育中,無論誰是主導方,誰是配合方,都是平等合作的關系,而不是駕馭和被駕馭的關系。
在孩子面前表達對隊友的尊重,為他們樹立起一個偶像,對教育大有裨益。
在谷愛淩的成長中,你看不出任何家庭成員對其他人有指責和貶低。
外婆是偶像,媽媽是偶像,爸爸是偶像,爺爺也是偶像。
這僅僅是因為他們擁有高學曆嗎?我認識的高學曆家庭很多,如此和諧的卻很少。
原因很簡單,人無完人,你看到的全是優點,那就是偶像,你看到的全是缺點,那就是垃圾。
如果可以把親人的優點全部放大,那麼孩子就有了家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向他們學習的動力。
谷愛淩或許和爺爺并不親,但知道爺爺是斯坦福的,自己也要考斯坦福,這就足夠了!
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學習一下谷燕的智慧。
隊友們也許帶娃不在行,但他們術業有專攻,有自己擅長的領域。
實不相瞞,我就經常制造機會,讓隊友給孩子們講講投資理财、金融證券方面的常識,有時候也會假裝自己數學不好,讓隊友發揮理工男的特長去給她們講數學和程式設計。
朋友圈裡也有一些機智的老母親,時不時讓“科學家爸爸”出馬,給孩子做個科普講座,既分擔了育兒工作,增進了親子感情,還給孩子樹立起爸爸的高大形象,在他們心裡種下了理想的種子。
當你真正做到了這些,就會發現“豬隊友”不見了,喜提戰略合作夥伴一位。
我們的孩子也許注定成為不了谷愛淩,但有了這樣的成長環境,相信他們也不會差到哪去。
谷愛淩的樂觀自信、上進自律,還有那種“一看從小就不缺愛”的樣子,都是教育可以抵達的彼岸。
如果說谷燕創造了單親家庭的奇迹,我們也可以創造1+1大于2的奇迹。
作者:無才姐,才華有限而熱情無限,資深留德華,淡定倆娃媽,用有趣的靈魂,抵禦育兒路上的雞飛狗跳;透過公共議題,發出冷靜、邏輯、高效的聲音;穿越衆生喧嘩,守護溫暖與愛,公衆号:女子無才便留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