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爺爺奶奶不是孩子成長的“絆腳石”,父母這樣與爺爺奶奶“合作”

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經常有可能有這樣子的情形,當我們因為某件事情和孩子鬧的僵持不下時,孩子的爺爺奶奶走到孩子身邊輕輕拍拍孩子的腦袋,孩子就會乖乖地跟爺爺奶奶走,不再理會我們了;當孩子犯錯,我們想教育懲罰孩子時,爺爺奶奶走到孩子身邊說:“他不過是小孩子······”這些“理由”讓父母很無語無奈。

爺爺奶奶不是孩子成長的“絆腳石”,父母這樣與爺爺奶奶“合作”

孩子為什麼更喜歡爺爺奶奶,相信家長都能給出答案:爺爺奶奶對孩子百般寵愛,什麼都由着孩子來,孩子跟老人能不親嗎?

隔代親确實是普遍的情況,但是很多時候,父母與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相差甚遠,由此會引發很多沖突,也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父母必須要承認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愛,以及隔代教育的好處:祖輩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經驗;祖輩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孩子;天倫之樂對保證老人健康和心态也有所裨益。

爺爺奶奶不是孩子成長的“絆腳石”,父母這樣與爺爺奶奶“合作”

不要因為與老人的某些“愛孩子”的行為不妥就排斥老人接觸孩子,我們可以溝通、可以合作。我們都更希望在愛的前提下,爺爺奶奶能配合父母一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我們可以這樣與爺爺奶奶合作:

第一,每周與孩子的爺爺奶奶溝通一次,雙方達成統一的教育标準。

想讓孩子的爺爺、奶奶參與到家庭教育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統一教育标準。

家長通常會苦惱:有爺爺奶奶在場,孩子就會任性妄為,一點規矩都不講,孩子爺爺奶奶護着孩子說:“孩子嘛還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 很多時候爺爺奶奶成為孩子的一塊擋箭牌,無視父母的權威與父母對着幹。

為了樹立父母的權威和更好地執行對孩子的教育,父母與孩子的爺爺奶奶需要随時保持溝通達成統一的教育标準。隻要你耐心地把話跟老人說透、說明白,讓老人知道你的這些标準是為了孩子以後長遠的發展,是為了孩子今後更加優秀,老人就能了解你,把你的教育标準貫徹到底了。

第二,告訴爺爺奶奶:對孩子的事情不要“全程服務”。

有些老人從清晨開始就為孩子提供洗臉、穿衣、喂飯、去學校接送的優質服務,到晚上孩子睡着才如釋重負。看着老人一把年紀為了孩子如此殚精竭慮,我們在感歎老人對孩子愛的同時也擔心孩子的成長,這樣伺候着這些“小王子”“小公主”,他們以後會是什麼樣子呢?

祖輩的愛雖濃厚,但對孩子成長而言,不是一件好事,是以作為家長在你決定讓孩子爺爺奶奶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時,就要告訴他們對孩子的事情不要全程服務,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幫忙,賦予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他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中變得獨立、自主、優秀。

第三,告訴爺爺奶奶:對孩子的錯誤,不要包庇護短。

很多時候老人連狀況都沒有搞明白,就開始不斷給孩子開脫,老人帶孩子會犯的最大一個毛病:就是護短。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老人都會把孩子護在懷裡替孩子開脫,孩子還小不懂事沒什麼大不了。當孩子和别人發生争執,老人就會不問緣由包庇自己的孫子。

老人或許認為就是對自己孩子愛的一種表現,但實際上他卻讓孩子在成長路上走偏!包庇護短,讓孩子變得有恃無恐,失去是非衡量的标準。國小階段的孩子并沒有明确的是非判斷标準,如果爺爺奶奶總是對他們的錯誤包庇開脫,孩子就會真的以為自己是沒有錯的,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是以在隔代教育中,父母必須明确告訴孩子的爺爺奶奶對孩子的錯誤,不要包庇護短。

爺爺奶奶不是孩子成長的“絆腳石”,父母這樣與爺爺奶奶“合作”

爺爺奶奶愛孫子、孫女,但時代不一緻,與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緻,但這依然不會阻礙我們共同希望孩子成材的心。父母可以和爺爺奶奶共同合作教育孩子“我們是盟友不是敵人”,這樣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才會有更多家庭的溫暖,才會走得更踏實,更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