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在家和孩子玩的,最好的互動遊戲!)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在家和孩子玩的,最好的互動遊戲!)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在家和孩子玩的,最好的互動遊戲!)

寶寶出生後,身體機能是一個逐漸發育完善的過程,其中寶寶說話的早晚是家長們普遍關心的事。有不少家長覺得說話晚正常,甚至有人說越晚越聰明。

真的是這樣的嗎?

聽聽專家怎麼說!

孩子智力發育正常标準

1個月:會開始微笑。

2個月:俯卧扶起時能擡頭,會對人微笑,會注視人的面容以及玩具,眼、頭會随着光轉動。

3個月:仰卧扶起時頭不下垂,能認識奶瓶,能向發出聲音的地方轉頭。

4個月:坐位擡頭會自由轉動,開始能用手握東西,能發出咿晤的聲音,能抓面前的東西。

6個月:能翻身,扶持腋下能站、能跳,能用幾個手指握物,并能伸手抓東西,聽到呼喚時有反應。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在家和孩子玩的,最好的互動遊戲!)

9個月:能坐穩,能爬,能認出親人和陌生人。

12個月:能站立,扶床沿或攙着手能跨步,會用拇指、食指揀小球,能放下手中東西。

15個月:會獨走,從坐位站起,能指出自己的眼、鼻等,能用姿勢表示要大、小便,能聽懂一些日常用語。

18個月:能爬台階,扶着欄杆上樓梯,會用鑰匙,會翻書,能認識圖中的部分東西。

24個月:會跑,扶着欄杆下樓,能站着踢球,會說5個字的短句,會戴帽子、提好褲子,白天能控制大、小便。

如何判斷孩子智力發育落後?

■不會笑。正常的寶寶2個月會笑,4個月可被逗得大聲發笑,而智力低下的寶寶,一般不會笑,或隻會無目的的傻笑。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6個月後仍不能注意到大人在和他講話,對周圍的人和物注意力差,目光呆滞。

■喂養困難。給6~8個月的寶寶喂米飯、饅頭等固體食物時,常出現惡心和嘔吐,咀嚼能力差,經常有嗆咳的現象。

■動作發育遲緩。4個月仍不能擡頭,10個月仍不會獨坐,12個月後不會用手指捏東西;不能站立和走路,隻能坐着或躺着;開始走路時,兩腳仍到處亂踢;走路左右搖擺、扭曲,步伐不穩、關節僵硬;手不能拿物,上肢難以伸展,往往合并有軀體或肢體畸形等。

■語言發育遲。1歲後,仍不能有目的的發音,有時可有無目的的亂叫。

此外還有受刺激後不會立即啼哭,而要隔一會,或反複刺激後才能啼哭。哭的聲音與正常寶寶不同,常出現刺耳的尖叫,或哭聲無力。對周圍的任何環境都缺乏興趣,注意力不集中,對玩具的興趣也很短暫。清醒時伸舌、流涎,甚至延續至2~3歲。不能辨識親人和陌生人。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在家和孩子玩的,最好的互動遊戲!)

孩子語言發育程序

1個月以内:可以一些喉音,之後慢慢出現簡單的輔音、元音。

8個月左右:就能很好的發出唇音,如爸爸、媽媽、哒哒等。

1歲左右:會出現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10個月到1歲2個月之間會出現較多語音的句子但成人不能聽懂,常常以自言自語的方式出現。1歲半左右語量開始明顯增多。

2歲左右:言語中可出現300個詞,2歲半左右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

什麼原因導緻語言發育遲緩?

生理因素。如果寶寶聽力有問題或發音器官不正常,會導緻無法正常發音,例如舌系帶過短、唇裂、腭裂等。

心理因素。如果寶寶得了孤獨症,或者是智力低下,也可能不會說話。

家庭因素。大多數寶寶不肯說話是家庭環境造成的。有些父母經常把寶寶不會說的話挂在嘴邊,久而久之,寶寶習慣了聽,就不願開口了。一些家庭包辦過多,家人太勤快,在寶寶沒有完全表達出意願的時候,家長已經按照自己的意識幫助寶寶表達,讓寶寶失去了很多主動表達的機會。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在家和孩子玩的,最好的互動遊戲!)

也有極少數家長,強迫寶寶說話或把寶寶發音不準當笑料,不經意間傷害了寶寶的自尊心,于是變得不肯開口。另外,寶寶出生後一直聽着方言長大,周圍的成人國語說得不标準,孩子學國語可能會有發音不準的現象。

如何判斷寶寶語言發育遲緩?

1、嬰兒時期的寶寶,不會咕咕地發聲,或是不能自言自語地嘟囔。

2、12個月還不能注視說話的人。

3、1歲左右的寶寶,不能根據訓示做出動作。比如當你說“指指你的腳”,他仍沒有反應。

4、18個月的寶寶掌握的詞彙不到50個。

5、2歲的寶寶不能使用兩個連續的詞。

6、4歲時還不能了解你說的話。

如果遇到上面的問題,應盡早帶寶寶就醫。

家長通過什麼方法引導孩子說話?

1、和寶寶說話時語言要簡潔,語速要慢,重點突出。

2、表情、動作誇張有趣

3、家長多做示範,可以用實物、圖檔、動作、表情、文字來引導寶寶說話。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在家和孩子玩的,最好的互動遊戲!)

4、不要對寶寶做消極暗示,尤其當着陌生人不要說“我的寶寶不愛說話”等,那樣寶寶更加不會開口。

寶寶有缺點錯誤,不要當着陌生人指出,應尊重寶寶。多表揚、給寶寶信心,鼓勵多說話,多做積極的暗示。

5、随時随地訓練語言能力。當寶寶注視一個物品、參加某個活動、玩遊戲、聽音樂等等都是訓練說話的好機會,告訴寶寶“爺爺在過馬路、奶奶在澆花、這輛汽車開得好快”等等。

6、和寶寶一起讀書。每天固定一個時間,

對小一點的寶寶,家長可以重複書中反複出現的詞語,對大一點的寶寶可以複述書裡的一句話,再大點的寶寶可以讓他複述書裡的故事,以此來練習寶寶傾聽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這個時間不用太長,每天十幾分鐘即可,但是一定要堅持。

7、讓寶寶多接觸小夥伴,培養與小夥伴說話的願望。

8、在寶寶說話時,家長不要打岔,讓他自己把話說完。

9、給寶寶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在家裡,爸爸媽媽盡量多講話,讓寶寶聆聽别人是怎樣表達的,要知道,寶寶的進步都是靠模仿和學習的。

這些話是真的嗎?

傳言一

貴人語遲,說話晚是聰明的表現

這是誤導家長的謠言。

家長不能被“貴人語遲”這樣的話蒙蔽,如果孩子出現了語言發育落後,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傳言二

男孩說話就是比女生晚,不用在意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在家和孩子玩的,最好的互動遊戲!)

這是不科學的。

男孩、女孩沒有明顯差異,都應遵循生長規律。

傳言三

說話晚說明智力有問題,長大後會弱智

孩子的智力發育是在6歲以後定型,6歲以前還是有很多潛能可以發掘。

傳言四

多看益智類電視節目能提高智商

再益智的節目也隻是畫面的單線傳遞,遠遠比不上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

當家長和孩子一起玩益智類的玩具、做遊戲時,孩子有視覺、聽覺的刺激,有動手、動腦、動嘴的鍛煉,還有父母的陪伴,這才是最好的提升孩子智力的方法。

傳言五

聰明主要看右腦,積極開發右腦才能激發創造力

這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但從醫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的左腦、右腦發育平衡才是完整的。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在家和孩子玩的,最好的互動遊戲!)

人的左腦主要是跟語言、邏輯思維等功能有關,而右腦更多是與人的情感、記憶等方面的功能相關。如果一個孩子右腦過度發達,而左腦不發達,可能會出現多動症等情況。如果左腦過度發育,右腦發育不夠,就可能會出現自閉方面的問題。

是以在大腦功能發育上,不能有所偏頗。左右大腦平衡發育的孩子,才能是一個既可以冷靜思考又熱愛生活、情感充沛的人。

在家和孩子玩的,最好的互動遊戲!

2,3歲的孩子,正是特别需要大人陪着玩的年齡,并且還得陪着玩好,玩的有意思。孩子通過遊戲獲得快樂,如果遊戲設計的好,還能讓孩子獲得自信、獨立、堅持,大人還不累,那就更好了。那怎麼陪孩子玩耍呢?尤其是在現在,天天在家裡,天天和孩子玩,幾乎沒有啥有新意的遊戲的時候?當然是看遊戲力工作室的這篇文章,裡面好多在家玩的遊戲。我和我家開心試了試,哈哈,裡面的遊戲,孩子竟然都喜歡!!!!今天正好周日,别看科普了,家長陪孩子玩起來吧。另外,你還有哪些好玩的遊戲,分享出來吧。一控制大人的遊戲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裡,孩子總是不得不聽從大人的指揮和安排。但每個孩子又天生就具備主動探索,發展獨立意志的本能。很多情況下,親子沖突的核心其實就是争奪控制權——到底誰說了算?我們當然希望孩子成長為自信,有獨立意志和自我主張的人,那麼,不妨在遊戲中把掌控權交給孩子,讓他充分體驗“我說了算”的感受。這類“控制大人”的遊戲的關鍵就是大人“聽話”。假如在聽話的同時還能放下架子,做出滑稽笨拙的樣子,孩子就更開心啦!1.為盲人指路遊戲很簡單,一個人扮演盲人,一個人扮演指路人。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很願意扮演指路人,指揮大人在房間裡左轉右轉,向前或者後退。大人動作笨拙,可能撞到頭或踩到狗屎;也會“摸石頭過河”,居然摸到孩子的臭腳,或者圓溜溜的孩子的頭;甚至還會不小心被“指路人”拌倒,抱着“指路人”滾幾圈 。劇情反轉有時候孩子也會願意扮演盲人,通常是很有主見,不聽話的盲人。他們完全忽視指路人的指令,橫沖直撞,以另一種方式感受掌控的力量和“反抗”的樂趣。

2.巫婆“變變變”孩子做巫婆(或者魔法師),可以用他喜歡的東西把自己裝扮起來,也可以手握魔杖。巫婆發出指令:“變成青蛙!”大人就變成了青蛙,“呱呱”地叫着在屋裡蹦來蹦去。變成小狗,大人就“汪汪汪”叫不停;變成小兔子,大人可以摟着孩子一起蹦蹦跳跳;變成小鴨子,就搖搖晃晃的走路……二在家就能玩的打鬧遊戲1.手腳大作戰早上起床換衣服期間,寶貝剛好仰卧躺着,雙腳擡起,我就用我的雙手分别與他的腳掌相對,貼住。然後我大喊着說:“準備好了嗎?我們來決鬥吧!”“決鬥”開始:我用手推他的腳,他的腳一前一後像踩腳踏車一樣蹬我的手。我們既要各自用力,又好配合一定的節奏,有點又合作又對抗的感覺,孩子覺得特别有意思。我一會兒大聲宣揚:“看我的大力神掌!”一會兒叫嚣“再有三秒鐘,我就打敗你了!”但是,一陣激烈的戰鬥之後,我還是“體力不支”,頹然倒在一旁,動彈不得。寶貝哈哈大笑,還爬過來看我的狀況。見我爬不起來,他還得意地撓我腳心,或者用臭襪子熏我。我越是“氣急敗壞”地大叫,他越發高興。

3.肚子碰碰車我和寶寶各自枕頭或者毛絨玩具塞到衣服裡,塞成“大腹便便”的樣子。然後,我們各站在房間的一頭。我喊“預備!”,我們就開始跺腳,嘴裡發出引擎啟動的聲音,做準備沖刺狀。喊“開始!”的時候,就面對面往前沖,肚子和肚子撞在一起,還互相頂,最後總是我被撞得四仰八叉地倒下。安全注意:要在開闊的空間玩,注意周圍不要有尖銳物。能在地毯或厚墊子上玩最好。大人要事先取下眼鏡等物品。表演“摔倒”時要注意保護好自己。

三一家三口的歡樂遊戲

1.你抓不到我周末早上,難得大家都沒什麼安排,比較放松。女兒爬到床上,爸爸站在床邊,我假裝去抓她,孩子就往爸爸身上跳,爸爸順勢一把摟住她,我就抓不到她了。父女二人還很親密地抱在一起,故意“氣我”。我假裝生氣,轉身要走,女兒就又跳回床上,喊着“來抓我呀!抓到我,我也親親你呀。”我立刻回來抓她,她又跳到爸爸身上。這個小遊戲玩了十分鐘,一家人都很開心。媽媽感言:平常都忙,尤其是爸爸,總是很晚回家。這個無意中發現的小遊戲,既讓爸爸和女兒有了親密聯結的機會,又充滿好玩的小對抗。不用花多長時間,就給全家人都“充了電”。

2.爸爸牌手機兒子玩着玩着突然說要看手機。我說;“好啊。”把爸爸拉過來,說:“你看,今天我們試試這個超級巨型無敵多功能大手機。”(兒子最近特别喜歡給各種東西取長長的無厘頭名字。)兒子一時有點懵,我說:“看,我先示範一下。”我輕輕拍拍爸爸的頭,爸爸就發出一段叽裡呱啦的音樂,并宣布:“已開機。”我按了按鼻子,指令到:“進入跳舞模式。”爸爸就手舞足蹈亂跳一通。兒子笑着說:“跳得難看死了。”我說:“那你來試試,再按鼻子就可以關機。”兒子模仿我的樣子,按了一下爸爸的鼻子。爸爸立刻不動了,但是嘴還大張着,特别滑稽。就這樣,我們一會兒開機,一會兒關機,一會兒唱歌模式,一會兒跳舞模式,還發明了拉拉耳朵就調整音量,拍拍肚子就進入“放屁模式”……玩得不亦樂乎。後來我看爸爸有點煩了,就說:“啊呀,手機快沒電了,得充充電吧。”兒子問我怎麼充電,我說你:“你用力抱住爸爸,再親親他,就充電了。”得到兒子的吻,爸爸滿足極了。孩子不會玩怎麼辦?對沒玩過的遊戲,孩子可能一時摸不着頭腦。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爸爸媽媽先玩起來,孩子一看就明白了。3.夾娃娃機小家夥最近迷夾娃娃機。下雨出不了門,爸爸就變身成一台真人版“娃娃機”。孩子把她的娃娃們拿出來,在餐桌上擺好。爸爸站在一旁,伸出一隻手做夾子,另一隻手做投币口。孩子把一個硬币放進“投币口”,“娃娃機”就“吱吱嘎嘎”地晃動起來。孩子釋出指令,控制“夾子”左右上下移動,把娃娃夾起來。玩了一會兒,我就沖小家夥偷偷擠眼睛。他會意,開始搗亂:要麼不停地指令“爸爸夾子”往前伸,要麼會兒往左一會往右,弄的“爸爸夾子”無所适從。後來,家夥居然在爸爸的鼓動下,操縱“爸爸夾子”來夾媽媽。我狼狽逃竄,一家人哈哈大笑。

四家有兩寶一起玩

1.碰碰車我和爸爸當碰碰車,哥哥妹妹就是小司機,我背着哥哥,爸爸抱着妹妹。第一次玩,不敢太激烈。我和爸爸都很小心的保護兩個孩子,基本上是我和爸爸的胳膊、肩膀、臀部相撞。兩個孩子很開心,不停地大喊:“沖啊!”,或者指令我們往左往右,進攻後退。我們也配合地一會兒正面相撞,一會兒迂回躲避,還發出各種聲音。準備結束了,兄妹倆還意猶未盡。于是交換“小司機”,我抱着妹妹,哥哥趴在爸爸背上, 再來一輪。看着兩娃樂哈哈,我和孩子爹一天的疲憊都消失啦。

2.孵蛋遊戲今天和姐弟倆玩的是“孵蛋遊戲”。我是老母雞,“啵——啵”兩聲,下了兩個蛋,一個大雞蛋(姐姐),一個小雞蛋(弟弟)。我用包被裹着弟弟,姐姐自己拿了一張毯子把自己蓋住。還沒開始孵蛋,小雞蛋就要掙紮着出來了,心急要媽媽抱抱!孵出的小雞真可愛呢,我緊緊抱着他,再親一口,弟弟就咯咯笑起來了。大雞蛋呢,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四天過去了……怎麼還不出來呢?我輕輕的掀開毯子,準備看看是什麼情況?突然,大雞蛋“哇嗚”一聲,自己鑽出來了,把老母雞吓了一跳,路都走不穩了,歪歪扭扭的倒在床上。姐姐的惡作劇成功,自己在哈哈笑個不停,弟弟也跟着樂。我們還玩過孵一個“巨型蛋”——用毯子把姐弟倆一起蓋住。兩個孩子一起擠在毯子下面,特别開心。我說:“我的寶貝雞蛋啊,媽媽抱一抱,親一親,快快變成小雞吧!”雞蛋動了一下,看來小雞要破殼而出咯,弟弟先鑽出來了,看到媽媽樂呵呵的笑了,接着姐姐鑽出來了,還興奮地說“媽媽,我們是雙胞胎小雞!”這個孵蛋遊戲還可以有各種版本,我們孵出過毛毛蟲,孵出過小貓咪,還孵出恐龍和小仙子……哈哈哈,厲害了我的蛋!

3.魔鬼城堡找一個房間的門口,或者略窄的通道口作為城堡的入口,大人扮演魔鬼,坐在入口處守着自己的城堡。大人誇張地表現自己的厲害,宣稱堅決不會讓任何人從入口通過。然後大人用各種方法來“守”入口。比如,坐在闆凳上,擡起腿搭在門的另一邊。孩子就會想辦法從腿下面爬過去,或者從腿上面跨過去,進入城堡,在裡面嘲笑魔鬼。遊戲更新:可以借鑒電子遊戲中關卡的樣子,大人展開手臂擋住入口,手臂按一定節奏展開,縮回,孩子需要看準時機,在手臂縮回時穿過入口。根據孩子的能力調整通過的難度,“魔鬼”甚至可以打盹兒,讓孩子借機通過。孩子通過之後,“魔鬼”要做出誇張的懊惱和不可思議的表情,可以假裝兇狠地宣稱“下一次絕對能守住!”或者“再來一次,誰也不可能通過!”。如果孩子願意,也可以讓孩子來當魔鬼,那麼大人就成了笨笨的,怎麼也無法通過入口的“小可憐”。你還可以……玩得很順利之後,“魔鬼”可以在孩子通過入口時摟住他,用力抱抱,或者親一下,再放孩子過去。或者把“抱一下”,“親一口”作為“通關秘籍“。這也是增強與孩子的親密感的好機會。4.垃圾大王用廢報紙揉一些報紙球。家裡人分成兩撥,在家裡找一個相對開闊的地方,分出各自“領地”。可以畫線,或者拉一根繩子作為分界線。喊“開始!”之後,雙方都用力往對方地盤扔報紙球,最後報紙球少的一方獲勝。

本文來源:湖南省兒童醫院

責任編輯:李小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