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兒食積知多少?

本文轉自:健康報

小兒食積是指小兒内傷乳食,食物停聚中焦,積而不化、氣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胃腸疾患,在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很常見。患兒表現為不思乳食、腹部脹滿、嗳腐嘔吐、大便不調等。

小兒食積知多少?

01

小兒為什麼容易食積

我們可以将小兒食積了解為脾胃“能力不足”和“負擔過重”造成的“罷工”。

脾弱——“能力不足”。小兒脾胃功能先天不足,後天喂養不當、久病耗傷、藥物攻伐等因素極易導緻小兒脾胃損傷。胃收納、腐熟飲食之後,通過脾氣運化水谷精微,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若脾氣不足,運化能力失常,則易形成食積。

胃強——“負擔過重”。小兒新陳代謝功能旺盛,對食物的需求旺盛,小兒多吃與脾氣不足形成“脾弱胃強”的沖突狀态。若飲食稍有不節,小兒脾胃便易受損傷,形成食積。

02

怎樣避免小兒食積

避免乳食不節小兒乳貴有時,食貴有節。三餐宜按時定量,飲食均衡,避免挑食;養成認真進食的習慣,吃飯時不要看電視、玩手機、玩耍等,這會降低食物對大腦的刺激,使消化液的分泌減少,胃腸蠕動也相應減弱,影響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進食時間不宜太短或過長,以20~30分鐘為宜。

避免喂養不當不要過度喂養。食物攝入量過大,尤其是過多攝入各種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會加重脾胃負擔,影響消化吸收,易形成食積。要少吃零食。許多零食并不适合小兒食用,即使是兒童零食,多吃也可造成鹽糖攝入過多,影響胃口。要避免大量進食生冷、肥膩、堅硬的食物,這些食物容易損傷小兒脾胃,引起食積。

避免脾胃受涼《古今醫統大全》的養子十法中指出,小兒背部、腹部、足部一定要注意保暖。若腹部受到寒邪侵襲,會損傷中陽,導緻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水谷失于腐熟運化而形成食積。

小兒食積知多少?

03

中醫如何治療食積

中藥一般食積可分為乳食内積、食積化熱、脾虛夾積三種證型,可在專業的中醫師指導下辨證論治,内服中藥。

藥膳茶飲類有山楂麥芽茶、小兒七星茶等。菜肴類可在家做健脾消食蛋羹。具體做法如下:取山藥15克、茯苓15克、蓮子15克、山楂20克、麥芽15克、雞内金30克、槟榔15克,共磨成粉,每次取5克,加入2枚雞蛋,打散,蒸熟,加入醬油調味。

耳穴按摩、小兒推拿家長可取患兒内分泌、皮質下等耳穴進行按摩,以促進消化、調理脾胃。此外,家長可順時針按揉患兒腹部的中脘穴、神阙穴,還可采用摩腹、捏脊等方法。

文:湖南省兒童醫院中醫科 周有君 李海霞

繼續閱讀