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格律之上的讨論——詩歌作品讀不懂,創作者要負最大責任(示例)

格律之上的讨論——詩歌作品讀不懂,創作者要負最大責任(示例)

接到咨詢一份,得閑做個回複。

這位朋友發來三首格律作品,一個人的作品特色,其實是統一的,是以我們就三首一起看,大概講一下個人觀感。

首先,個人仍然覺得欣慰,那就是詩詞後學正在湧現,不再局限于咱們這些皓首匹夫,仍在抱殘守缺。新一代的人雖然文化多樣性選擇極廣,但是民族傳統文化仍然是他們的一個選擇,甚至成為愛好,激發他們的上進之心——這是非常難得的,是我開通咨詢以來最大的感受。新一代年輕人,心高氣傲,但是你隻要真正能夠對他的進步做出增益性指導,他們同樣虛心好學,未來必将成為詩詞文化傳承的肱骨。

那些胡搞瞎搞之流,必将雨打風吹去。

閑話少叙,看作品。

《李杜 》

盈盈草絮墓窮頂,遒刻拾遺思切真。

生氣蒼秋春久落,同行無日月三人。

《讀蘇轼江城子十年生死有感發之 》

江南藏眼底,可解淚何多。

無故将心搗,煎來喂夢蛾。

月崗思莫莫,小屋隔婆娑。

自是天中水,行看面上河。

《記雨下所見》

小雨輕虛萬山攏,欄杆遺有跳珠痕。

行商片片同風過,我自無心鵝自喧。

三首作品,兩首七絕,一首五律。七絕見景生情,簡短表達,五律讀文有感,相對情深。體裁選取沒有問題。

格律之上的讨論——詩歌作品讀不懂,創作者要負最大責任(示例)

格式上來說,《李杜》是平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十一真”部的七絕,第二句“遒刻拾遺思切真”的“拾”字為入聲字導緻孤平,第五字“思”如果讀平聲,算是做出了拗救。但是個人養成了習慣,在平水韻中看見“思”字,先讀“sì”再說。暫時不管它,就當它拗救成功。

《讀蘇轼江城子十年生死有感發之》是平起不入韻,押平水韻“五歌”部的五律,全詩平仄嚴合,沒有出律,沒有拗救,甚至連變格都沒有。

第三首《記雨下所見》是仄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十三元”部,首句使用“錦鯉翻波”的七絕,也沒有出律。

三首詩皆遵守平水韻,符合平仄關系,五律保證了頸聯對仗,是以都是合格作品,也看得出這位朋友确實在格律學習、使用上踐行得比較認真。

是以我們就隻能看看内容、寫法、寫作習慣、文風方面的問題了。

正因為格式的一絲不苟,反而讓寫作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因為超出格式的問題其實都相當個人化,作者可以聽,也可以不聽。

首先就是閱讀了解問題。這一點我相信大部分讀者和我是一樣的,看到格式沒有問題之後,就會去試圖了解作者到底寫了什麼。

而真正的好作品,你甚至不需要清楚它的格式是什麼,過一眼就知道它在說什麼,并且領會到詩人藏在淺白文字之下的深意,所謂之“字簡言深”——唐詩特色。

格律之上的讨論——詩歌作品讀不懂,創作者要負最大責任(示例)

是以咱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位朋友寫詩,隻不過格律合規,在表達上離古詩上品還有一定距離。

《李杜》

這首七絕,就算标題《李杜》說明了主題,估計大家也要費大心思才能了解詩人到底寫的什麼吧?

我估計——我也隻是估計啊,這位朋友應該是憑吊杜甫墓,想起李杜二人日月争輝,有感而發的作品。

我們先猜一下他寫的是什麼,然後剖析一下為什麼會難讀懂。

第一句寫古墓上長滿了荒草,第二句寫墓碑上刻着左拾遺——也就是杜甫。第三句寫滄海桑田,歲月變化,第四句寫再無可以抗衡李杜之人。

我這麼一說,大家是不是覺得有這麼點意思?

其實很簡單一首作品,為什麼會了解困難(至少對我而言,挺磕絆的),因為詩人使用了“詩家語”,或者說他自以為的詩家語。前兩句就懶得說了,你看第三句“生氣蒼秋春久落”,這無論如何都無法按照正常文法邏輯去了解,那就隻好說是“詩家語”了。但是這個“詩家語”咱們也要打上引号。

什麼是詩家語?詩家語,就是打破普通文法,為了形式而重組文字,營造詩詞意境的文言文語言結構。

格律之上的讨論——詩歌作品讀不懂,創作者要負最大責任(示例)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一句好像确實如此,還有第四句“同行無日月三人”,其實就是“日月同行無三人”——作者為了平仄,将“日月”和“同行”倒置,這個咱一看便知,因為“詩家語”對字詞安排的打亂是在必須情況下做出的小變化,以大多數人能夠讀懂、會意為标準。

從這個标準來看,第四句可以說是詩家語,這個第三句就有點過分了,因為無論我怎麼去拆解重組,我都無法将“生氣蒼秋春久落”組合成一句通順的話——可能在詩人心中有,但是大部分讀者讀不出來,不就完犢子了嗎?超越了大多數讀者的東西,就不能稱其符合标準了。

這是作者一個人的詩家語,你咨詢的我看不懂,作為大多數人中的一員,你難道期望别的讀者能看懂你說的什麼嗎?

說句老實話,我的了解,就是一個個字的意象組合,猜出來的,我想起個笑話如下圖。

格律之上的讨論——詩歌作品讀不懂,創作者要負最大責任(示例)

是的,我就是這麼了解你的詩的,至少這個第三句,我就是這麼解釋出來的。是以,了解錯誤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你不能怪我。

說句實話,如果不是咨詢,我是不會浪費腦細胞來思考這個事情的,因為沒必要。

正因為如此,你這首詩,絕對沒有人會喜歡讀,大家頂多是禮貌性點贊,不戳穿罷了。

這不能怪讀者,百分百是詩人自身的錯,你就不該這麼組織文字。

咱們寫詩,不要怕簡單,反而要怕别人看不懂——隻有人人看懂,你才有市場,别人才會有興趣去探究你的文字背後的真意,才會有人真正讀懂你,與你産生共情,成為你的忠實讀者、朋友,直到成為知己。

隻有這樣,你的詩才有意義。

這個道理,千年前的白居易就告訴我們了。

别問我怎麼修改,将一句文言文改得通順,是初高中水準問題。

不要為了平仄關系,讓行文支離破碎。

平仄關系是音律規則,是為了讀起來清朗,行文邏輯是思維走向,是為了讀者思考順暢——隻有這二者都熨帖了,你的作品才有可能叙述内容,營造意境,表達情感。

格律之上的讨論——詩歌作品讀不懂,創作者要負最大責任(示例)

第二首五律相對問題小些,為什麼呢?是标題的功勞。因為詩人寫明白了這是蘇轼《江城子》的讀後感,那麼在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讀者會通過蘇轼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中的意象、技巧來分解你的作品,讓你的作品變得好了解——這并不意味着你的作品就真的好了解。

記得我在評論詩詞大會評委集蘇轼句子湊詩的時候就說過,那是蘇轼文字的美,和集句者其實并沒有關系。

這首五律雖然沒有借用蘇轼的詞句,但是自然而然地會讓讀者從《江城子》的思緒中來了解,讓作品相對容易理順。

而第三首七絕《記雨下所見》,應該是行文上最順暢的作品了,至少咱一看就知道詩人說的是什麼——隻有了解了,才能判斷好壞。

讀完這首七絕,會讓讀者心領神會那種雨後觀山,心中虛無的感覺,我相信這也是詩人當時的心态。也就是說,這首作品在情感表達上是相對好的,成功地向我傳遞了作者的情感。是否共情,就有賴于讀者是否有曾經相同的經曆和情感觸動,如果有,那麼就會有共鳴。

至少我昨天在清寒山頂吃飯前,憑欄小眺,就确實有這種感覺。

你看,當你的作品完成了表達任務,那麼讀懂這首詩的責任就該讀者來負了,而不像第一首七絕,讓人沒有讀下去的興趣。

腸阻梗一樣,讓人不想讀,是詩人的問題,好讀卻讀不懂,那就是讀者的問題。

格律之上的讨論——詩歌作品讀不懂,創作者要負最大責任(示例)

當然,這首作品同樣有問題,并非就如飛流直下般通暢。我隻是說相對而言,這一首七絕算是三首作品中最好讀、好懂的。

問題在哪?

從音律上來說,使用了最混賬的平水韻“十三元”部中的現在完全不押韻的兩個字:“痕”,韻母“en”,“喧”,韻母“uan”。寫詩不是顯擺學問啊?有平水韻知識的人當然知道這是同韻部,但是會用平水韻發音來讀嗎?還不是和大多數人一樣,讀起來不押韻?

雖然我知道你是押韻的,但是我讀出來就是不押韻——這幹嘛呢?

詩是吟誦體,最終目的是讀出來,而不是寫出來給人看,就算寫出來給人看,也是要吟哦的。你的作品是給誰讀的啊?最多的還不是普通人,朋友?何必要這樣呢?

我在《格律詩專欄》中再三強調過,咱們學習平水韻,其目的是賞析古人作品,而不是創作。因為詩是要念出來和人交流的,不要成為隻能看不能讀的啞巴詩歌——我們笑話現代詩是啞巴詩歌,那麼又怎麼能讓自己的古詩詞作品也變成其中一員?

我們要展現自己的水準,那麼在選擇韻腳的時候,首選平水韻、新韻中都押韻的韻字來寫詩,而不是故意用韻部分離的字來顯示自己的知識層次——平水韻真不算什麼難點知識,是因為不實用變成冷門,而不會因為冷門顯得高人一等。

初學者的這種誤會,我們一定要破除。

格律之上的讨論——詩歌作品讀不懂,創作者要負最大責任(示例)

賞析古詩用平水韻,是為了讀懂它們,而創作古詩,卻使用平水韻,讓人讀不懂,豈不是舍本逐末?

當然,這純屬一孔之見,詩人要是想不通,不聽也沒關系。

那就别怪很多朋友讀了你的作品,會産生懷疑,怎麼不押韻啊?就算你有耐心一一解釋,人家也隻會認為你有些裝罷了——又不是參加平水韻詩詞大賽,何苦來哉?

除了這個問題,同樣的首句尾字“攏”,和“痕”在今天的發音下撞韻,當然你也可以看不起這種說法,平水韻下不撞啊?那我就沒什麼好說的了,道理前面都講了。

格律規則其實和押什麼韻無關,都是為了服務于詩詞的清朗通順、抑揚頓挫的,用什麼韻都可以。

唐朝人要知道劉淵将近二百個韻部簡化成平水韻一百零六個,是不是也要痛心疾首?既然古人能接受平水韻的簡化,為什麼我們很多人到現在還不接受新韻的變化?

有些東西,是要換腦子的。

從内容上來說,“行商”指販夫走卒,這裡為什麼用“片片”?是比喻成落葉嗎?這也是這首作品中我覺得可以商榷的地方。

格律之上的讨論——詩歌作品讀不懂,創作者要負最大責任(示例)

修改就沒必要了,其實作者水準是有的,但是對寫古詩有一定認知上的問題。

其實他是屬于懂規則、有靈感的作者,如果聽進去了我的意見,調整這幾首小詩,是很簡單的事情。

但是聽不進去的,那我這些意見,都是聒噪的廢話。

個人說話不中聽,總還是希望能看到進步吧。

祝好,以上為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