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太膽小了,膽小隻是表面,背後是“習得無助行為”

兒子膽子太小,總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也從不主動結交新的朋友,更不用說參加學校大大小小的比賽了,擔心兒子将來适應不了社會,怎麼辦?

其實孩子膽小本質上是心理學上的“習得無助行為”,“膽小”的背後實際上是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擔心自己在同伴、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而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也叫“習得無助行為”。

孩子太膽小了,膽小隻是表面,背後是“習得無助行為”

孩子的膽小可能是父母造成的,思考一下,你是否常有以下行為:

1. 你在向孩子傳遞恐懼資訊嗎?

孩子出現稍微危險一點的行為,家長就大呼小叫,表現得十分惶恐,那麼孩子透過家長的言語、眼神與動作,看到的便滿是恐懼,他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

2.你在變相地暗示孩子膽小嗎?

媽媽帶着“膽小”的孩子外出,見到熟悉的鄰居,立刻鼓勵孩子叫“阿姨”。但是,小家夥一點都不配合,不僅不打招呼,反而将小臉埋在媽媽懷裡,采取避而不見的方式回避對方,或者拽着媽媽的衣服,躲到媽媽背後,一副膽怯的模樣。在鼓勵孩子打招呼不成的情況下,媽媽尴尬地來上一句:“我們家孩子現在越來越膽小了,真拿他沒辦法。”于是,在這樣的暗示下,孩子認可了家長貼的标簽,真的變得越來越膽小了。而家長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給孩子的評價十分貼切,變得更焦慮了。于是,一個惡性循環形成了。

3.你在強化孩子的恐懼心理嗎?

孩子一膽小,家長便焦慮。家長一焦慮就會持續給孩子施壓,比如非要拉着他去跟人打招呼,或者不斷地給他講道理,甚至恐吓他:“如果你不叫人,我就……”孩子本來就怕!結果爸爸媽媽還這樣逼我,現在我更怕了。幹脆以後不要出門了吧!于是,這種持續施壓的方式反而成了強化孩子膽小的催化劑,帶來的是南轅北轍的結果。

孩子太膽小了,膽小隻是表面,背後是“習得無助行為”

想要孩子擺脫膽小的問題,首先需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完成自我成長,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發展得更好。

01 要改變過于挑剔孩子短處的做法。

要去觀察和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進步,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使他們重新體驗成功的樂趣,并重建自信。

02 要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碰到的困難和問題。

實際生活中,父母和老師很可能曾在不經意間對孩子說過類似“這麼簡單都不會,你真笨!”的話語,也在無意間否定了孩子的能力,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于是,為了保護自尊,他們學會了沉默:他不說,你就不知道他會不會,就不會說他笨了。

家長在撫育孩子時,對孩子的要求必須符合孩子心身發展的規律和實際能力,不能要求過高或操之過急。當孩子面臨着挫折或學業困難時,不要一味地批評、抱怨、貶低,而要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03 要改變孩子對失敗和成功的不正确認識。

在孩子面臨失敗時,不要動不動就責罵他“笨”,質疑他的能力,發現他們是屬于不夠努力或是學習方法不對的問題才是家長的任務。家長還可以在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中,利用各種執行個體,教育他們認識到,失敗和成功都是學習和訓練成果的一種标志,失敗隻是代表學習程度還不夠,隻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就會取得成功。

04 要加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

爸媽們可以與孩子共同體驗失敗,如與孩子真切地談談過去的失敗經曆與體會,或與他一起參加角逐活動,共享成功與失敗。同時可以訓練孩子“負重”,即讓孩子承擔一些有難度的任務,努力就能完成,可以得到肯定與贊揚,不努力就會失敗,就會受到批評和責罰。

孩子太膽小了,膽小隻是表面,背後是“習得無助行為”

最後,希望您的孩子可以勇敢飛翔。

--------------------------------------------------------------------------------------------------------------

我是晨曦,歡迎關注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