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童年是決定他一生的,決定命運的最好時機就是童年。弗洛伊德也說所有的陰影都來自童年的傷害,我雖不完全贊同,但這确實是要作為一個很大的警示,來指導我怎樣做母親。
每個女人都是第一次做母親(二胎除外),誰都沒有經驗,除了借鑒上輩人或者同齡人交流,似乎隻有照書養了。我的做法是:我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可我能觀察到什麼是不好的。
比如經常性大聲地呵斥、一次次的重複啰嗦、毫無原則地溺愛、除了成績其他很少關注、遇到一點點事情就咋咋呼呼、自己碌碌無為不求上進卻對孩子極其苛責……

一
無論多累,别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勞累了一天回家,看到的是家長無趣的一張臉,聽到的是唠唠叨叨、怨天怨地的牢騷和責怪,以及指令式的“快點吃,吃了馬上去做作業。成績那麼差,還不知道認真!你什麼時候可以讓我省點心啊!我這麼辛苦,上班累得要死,還不是為了你!你呢,還給我添堵!人家某某某成績多好呀……”
換了是你,這個家是你每天放學後就想要立即回去的地方嗎?這個家是你傷心委屈、蒼白無力時想要依靠的港灣嗎?這樣的父母,你會毫不猶豫地撲向他們的懷抱嗎?
我當然知道家長一天工作的勞累,我自己就常在一天的工作後累得話也不想說,我們的勞累除了自我謀生,更是想要給孩子創造較好的生活條件。可是如果我們的勞累成為我們刺向孩子的利劍,我們就不再是孩子的親人,而是孩子的敵人。
當你向孩子祥林嫂一般唠叨自己的辛苦,孩子心裡想的是:我又不要你這麼辛苦,我又不是你的垃圾桶,我不要你這樣的父母。
二
除了唠叨,請找到其他的溝通途徑
當一個人用尖利刻薄的聲音在你耳邊每天不停地唠叨時,你的感受如何?要瘋了。然後呢?就算她說得再有理,你也是聽不進去了,對嗎?
孩子更是如此,當他發現你總是不停地唠叨,那麼你說的第一遍第二遍他就不需要聽了,他知道你會說第三遍第四遍的,時間長了就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每句話說一遍就好,如果孩子沒有聽進去,吃了虧,那就長了記性,下次就會認真聽你說話。
家長說話别過速,口齒清晰、正常語速,把要說的表達清晰,就可以了。如果實在是重要事情,不放心,那就寫在紙條上。
三
請相信學校、相信老師的良苦用心
記得兒子讀高中的時候,有一次被老師看到在晚自習上講小話,他的班主任依照學校規定立即做出停止上晚自習三天的處分,并要求寫出檢讨書和家長簽字。
我在兒子的檢讨書上簽了字,讓他驚訝的是我同時給了他我寫的檢讨書,我誠懇地向學校和老師緻歉,因為兒子給大家添麻煩了。
兒子很吃驚,我告訴他:“任何人都要遵守規則,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不能做。不給别人添麻煩是做人重要法則。”之後再也沒有發生他晚自習違規情況。
我是一個老師,我清晰地了解每一個老師的用心良苦。學生的進步退步左右着我們這些老師每天的心情。面對學生,雖然知道不是我們自己的孩子,但是日日相處,不由自主就入戲很深,做了孩子的父母。看到學生點滴進步,我們樂得笑開花;看到學生不思進取,我們恨鐵不成鋼。你若是隐身人站在老師們的身邊,你會看到老師們是多麼傻的人:為了一群别人家的孩子喜怒哀樂。
請了解我們的用心良苦:在教育上,必須要嚴慈相濟,獎勵和懲罰,缺一不可。那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是有韌勁的人。一味表揚,一旦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會不堪一擊;一味懲罰,孩子沒有自信,容易自暴自棄。請相信老師一直在尋找最佳的表揚和批評的時機。這是一個老師的專業性。
“老師,我們家孩子國小國文就最差,現在讀國中了,你能不能給他補補課?”
“老師,孩子讀書不認真,我們說話他不聽,怎麼辦?”
“老師,你是第一年工作嗎?你HOLD住學生嗎?”
“老師,孩子視力度數增加了,你可以讓他坐到前面嗎?”
……
家長的焦慮之心很有可能綁架了學校和老師。這樣的學校、這樣的老師,會越來越不自信。就像一個孩子在做作業,家長在邊上指手畫腳、厲聲呵斥,孩子變得無所适從、越來越不自信,是一樣的道理。
親愛的家長,請相信學校和老師的用心良苦,彼此真誠,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永遠不要用惡意揣測學校和老師,請相信老師和您一樣愛着您的孩子,甚至比您關注更多。
20多年來,我從兒子的成長中研究對學生的教育;從學生的成長中研究對兒子的教育。
一個家庭擁有一個情緒平和的母親,是孩子之幸。
親愛的家長,當你焦慮的時候,擡頭看看日月吧,天地之間,有樹有花有草,有豔麗有素淡,有盛放,有含苞。
日月之愛,默默陪伴,靜靜等待。
正因如此,寸草心也報三春晖。
孩子不是為了完成父母的理想
我自己也曾經是一位為孩子設計“完美計劃”的母親,在“計劃”中,我和孩子都身心俱疲,而且親子關系受到了不好的影響。
我小時候酷愛音樂,因為家境問題,十幾歲才開始學彈琴,心裡總是有些遺憾。我自己有了孩子,很希望她從小就接受良好的音樂教育。而我女兒恰恰不喜歡彈琴。我記得,在她差不多5歲的時候開始彈琴,但每次彈琴都在我的威逼利誘下,仿佛“上刑”一般,那架鋼琴也成了漂亮的“刑具”。直到有一天,她老爸說:“實在看不下去了,别讓孩子受罪了。”我女兒聽到這句話,“噌”地從鋼琴凳上跳下來,像被“特赦”了一樣,從此見着鋼琴都遠遠地繞着走。
這件事,讓我也重新思考: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完成父母的理想。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他自己要走的路,不是父母所能設計和把握的。
說來也奇怪,我女兒到了四年級,有一天對我說:“媽媽,我要學鋼琴。”我說,可以,但這一次要堅持到底。從四年級到現在,她每天都堅持練琴……
避免培養完美主義者
很多父母煞費苦心地為孩子規劃最完美的人生,他們以為隻有這樣,孩子才會少走彎路,才會更幸福。但實際上這隻是一廂情願的幻想。如果我們的孩子有勇氣選擇自己想走的路,并在其中經曆順境、逆境、成功、失敗,挖掘自己的潛能,始終追求真理,我想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為孩子制定“完美計劃”的父母,我要特别誠懇地告訴您,我們要避免培養完美主義者。
“完美計劃”中的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需要表現良好,才能被人接納”“成績必須名列前茅父母才會愛我”“在比賽中,我必須赢,不能輸!”有一種價值觀認為“我的價值=我的表現+别人對我的評價”。我們可能認為這個等式沒有什麼問題,甚至一直以來就是這樣被教導的。但實際上,在這樣的等式中,孩子會錯誤地認為:愛是需要用好行為換取的。偶爾,我們會用完美主義來贊美别人,事實上,完美主義是一個桎梏。
“完美計劃”中的孩子大多數害怕失敗。因為在“完美計劃”中,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如果孩子不能上好的幼稚園可能就不會有好的人生”——這是“完美計劃”中的邏輯。你希望你的孩子喜愛冒險,還是活得保險一點兒好呢?我想說,要允許孩子失敗,在他考試失敗,輸掉比賽的時候告訴他你愛他。要讓孩子知道,你愛他(她),是因為你是他的爸爸媽媽,是因為每個寶貝都是上天給我們最特别的禮物,而不是因為他的好行為。
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思考父母的角色是什麼?我想父母是“管家”而不是“老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不是父母的私人财産,也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我相信老天給每個孩子以不同的天賦,父母的使命之一,是幫助孩子發現他的天賦,然後發揮他的天賦,找到他的人生位置。
曾經有一位朋友說,現在的家長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上大學,随後,她問我:“你能接受你的孩子不讀大學嗎?”我想了想,說,我可以接受。如果我的孩子想去學園藝,我不會強迫她去做軟體工程師;如果我的女兒告訴我她想當裁縫,我也不會去強迫她學金融……
有一天,大概在我女兒五年級的時候,她說,她的理想是做一名國小心理老師,去幫助更多的孩子。我告訴她,這是一個美好的理想。随後我發現她真的很喜歡比她小很多的孩子,她常常帶着一群七八歲的孩子玩,随手畫一幅畫,用剪刀一剪,就成了一幅拼圖,小孩子們玩得開心極了。或許她的理想還會改變,但她有自己的理想,這很關鍵,我告訴她,一切美好的理想,媽媽都會支援。
我想,父母的另一個使命,就是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家長不要以為隻有哈利·波特和柯南,才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不要認為一定要有很大的成就,才能成為英雄。我想在這裡,介紹一個英雄的新定義:“英雄就是任何一位具備同情心,品格優良,言行如一,誠實正直,并且以身作則的父親或母親”(選自《六A的力量》)。也就是說,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在言行中,踐行自己的價值觀。通常孩子更會在意你怎樣做,而不是怎樣說。如果你告訴孩子,你很愛他,卻從來沒有時間陪他,那麼孩子恐怕感受不到你的愛;如果你邊打麻将,邊告訴孩子:“學習要勤奮”。我想那隻是一個笑話。
我常常在晚上端詳睡夢中的女兒,回想起她小時候被抱在懷裡的樣子,而現在她已經是十幾歲的大姑娘了。有時,我還會想到我曾經以愛的名義對她的傷害,除了愧疚,還有感恩,因為我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和我沒有迷失在自己的“完美計劃”中。
最後,我想說,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沒有“完美的計劃”,卻有“永遠的期待”。那份永遠的期待,就是教導孩子成為一位擁有優秀品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